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中选修课程设置的思考 ——以泰州中学为例
发布时间:2016-08-31 06:48
摘要:纵观世界教育史,中学选修课程的确立和发展历经多年的发展,颇具历史,但在我国,受多种因素制约,只重视必修课程而忽视选修课程的现象客观存在。即使有选修课程,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等问题屡见不鲜。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区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选修课程设置逐渐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界以及教育实践领域一个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立足社会学视角, 从影响高中选修课制度的社会因素分析入手,以泰州中学为例,提出优化策略,以为当前高中选修课程设置优化抛砖引玉。
关键词:课程设置;选修课制度;社会学课程
选修课最早起源于19世纪德国的柏林大学,后传入美国的大学,历经多年发展,成为了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到19世纪末,选修课制度由大学向中学过渡,高中选修课程制度应运而生。在我国,高中选修课程制度直至20世纪末才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探索,至今尚未完全推广实施。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高中选修课程开始逐步推广,其设置的目的也从应试向提升素质转变。从课程内容上,当前高中选修课可分为学术性选修课和职业性(或技术性)选修课,其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选课制
依据学生意愿进行自由选修,课程种类、时间都由学生自主决定。
(2)分科制
分科或分组设置选修课,学生只有选科(或选组)的权利,而无选择某一具体科目的自由。
(3)定向选修制
将“选科”与“选课”结合起来,分科后的每一科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限定选修保证了选修的方向性,任意选修又确保了选修的灵活性。
2、高中选修课程制度的实施意义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在我国,选修课一直是必修课的陪衬,似乎总是可有可无。但实际上,高中选修课作为独立的课程领域,其作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被逐渐重视,成为现代学校课程制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1)拓宽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必修课程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但其数量与内容必将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方面。而选修课作为有益的补充,不仅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他感兴趣的选修课程中去,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2)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众所周知,受智能水平、生活阅历等因素影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尤其实在学习任务较为繁重的高中阶段,这就迫切要求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形式多样,富于弹性的选修课,充分发挥学生所长,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3)教学相长,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协作的过程,是思维和情感交流的过程,更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区别于按部就班的必修课,选修课赋予了教师选择权力和探索空间,在课程意识、教学观念,专业知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教师反思教学实践,加强自身专业修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文献综述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倡,高中选修课程制度优化研究成为重中之重,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之一。纵观以往高中选修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从课程设置的角度优化高中选修课程机制还较少涉及。本文继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对高中选修课程设置研究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与时代发展特征相适应的高中选修课程设置优化策略。在课程研究层面,一些论者就高中选修课程的性质、目标、开设思路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杨宝山在《试析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途径》一文中提出,高中选修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尤其要注重必修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目的。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 孙国友在《对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变革旧的教育休制,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是改变我国日前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困境的关键。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有赖于全体的教育科研人员和广大的教师的共同劳动和创造。尤其是全体教育科研人员要切实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要使课程理论真正履行指导实践的职能。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行为真正转移到为培养合格的高中毕业生的轨道上来,要身体力行,自觉地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偏差。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中选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走出困境,踏上光明的康庄大道。 闫志军在《高中选修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探析》一文中指出,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要求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教育忽视人才的个性培养,传统课程体系中,必修课一统天下,从形式、内容到评价,学生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这种制造“标准件”的做法否定了学生的差别,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了人才培养的僵化和单一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急剧缩短,新职业不断涌现,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趋势,必然需要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对于学校课程来说,需要改变传统课程体系,以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应对新的变化,真正发挥选修课程设置的作用,培养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
二、影响高中选修课制度的社会因素
1、社会的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实施者是人,实施的对象还是人,不可避免地与所处社会的上层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 社会意识形态制约着教育的社会价值, 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和部分教学内容。纵观我国的教育发展史,1904 年, 张百熙在《重订学堂章程折》明确指出:“至于立学宗旨, 无论何等学堂, 均以忠孝为本, 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强化伦理道德对教育的约束作用。 到了中华民国政府,“三民主义”则成为当然必修科目。到了如今,《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辨正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则成为必修公共课。尽管是相同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但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下,课程设置选择必然不同。当前,在高中阶段,由于面临的巨大的升学压力,对于选修课程选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虽然存在差异,但大多仍然是以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为宗旨。以泰州中学为例,《数学知识与文化》、《物理学知识的应用》仍然是必修课程的延续,由此可见社会的意识形态对当前高中选修课程设置的影响。2、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相应的,课程设置也应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需要进行调整变化,以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在当前高中教育时期,由于学生正处在一个厚积薄发的特点阶段,为了给进入大学或社会积累更多的知识储备,选修课程设置必须按照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不同要求,不断地调整和设置相应的课程,正确处理好基础与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关系,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让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 源源不断地为高中教育提供新内容。 但受时间限制,课堂教学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传递趋于无限的知识,为解决这一矛盾,这就要求高中阶段的选修课程设置不仅要在数量上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要在质量上有所提高,既要吐故纳新保持大学课程的前沿性,更要在浩瀚的知识中寻求那些最基本的、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并使之结构化, 努力让高中阶段的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课程教育。
3、教育思想观念发展变化
受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影响,教育目的也存在差异,导致作为实现教育目的重要手段的课程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体现出不同的课程观。科学主义课程观主张高中课程要教给学生科学的结构、科学的基本观念、科学的关键概念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依照存在主义课程观的思想,高中课程的中心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必须符合人的需要。纵观我国的教育史,课程设置从通才教育向专才教育,又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回归,体现了课程设置背后的教育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轨迹,体现了时代的发展进步。 随着近来素质教育理念的树立,在高中阶段选修课程设置也在不断变化,正朝着加强人文教育和素质培养的方向上努力,提倡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纷纷增设文化素质选修课程。
4、历史文化传统
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遗存,对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有着直接影响,对包括高中阶段的各层次的教育的课程设置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直接或者间接制约着高中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学者认为,历史文化对教育内容的直接影响是多方面,因为其不仅可能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更因其形成的价值观导致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有某种倾向性。不同的时代的文化知识形态有不同的内容,相应的,课程设置内容同样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因此,从这一点来说,高中选修课程的设置必然也因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而不断增减和调整。这一点,对比国外高中选修课程设置的情况就一目了然,历史较短的美国在高中选修课程设置上有很多推崇实用性、职业性知识为主; 而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欧洲,高中选修课则人文内容居多。
三、泰州中学选修课程课设计及实施状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泰州中学选修课程设置的现状2、泰州中学选修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优化泰州中学高中选修课程制度的对策
1、优化选修课程实施“软环境”是前提
2、搞好选修课程资源开发及教材编写是基础
3、硬件投入与选修课程管理制度建设是关键
4、促进选修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
五、结语
本文编号:106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10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