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威廉华兹华斯

发布时间:2016-08-30 18:04

  本文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首页-图书-在线阅读-《一生的读书计划》

字号:

威廉华兹华斯

时间:2012-11-04 22:01   来源:中国台湾网

  1697  64威廉华兹华斯《序曲》《短诗选》《抒情歌谣集》

  (1770—1850)

  英国幽默作家JK斯蒂芬在一首有名的戏拟华兹华斯十四行诗中这样写道:

  有两种声音,一种意蕴绵长……

  另一种就像痴呆的老山羊……

  山羊的叫声只有一个调子……

  而你,华兹华斯,两种调子你都要……

  我的《华兹华斯集》一共有937页,印得密密麻麻,这里面有200页的调子是意蕴绵长的,剩下的和羊叫相差无几。华兹华斯是个不知道简练为何物的人。在后人看来,他活的80年只有前半部分是有意义的。而之后的40年,华兹华斯本人觉得很有趣。那三个照顾他的女助手也觉得很有趣,那些研究天才毁灭历程的文学研究者也会觉得有趣。

  华兹华斯自己对自己实施了最大的影响。我不知道哪个重要的文学人物还像华兹华斯一样对自己感觉良好。因为这种极度自恋,诗人自我批评的源头逐渐干涸,在创作上不能专心致志,所以百分之八十的作品都让人提不起兴趣。

  除了自己之外,英国乡村对华兹华斯的影响最大。可以说是他发现了英国乡村之美。这些乡村美景在诗人心中激发出种种感受:深邃、纯洁,,没有私心杂念,这些感觉在他最优秀的作品中体现出来。柯勒律治的杰出天才对华兹华斯施加了另一种影响。划时代的作品《抒情歌谣集》(1798)就是两个人的友谊硕果。这本书1800年版的序言同样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第三种影响来自诗人的妹妹多萝西。虽然她有点神经质,但是多萝西拥有比哥哥远为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在华兹华斯那些广受赞美的作品中,无疑有着妹妹的诸多深刻意见,这些意见出自她对自然的敏感。今天我们对这对兄妹之间某种潜意识中的不伦感情无需再讳言,起码从多萝西的角度是这样,但这对华兹华斯作品的价值没有影响。

  法国大革命和法国女人阿内特瓦隆对诗人也产生了一些次要影响。华兹华斯好像被阿内特瓦隆激发了一种有限度的激情,希望自己可以接近她。一开始,这位年轻激进的诗人加入了法国大革命的潮流,但是他最终令人乏味地站到了革命的对立面,原因多种多样:大革命的过度发展,诗人对心底寂静主义的固执,以及小心翼翼、谨慎的态度(可以对照弥尔顿(45))。他和阿内特瓦隆的关系最终带来一个私生女,不过华兹华斯极力遮盖事实真相,不让后人知道。在这件事上他全无男子气概,甚至冷漠无情。(可以对照菲尔丁(55))但这对华兹华斯作品的价值也没有影响。

  令人奇怪的是,虽然他的诗作和宣言对解放读者的感情有不可否认的帮助(见穆勒),但华兹华斯自己的感情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很有限。自然、儿童、穷人和普通人在华兹华斯笔下很美好。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的意见与18世纪新古典时代的意见不同——华兹华斯充满勇气地背叛了后者。这种思想上的转变部分归功于这位绝大多数人没有读过的作家。但是华兹华斯从来没有像梭罗(80)那样细致地观察自然,对儿童也不甚了了。十四行诗《加莱海滩》是一部优美的杰作,不过里面并没有真正涉及一个孩子(即使他提到了自己的女儿)。童年对诗人来说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说法。“下等阶层”的说法腔调也不为华兹华斯所熟悉。在和阿内特瓦隆的关系中他像个胆小鬼,华兹华斯好像从未对女性表现出热烈的爱恋之情。

  我谈论上面的这些事情,就等于公开承认不喜欢华兹华斯。不过我要从本文宗旨出发说明两点:首先,他写出了一些伟大的诗。尽管我觉得这一范围只限于自传性长诗《序曲》,还有《丁登寺》、《永生颂》、《迈克尔》、《决心与自立》、《致义务》,再加上一些为数不多的优秀十四行诗和抒情诗。

  第二点是他极大地开阔了其他诗人和普通人的眼界,指出了接近自然、情感和英语自身的各种途径。他和柯勒律治一起扭转了英美诗歌的发展方向,使诗歌摆脱了传统、对城市生活的束缚。华兹华斯对诗歌下过一个有名的定义:由“寂静中对感情的回忆”产生的“强烈情感的自然表现”。这种说法有自己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但是对纠正18世纪僵化的诗歌观念来说是必需的。虽然有的地方走得太远,但浪漫主义的这次抗议对西方传统有重要的价值。

  比起作为一个诗人,华兹华斯作为一个历史事件的象征可能更为重要。在两种身份下他都很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去熟悉他。虽然华兹华斯缺乏幽默感,心灵和情感贫乏,还是个自大的人,但是他却在短短几年中写出了有助于“荡涤感觉之门”的诗作。

  克里夫顿费迪曼

编辑:刘莹


  本文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5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105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8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