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期刊征稿 >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6-02-18 11:34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2010-11-26 11:08:38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在上课之前我反复的研究教材和已有的多媒体课件,总觉得有些欠缺,后来我发现不管如何直观都没有具体的实物直观。于是我跳出了课件和课堂的局限,决定把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排列座位,整节课堂以活动为主,以实物观察和动手实践为主。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四个不同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并把自己观察到的形状讲给大家听,这样就产生了分歧,让无法理解的进行换位观察,通过实物观察,学生自己发现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积累了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经验。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数学课商城活动课,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质疑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体的形状不同。发挥的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站在物体不同位置的人看的的物体形状,然后进行观察图形的判断。通过本课教学,再一次给了学生与伙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最后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增强学生空间观念。活动一:让学生能正确辨认出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活动二:通过观察小老虎不同面,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侧面、上面、下面及后面的认识。活动三:通过让学生运用学具小组活动,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活动四:通过照片进行判断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站到相应的位置去。活动五:进一步进行活动,通过照片和站好的位置进行判断是谁看到的。

教学背景:

   这是一节学期数学观摩课,是我在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一节课,由于我是一位刚刚接触普通教育不久的数学看老师,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了解的不是很透。所以在每次数学老师和全校老师听课的情况下,我是得做好长一段时间的准备的,这节课我同样做了充分的准备:听取了不少老教师的建议,询问了很多的教学理念、思想以及数学相关设计方面的内容,还查找了一些教学的案例作参考。

    就像开始说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同时我觉得作为老师更应该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重要寓意。所以我遵循这些原则,寻找一种使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是随着老师的教学在听课,但本节课在观察物体的实践活动环节中,由于老师只顾到了前面表演的同学忽略了后面同学的听课情况,造成了几个同学没有注意听老师下面的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二、细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从整体上来说还算紧凑,但有些环节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这些点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自己挖掘,一节课的点不能太多,但对于教学中的重点是必须要深入挖掘的。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针对难点,我是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但一节课下来,发现还是自己说的较多,给学生们“留白”的时间较少。

教师评课时提的有价值的建议

老师: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提前给学生制定一个表格。

方向

 

 

 

 

姓名

 

 

 

 

看到的

 

 

 

 

丁老师:语言的进一步锤炼

一节课下来,总会让自己有些收获,我相信一份收获就是一份成长,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的!

 



| | 引用 | 阅读(14150)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内 容:



本文编号:28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uodongcehua/28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6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