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学报 >

典型环境_异化劳动四重规定性_异化劳动:一个经典的话题

发布时间:2016-07-15 10:10

  本文关键词:异化劳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原标题:异化劳动:一个经典的话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从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的一部重要的著作。由于处于这样一个重要转折点和起点上,可以说,它是马克思早期创作中影响最大的文本。《手稿》由序言和三个笔记本组成,以异化劳动作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全部论述的出发点,使看似散乱的结构有了一以贯之的内容。《手稿》对异化劳动论述之充分、深刻,使异化劳动成为一个经典的话题,经久不衰。
 

01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此外,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从费尔巴哈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是《手稿》序言中的两句话。国民经济学即古典经济学,是当时德国人对政治经济学的称谓。《手稿》是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之后的第一个文本。第一句话,表明马克思这种转向。此前,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要对森林盗伐、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等物质领域发表意见,而他原来的哲学及法律知识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因此他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当时,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探讨,也促使1843年马克思到达巴黎之后,立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广泛研究之中。第二句话,表明马克思转向国民经济学、实证研究时受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很大影响。他在《手稿》后面的论述中认为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此前马克思已经对黑格尔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达到了这样的结果,即法的观念和国家的形式植根于物质生活关系之中。《手稿》表明马克思已从法哲学过渡到经济学,从抽象思辨过渡到了实证研究。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终原因;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

  “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有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普遍认可的前提即私有制出发,指出资本、地产、劳动三者分离是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并指出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工人降低为商品,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整个社会分化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制这一非历史前提出发,没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不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否定了它的基础和前提即私有制的合理性。
 

“国民经济学虽然从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这一点出发,但是它没有给劳动提供任何东西,而是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而国民经济学只不过表述了异化劳动的规律罢了。”

  “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得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私有财产为基础和前提的劳动在国民经济学规律下出现了以上一系列的悖论,这些悖论在马克思看来是异化劳动。在“笔记本Ⅰ”第四部分,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创立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三种主要的收入形式——工资、利润和地租,归结为异化劳动和私有制。“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前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异化”被扩展为分析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即主体活动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和支配主体自身;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异化劳动来表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内涵。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来说明私有财产下的劳动已经变成了异化劳动。这里要注意区分外化、异化、对象化、现实化、非现实化等概念。马克思在《手稿》中往往并列使用异化和外化这两个术语,但外化用于表示那些并不意味着敌对性和异己性的关系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异化正相反。在这里,马克思把现实化和非现实化对立起来,并将劳动的现实化等同于劳动的对象化,并指出“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即私有制前提下,对象化表现为非现实化即异化。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它是人们在对自然界改造和占有的劳动过程中劳动的实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因为,劳动者生产出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


  本文关键词:异化劳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1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unwenqun/71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1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