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继往开来——《沉积学报》创刊30周年寄语
本文关键词:乘风破浪,继往开来——《沉积学报》创刊30周年寄语
更多相关文章: 沉积学报 储层沉积学 沉积地质学 地球科学 海洋地质学 中国沉积学 专业委员会 沉积学家 矿物岩石 沉积岩石学
【摘要】:正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沉积学报》,于1983年1月创刊,至今已经30年了。30年来,在全国同行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不懈耕耘,终于由一株小苗,长成了一棵大树。上世纪20年代,沉积岩石学从地层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二次大战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人类社会对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需求大幅增长,成为地球科学发
【作者单位】: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关键词】: 沉积学报 储层沉积学 沉积地质学 地球科学 海洋地质学 中国沉积学 专业委员会 沉积学家 矿物岩石 沉积岩石学
【分类号】:+
【正文快照】: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沉积学报》,于1983年1月创刊,至今已经30年了。30年来,在全国同行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不懈耕耘,终于由一株小苗,长成了一棵大树。上世纪20年代,沉积岩石学从地层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忠;中国沉积学发展方向研讨会暨《沉积学报》创刊20周年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召开[J];沉积学报;2003年04期
2 ;中国沉积学发展方向研讨会暨《沉积学报》创刊20周年学术报告会即将在北京召开[J];地质通报;2003年09期
3 ;2008年度中国科技期刊CSCD地质科学、地球科学类期刊影响因子、被引频次排行表(前300名)[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年04期
4 ;近刊题录[J];海相油气地质;2007年04期
5 刘光鼎;;海洋地质学的新贡献——祝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召开[J];海洋世界;1996年08期
6 左书华;现代海洋地质学及其测量技术发展现状[J];现代测绘;2005年04期
7 ;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通知[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2期
8 ;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通知[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3期
9 ;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第三号通知[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4期
10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简介[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忠;;中国沉积学发展方向研讨会暨《沉积学报》创刊20周年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召开[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殿华;李守义;宋慈安;余钰琪;;地球科学的文化使命与当代地学工作者的责任[A];和谐社会与地质教育质量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门可佩;;青藏北块7级强震的有序网络特性及其预测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关凤晨;申庆玉;王润喜;路学礼;王娟;刘妍;;流体地球科学与工程流体力学的异同[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张中伟;;地球科学文化发展纲要构想[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梁慧云;梁郑丽;;地球科学文献数据库[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7 倪志耀;罗志立;刘树根;赵锡奎;孙玮;;中国西部的“峨眉地裂运动”及其地球科学意义(摘要)[A];峨眉地幔柱与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C];2003年
8 赖绍聪;何翔;华洪;;地球科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建议[A];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曹俊兴;程孝良;孙爱珍;;新时代地球科学人才知识能力需求分析与本科人才培养问题探讨[A];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徐道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球科学自主创新的启示[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 张洪涛;拓展研究空间 增强服务功能[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2 ;探索地球科学服务人类社会[N];科技日报;2003年
3 陶春;发展地球科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N];学习时报;2006年
4 赵凡;提高地球科学的公众认知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5 记者 李晓明;我国沉积地质学力破资源环境难题[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赵凡;地学为社会服务,是行动不是口号[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赵凡;地球科学更贴近社会[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8 ;中国——比利时地球科学合作研究[N];科技日报;2000年
9 岳大伟;5.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入地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赵凡;地球科学走近社会[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治国;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杨县超;鄂尔多斯盆地吴定地区晚三叠世早期的沉积环境与古地理演化[D];西北大学;2009年
3 徐强;造山带沉积学[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4 乐仁昌;氡及其子体的释放和运移规律及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1年
5 张超;华南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6 吴艳宏;青藏高原中部第四纪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松;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沉积、成岩及含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2 李成博;松辽盆地南部情南—黑帝庙地区青山口组储层沉积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杨添天;中加地质勘查行业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伏明珠;四川西昌盆地中二叠统储层沉积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健;饶阳凹陷留西—河间地区古近系储层沉积学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6 王忠文;统计学习理论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胡志奇;地壳中两种典型动态过程的计算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王芳;菏泽地区煤成气储层沉积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9 刘锐;非线性神经网络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
10 王欣欣;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储层沉积学[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55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unwenqun/655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