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萤蔺种子休眠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5 11:31
  【目的】萤蔺(Scirpus juncoides Roxb)是世界性水稻田恶性杂草之一,筛选解除萤蔺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可为萤蔺的其它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规律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哈尔滨市阿城区萤蔺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培养皿法,分别研究了不同化学试剂(98%H2SO4、NaOH和KNO3)、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和乙烯利)、5℃低温层积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相结合对萤蔺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化学试剂浓硫酸、氢氧化钠、硝酸钾均不能有效打破萤蔺种子的休眠,且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和乙烯利溶液可以打破萤蔺种子休眠,但赤霉素效果并不理想,赤霉素溶液各处理下的萤蔺种子萌发率均未超过50%,2 000 mg/L赤霉素溶液浸种72 h时萌发率达到最高,也仅为43.3%,而乙烯利溶液对解除萤蔺种子休眠效果理想,2 000 mg/L乙烯利溶液浸种72 h处理时萌发率高达98.67%,显著高于同一质量浓度下其他浸种时间处理;5℃低温层积处理下的萤蔺种子萌发率均高于室温处理下的萌发率,5℃低温层积结合2 000 mg/L... 

【文章来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0,42(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解除萤蔺种子休眠方法研究


赤霉素对萤蔺种子休眠的影响

种子休眠,乙烯,层积,萌发率


将萤蔺种子置于5℃低温下层积处理4周,室温下储存的萤蔺种子作为对照。选择打破萤蔺种子休眠效果最好的乙烯利进行浸种处理。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不论浸种时间为24,48,72 h,在5℃低温层积处理下的种子萌发率均高于室温处理下的萌发率。5℃低温层积结合乙烯利浸种24 h处理,萤蔺种子萌发率为62.67%,而对照组萌发率为49.33%,二者差异极显著;5℃低温层积结合乙烯利浸种48 h处理,萤蔺种子萌发率达到了98%,与对照组的68.67%相比差异极显著;5℃低温层积结合乙烯利浸种72 h处理,萤蔺种子萌发率高达98.67%,而对照组为92.67%,此时二者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说明:5℃低温层积结合乙烯利浸种处理48 h以上,萤蔺种子的萌发率即可达98%,而未经过低温层积处理的萤蔺种子,需经乙烯利浸泡72 h以上萌发率才可达到92%。由此可以得出:5℃低温层积结合乙烯利浸种处理可以有效缩短打破萤蔺种子休眠所需的时间,并显著提高萌发率,是打破萤蔺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

种子休眠,层积,乙烯,低温


5℃低温层积与乙烯利结合对萤蔺种子休眠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珍稀树种流苏树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J]. 周文玲,李际红,曲凯,王宝锐,国浩平,侯丽丽.  农学学报. 2020(04)
[2]西伯利亚乌头种子休眠及破除方法的研究[J]. 茹刚,陈学林,王桠楠,高翠芳.  中药材. 2020(02)
[3]打破玉玲花种子休眠的方法研究初报[J]. 谢双岭,石俣,庄倩倩.  南方农业. 2019(Z1)
[4]不同处理对赤芍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现状[J]. 于成波,高玉刚.  现代农业研究. 2019(11)
[5]黑龙江省部分地区水稻田萤蔺对丙嗪嘧磺隆的抗性水平及其分子抗性机制[J]. 李庚,吕晓曦,王春雨,吴桐,赵长山.  植物保护学报. 2019(04)
[6]稻田萤蔺对苄嘧磺隆的抗药性[J]. 张淑东,张双,王禹博,纪明山.  农药. 2019(08)
[7]芥菜类蔬菜种子休眠破除技术的研究[J]. 孙蕾,姚培杰,刘旭佳,徐玉颖,向世标,徐跃进,刘素君,万正杰.  长江蔬菜. 2019(08)
[8]打破紫斑牡丹种子休眠因素的研究[J]. 刘冰,于敏,于欢,赵卓雅,吴荣哲.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18(04)
[9]野黍种子休眠特性及破除方法[J]. 贾金蓉,马诚义,马红.  江苏农业科学. 2017(14)
[10]狗尾草种子休眠破除方法研究[J]. 郭瑞峰,张建华,关望辉,王慧贤,曹昌林,白文斌.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7)

博士论文
[1]青钱柳种子休眠机理及其解除休眠方法的研究[D]. 尚旭岚.南京林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萤蔺的萌发特性及对苄嘧磺隆的抗药性研究[D]. 张淑东.沈阳农业大学 2019
[2]破眠剂对猕猴桃萌芽、结果的影响[D]. 孙金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3]野黍休眠性及对除草剂烟嘧磺隆抗药性的研究[D]. 贾金蓉.东北农业大学 2017
[4]黑龙江省稻田萤蔺对四种除草剂抗药性初步研究[D]. 李威.东北农业大学 2014
[5]水芹种子萌发的因素及其休眠生理研究[D]. 张志鹏.安徽农业大学 2007
[6]山芹菜种子休眠特性及萌发生理的研究[D]. 陈姗姗.吉林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19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aixinbaike/3419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1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