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中、英文版2011年度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计划
本文关键词:《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中、英文版2011年度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计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正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领导和各位编委的关心与支持下,经过编辑部和期刊社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成功实施了走出去战略,使《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以下简称《学报》)2011年保质保量、如期出版12期正刊(298篇,有近100篇为组稿)和2期增刊(206篇),共计发表文章504篇(含6篇讨论稿),4 174页。12期正刊中,综合
【作者单位】: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社;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英文版 中国科学院 工程学会 学报 工作计划 走出去战略 岩土力学 岩土工程 期刊社
【分类号】:+
【正文快照】: 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领导和各位编委的关心与支持下,经过编辑部和期刊社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成功实施了走出去战略,使《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以下简称《学报》)2011年保质保量、如期出版12期正刊(298篇,有近100篇为组稿)和2期增刊(206篇)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十二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将于2011年10月18-21日在中国北京举行[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2 ;“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征文[J];科技导报;2011年24期
3 本刊编辑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征稿简则[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4 本刊编辑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征稿简则[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5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创刊30周年暨英文版启动5周年庆典活动安排[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6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创刊30周年暨英文版启动5周年庆典活动安排[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7 李玮;刘永建;殷代印;李士斌;;石油工程中“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10期
8 张后全;刘红岗;贺永年;韩立军;;岩石厚壁圆筒三向压缩下的卸荷试验与岩石强度破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9 石崇;蒋新兴;朱珍德;郝振群;;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其参数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0 殷志强;李夕兵;金解放;尹土兵;刘科伟;;围压卸载速度对岩石动力强度与破碎特性的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秀宏;伍法权;孙强;;基于双参负指数分布的改进的岩体本构关系[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2 韩庚友;王思敬;张晓平;王彦兵;赵国斌;马超锋;;分级加载下薄层状岩石蠕变特性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闫长斌;李国权;陈东亮;刘振红;刘建磊;;基于岩体爆破累积损伤效应的Hoek-Brown准则修正公式[A];第十二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暨国际岩石动力学专题研讨会资料之二[C];2011年
4 本刊编辑部;;请订阅《岩土工程学报》[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5 杜景灿;陈祖煜;弥洪亮;汪小刚;贾志欣;;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的计算机模拟[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李丽慧;杨志法;岳中琦;;洞室结构对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长期稳定性影响的研究[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石振明;廖显东;;岩土工程中的耦合问题[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钟世英;徐卫亚;;基于微结构张量理论的柱状节理岩体各向异性强度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暨国际岩石动力学专题研讨会资料之二[C];2011年
9 王学良;张路青;张中俭;傅燕;刘恩聪;高千;;龙游石窟3-2号岩柱变形破坏对3号洞应力变化的影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10 廖秋林;李晓;李守定;;土石混合体重塑样制备及其压密特征与力学特性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李玉清;做好领军人 挺进新高地[N];科学导报;2009年
2 广东建设报记者 邓新灵 通讯员 善健;汕头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N];广东建设报;2010年
3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陈果;广东探讨土木建筑工程质量[N];广东建设报;2009年
5 记者 韩红新;知名专家学者云集金城探讨城市地质灾害防治[N];兰州日报;2009年
6 木子;粉煤灰空心砌块可实现免烧免蒸[N];中国建材报;2001年
7 刘小平;石窟遗址保护采用新技术[N];中华建筑报;2003年
8 武讯;湖北省建设领域共论节能降耗污染减排[N];中国建设报;2008年
9 宋玉环;重视高难度重大工程问题研究[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10 边际;富煌钢构进军欧洲高端钢构市场[N];中国建设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立德;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2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3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4 朱训国;地下工程中注浆岩石锚杆锚固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延林;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彭从文;岩体广义多层结构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刘文彬;岩石蠕变本构模型的辨识及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徐光苗;寒区岩体低温、冻融损伤力学特性及多场耦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10 江涛;基于细观力学的脆性岩石损伤—渗流耦合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金丽;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及应用[D];河北大学;2005年
2 赵宝云;深部岩体的蠕变损伤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3 肖庆华;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4 李伟;大理岩动态力学性能的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孙宏超;邻近断层洞室围岩稳定性仿真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6 潘建武;含单一天然弱面岩石试样的力学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向阳;金川二矿区深部岩石力学性及岩石流变损伤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8 李占海;动态扰动触发高静应力岩石发生破裂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9 缑勇;含孔道大理岩圆柱试样的力学性质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10 卢宁宁;岩石非定常参数流变数值计算程序研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中、英文版2011年度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计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4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unwenqun/334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