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核心论文 >

论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合理性根据

发布时间:2018-02-11 19:43

  本文关键词: 文学批评 核心价值体系 合理性 内在需求 内在逻辑性 出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在于文学核心价值取向的内在需求、文学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的内在需求与评价标准的核心价值取向的内在需求所致,从而使其成为文学批评自觉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文学批评由自发、自为到自觉的发展和构建过程。
[Abstract]:The ration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re value system of literary criticism lies in the internal demand of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of literature, the intrinsic demand of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of literary evaluation and the intrinsic demand of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Thus it become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literary criticism consciousness, and it is also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spontaneous, self-made to self-consciou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及其评价制度建设”(08BZW015)成果之一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骆惠宁;农村税费改革是一次重大的综合性制度创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周中明;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刘鹏;当代工人阶级先进性问题探讨——论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和马克思工人阶级先进性理论的生命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孙显元;“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裴德海;;政治制度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刘卫平;孙晓娟;;论思维创新的实践基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李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途径—对私有制的再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许耀桐;;关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讨[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魏永征;;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23条立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李莉娅;叶苗;;舆论引导方式,期待艺术性创新——“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调查与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苏志加;刘啸霆;;集聚海外人才的软环境创新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8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胡振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10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东方朔;;文化建设中的内容与方向——关于“八荣八耻”的意义与理解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锡民;文学批评与法律环境——莎评“新成果”引出的话题[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梅美莲,朱晓晖;文学批评言语行为意义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李建国;文学批评学科意识的学术史考察—以目录为对象[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4 李静;;卑从的艺术与自由的艺术[J];南方文坛;2006年05期

5 陈雪军;;文学批评功能刍议[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2期

6 姚景利;;窗及其研究[J];才智;2008年03期

7 郭云;;论以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为旨归的文学阅读[J];山花;2010年22期

8 牛寒婷;;重返文学批评的场域[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9 梁永安;;批评的本质[J];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06期

10 黄良;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思维走向[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凌继尧;;中国艺术批评史的研究对象[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宇宏;文学批评的“九多九少”[N];光明日报;2003年

2 张涛甫;微博时代,专业批评如何作为[N];文汇报;2011年

3 解玺璋;80后写作挑战文学批评[N];北京日报;2004年

4 范玉刚;文学批评失落了什么[N];学习时报;2004年

5 郑正;文学批评怎么能这样写[N];重庆商报;2000年

6 张立国;文学批评之前瞻[N];河北日报;2001年

7 秦 俑;文学批评的德性[N];陕西日报;2003年

8 吴亮 杨扬;或前或后:文学批评的位置[N];文学报;2003年

9 葛红兵;文学批评时代的终结[N];文学报;2003年

10 本月撰稿 梁鸿鹰;呼唤文学批评 实效性的回归[N];文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杜瑞华;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D];苏州大学;2008年

4 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刘海丽;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粤;解构与“误差”[D];吉林大学;2008年

7 汪军;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批评[D];东南大学;2005年

8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雷;试论审美经验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D];厦门大学;2002年

2 蓝爱国;当代文学批评:多维视野中的身份意识[D];中南大学;2005年

3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樊义红;作为批评形态的文学论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丽;论认识论与体验论相融合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定青;症候式阅读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谢鹏;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D];湘潭大学;2005年

8 卢凤平;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视野与文学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晔;对“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争论的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勇宾;文学与法律的对话[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03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aodonghetong/1503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9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