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食品论文 >

2014年重阳节相关活动的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2014-09-16 06:02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中国人的美德。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感恩立志,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细腻的情感,一种高尚的品德。作为高职院校,要注重道德的培养、人格的塑造、能力的提高。德育,要从感恩立志教育开启,这是学院内涵建设的需要,也是图书馆文化传承所应肩负的责任。

2013年10月10日晚上7点,在学院图书馆×室“九九重阳节 浓浓感恩情”图书馆传统知识文化系列讲座如期举行,将近200名学生参加了讲座,学院副院长××教授出席并致欢迎辞。主讲人××老师通过对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知识文化讲解,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播放感恩视频短片,唤起同学们对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徐鹰馆长做了总结性发言,号召同学们通过短信或电话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等长辈的感恩和祝福之情。

活动结束后,此次活动的主办者四位老师及时对活动的过程与效果进行了总结。

1.严格按照计划,目的明确。此次重阳节讲座活动是按照图书馆本学期工作计划的要求来开展的,策划方案在中秋节后即形成,有充足的时间对方案细节进行论证和调整,结合学院的中心工作,决定将重阳节传统知识文化讲座与学院的内涵建设和感恩教育融合在一起进行,最终确定为“讲座+座谈+手机祝福短信+心意卡”的形式。

2.每项工作进行分解,落实到人,责任明确:

①××负责策划申请、落实场地和主讲人、组织学生、邀请嘉宾,准备海报横幅和活动用品,现场拍照,宣传报道总结,以及掌控各环节的具体实施并及时调整。

②××作为主持人,负责准备主持人串词和讲稿。

③××负责落实多媒体设备,以及现场的设备安装和技术支持。

④××负责布置会场,学生签到,发放、收取心意卡,以及引导学生有秩序地入座。

3.积极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此次活动的方案虽然很早就及时成形,但在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却是困难丛丛:首先是讲座的主讲人选一直悬而未决;其次是主讲人终于确定了,活动场地却一变再变;活动场地终于确定下来,活动能否如期举行却又无法确定;虽然这些困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都被一一克服,活动最终如期举行,但宣传海报因此未能按原计划提前2-3天摆放,使宣传的效果受到影响。

4.此次活动是图书馆自成立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参加学生人数最多,仅签到人数就有148人,实际参加人数近200人,当中不乏自愿参与的学生。其中机电系83人,外语系50人,公服系12人,经管系1人,文理学院2人。同时,也是参与实际组织工作人员最少的一次活动,因此大家充分挖掘潜能,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得以快速成长,力争早日与系部的工作效率看齐。

5.活动主题鲜明,形式新颖,达到了活动目的,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对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知识文化讲解,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全面开展学生孝心感恩教育,让学生仔细回忆生活中父母等长辈为自己所做的点点滴滴,通过短信或电话寄语的形式让学生表达对父母等长辈的感恩之情,在心意卡上写下自己对本次活动的感言。此次重阳节讲座活动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融文化性、思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为一体,引起了在座同学极大的共鸣,共回收心意卡54份。获得了同学们的广泛好评,加深了我校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学会感谢、珍惜和感恩,有效提升了我校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

6.不足和思考:

①对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加强对每个环节时间节点的把控,对于场地安排、听众组织、工作人员的安排和组织需要考虑周全。

②平时应加强与系部和学工的联系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今后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③今后在邀请嘉宾时,应提前发出正式邀请函,以示尊重和隆重。

④今后做活动时,应提前设计好相应的调查问卷,配合活动的开展发放,以更好地开发活动价值和反馈信息。

⑤图书馆今后还会不定期地举办讲座或读者座谈会等活动,不同规模和形式的活动对于场地的要求也会不同,需要我们凭籍敏锐的观察力,做到事先预估,事前准备到位,才能灵活应变,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⑥建议将传统节日办成一个传统知识文化系列讲座,打造成图书馆的特色品牌,扩大影响,吸引读者,彰显图书馆传承文化、服务师生的作用。本文由笔耕文化传播www.bigengculture.com收集整理,

⑦建议图书馆今后开展讲座活动要加强针对性。比如针对新生开展图书馆认知与使用系列讲座,以及帮助适应新环境的心理健康类讲座活动,突出图书馆的专业性与特色。针对高年级学生可开展商务礼仪或求职应试技巧类讲座。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讲座活动可针对全院各年级学生。

7.感谢。没有诸位同事的支持,活动也难以顺利完成,谨在此表达全体主办人员的真诚感谢之意。



本文编号:8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ieribaike/8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f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