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基于近三年教育类核心期刊论文量化分析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基于近三年教育类核心期刊论文量化分析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等教育研究 教育类核心期刊 论文 量化分析
【摘要】:通过对近三年教育类核心期刊中涉及高等教育的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等情况进行的量化分析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具有研究领域广泛、问题意识凸显、微观应用研究得到重视、国际比较研究活跃等特点,同时存在政策研究和实证研究薄弱、院校研究较少、比较研究针对性和本土化较差等不足。为此,高等教育研究应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实证研究、微观应用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规范政策性研究,增强比较研究的针对性和本土化,以促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更好服务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高等教育研究 教育类核心期刊 论文 量化分析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04JZD0023)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4
【正文快照】: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研究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研究领域逐步拓展,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与此同时,高等教育领域的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凸显,这对高等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川;院校研究的职能、功能及其条件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2 潘懋元;刘小强;;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国春;“院校研究”是什么,不是什么——解读美国“院校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2 朱剑;杨颉;;美国著名大学院校研究机构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3 白然;田敏娜;孙剑波;;院校研究—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4 吕淼,符少辉;制度创新:院校研究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5 沈召前;刘元芹;;对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规划工作的反思[J];改革与战略;2005年12期
6 陈亚玲;;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思考——基于院校研究的视角[J];高教探索;2006年01期
7 孙华;;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组织改造[J];高教探索;2006年05期
8 陶美重;刘贵友;;院校研究:借鉴与创新[J];高教探索;2007年02期
9 王建华;;论我国院校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出路[J];高教探索;2007年03期
10 孙小西;院校研究:美国高等教育变革的风向标——对RHE文章(1991-2001)的检索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克利;;试探高等教育研究系统的创新[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蔡国春;;关注“院校研究”:文献、进展与建议[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荣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宋承祥;教育结构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兴琳;美国院校研究探析[D];汕头大学;2006年
2 张建华;在线形成性评价的有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彭宗德;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4 王敏;我国大学本科课程评价发展状况及其改进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蔡剑兴;院校政策运行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曹雯雯;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7 肖小聪;江西省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8 李涛;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院校研究模式的构建[D];重庆大学;2007年
9 李涛;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院校研究实践模式的构建[D];重庆大学;2007年
10 邹宁;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昌贵;国际合作:高等学校的第四职能——兼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5期
2 刘献君,赵炬明,陈敏;加强院校研究: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3 赵炬明;现代大学与院校研究(下)——美国院校研究发展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4 刘鸿,曾山金;我国开展院校研究的若干策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方展画;高等教育“第四职能”:技术创新[J];教育研究;2000年11期
6 耿有权;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的现状及其走势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7 刘献君;院校研究的基本范式:定性模式与定量模式[J];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国春;美国院校研究的性质与功能及其借鉴[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雪莲;;诛心之论与橡皮泥——论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J];江苏高教;2011年04期
2 王可植;;当前我省高等教育的形势和任务[J];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03期
3 ;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总目录[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4期
4 ;封面简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23期
5 ;廿多载开拓进取创新高教研究 十余年砥砺前行培育高教人才——记改革奋进中的云南师大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J];学园;2011年03期
6 吴玫;;新自由主义背景下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7 秦绪娜;;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综合审视——基于国内研究文献的述评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8 周廷勇;;关于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6期
9 刘甜;;加强高等教育研究 推动河南高等教育发展[J];河南农业;2011年14期
10 赵喜艳;;谈潘懋元教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贡献[J];理论观察;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毅鹏;;关于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2 薛天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 促进高教深化改革[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3 周远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强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李成武;;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文少保;;我国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开发策略研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李均;;潘懋元与高等教育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毛建青;;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理论依据综述[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8 郑爱平;;加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9 李明;李炎锋;王玲;汪海燕;;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10 周晓红;;我国高等教育学费问题研究述评[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一兵;开拓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N];学习时报;2009年
2 记者 陈婉婉;省高等教育研究所成立[N];安徽日报;2006年
3 林金辉;重视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4 记者 宋晓梦;高校就业服务要落到实处[N];光明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徐敏;“茶壶”与“杯子”矛盾如何化解[N];解放日报;2005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胡德维;理性看待名牌高校[N];社会科学报;2006年
7 本报评论员 丁永勋;高校绩效评价报告,为何会被误读[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本报记者 凌翔;本科教学厚积薄发[N];光明日报;2006年
9 潘懋元 陈兴德;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弗兰克·罗兹;一位大学校长眼中的美国高等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晓华;高等教育财政投资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饶爱京;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胡子祥;高等教育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毛勇;中国公办、民办高校在教育市场中竞争的公平性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田虎伟;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问题及出路[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蔡国春;美国院校研究的性质与功能及其借鉴[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伍运文;中国高等教育产业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秀兰;交往中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赵成;治理视角下的大学制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李朝军;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研究(1950-1965年)[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义峰;“剑桥现象”—英国高等教育双向参与机制的成功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慧玲;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开放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3 侯静;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中的民间组织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廖彬彬;俄罗斯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乐美云;我国高等教育预算管理改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李宁;牛津运动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欣;河北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8 贺璐;湖南省本科生评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孙艳雷;高等教育政策评价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慧;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对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02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aodonghetong/1002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