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分化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决策的影响研究
第一章导言
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的农地制度前提下,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处理当前我国耕地细碎化及耕地闲置的根本途径。通过推进农地流转,可以扩大农户农业经营规模,使细碎的农地集中起来进行耕种,从而提高农地经营的规模效率;同时,通过农地流转还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部分农民从王地的束缚中释放出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増加农民收入。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积极推动农地流转,先后通过"主地承包经营权保持15年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30年"、"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不变"、"承包期内,农民可以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农户通过转包、出租、入股、转让等形式流转农村王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地承包经营权向小型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民企业、村合作社、社会服务组织等流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一系列政策。尽管政府采取了进农地流转的多项措施,但农户农地流转规模和速度还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农地流转例还很低。相关数据表明,截止到2011年上半年,我国农村王地流转面积为2.07亿亩,占全国农户承包地面积的16.20%(张云华,2012),即便是在经济发达、人地依存关系急剧减弱的广东省,2011年农地流转的发生率也仅为25.77%(李景刚,2014)。可见,目前我国的农地流转仍处于初级阶段,更似乎是蹈入了"低水平困局"(叶剑平,2006)。
......
第二章我国农户分化与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历史回顾
2.1我国农户分化的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状况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城市与农村的产业路径不同,国家实行城市重点发展工业,农村重点发展农业的方针政策。广大农村地区陆续开展了土地改革一合作社一人民公粗等农村变革运动,并逐渐形成了单一的农柯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农村劳动力共同在集体所有制下生活,致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户之间收入差别很小。送一时期,由于受城乡隔绝的强制性政策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转移,每个农民个体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身份、收入、地位差异,因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常缓慢。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非农就业、非农产业发展和农户的分化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农村,农户分化所具备的条件完全被当时的政策所束缚,农户之间可以说是同质性的,即使有些农户也会偶尔发生兼业行为,但从其规模和程度来看,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户分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上由工人和农民二元身份体系向多元体系转变。在农村,家庭承包农地制度的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为农户的分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城乡经济体制的变革、城乡户籍制度的松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都为农户进一步分化提供了外在条件。改革以来我国农户分化的进程如图(2-1)所示。
2.2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土地改革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征收或没收地主和富农中的土地,并将其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和农村劳动者的方式来实现的。农民在获得土地的同时还获得了必要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只需要向国家交一定的税收,不再受任何地租的压迫。这一时期农地产权结构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农民家庭拥有农地产权(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独立地进行经营并且能够从中获取绝大部分农业产出收入,并且赋予农民进行农地出租、买卖、赠与、典当等系列行为的合法性。这一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是相对完整的,它是将农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全部都赋予农户本身,实现了该时期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对该时期农业的恢复和快速发展起到了最大程度的促进作用。第三章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决策理论分析........39
3.1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决策分析框架.....393.2理论基础.....41
3.3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决策模型.....47
第四章样本统计描述.....52
4.1调查地概况.....52
4.2数据来源.....54
4.3问卷设计.....54
4.4样本农户基本情况.....55
第五章农户分化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及规模的影响.....72
5.1样本描述.....72
5.2模型构建.....73
53变量选取.....74
5.4实证分析.....77
第六章农户分化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及退出意愿的影响
6.1农户分化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意愿的影晌
同时,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会不断増加,但农户之间非农就业机会并不均等,从而导致农户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及收入水平出现较大的差异,农户间逐渐发生分化。农户分化形成的不同农户对土地功能的依赖性不同,使得他们对农地流转期限的选择出现差异。本文将农户农地流转期限的选择从短期流转和中长期流转两个维度进行研究,其中,流转期限以3年为界,期限不确定或不大于3年的租约为短期流转,3年以上租约为中长期流转(余美春,2010)。在当前农村社会分化日益突出的时期,考察农户分化对农地流转期限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节以迁宁省铁岭市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农户分化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本节的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样本描述;第二部分是模型构建;第王部分是变量设定;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第立部分是研究结论。6.2农户分化对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推进,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劳动力收入的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涌入到非农领域。但是,由于城乡结构体制的二元分割,尽管部分农村劳动力在非农就业的过程中实现了职业转换,但他们的身份依旧是农民,不能获得城镇社会保障,不能在城市定居下来。同时,在农村社会保障尚不完善的前提下,农地却为农民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功能,农民在非农领域失业时可以回归农业来维持基本生活。因而,在农民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过程中,并没有产生有效的人口迁出与农地承包权退出(罗必良,2012),形成农民"离农"不"离权"、"弃耕"不"弃地"的扭曲人地关系,导致了承包地粗放经营与摇荒蔓延,农地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受阻(黄贻芳,2014)。有学者认为,农户农地规模的增加只有通过农民数量的大幅度减少才能实现(钟甫宁,2010)。并且农民数量的减少不仅是通过劳动力转移而表现出来的农民数量的表面减少,更重要的是通过永久性迁移实现农民的内在减少,让农民彻底放弃土地。现阶段,有序推进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是缓解农村人地矛盾、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最终途径。.........
第七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深入分析农户分化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决策的影响。首先,基于我国农户分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地流转制度改革的历程回顾,探讨了农户分化背景下农地流转制度的创新路径。其次,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流转趋势及走向,提出了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分析框架,并构建了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理论模型,揭示农户分化对农地流转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三,基于铁岭农村的调查数据,对样本农户个体特征及农地流转行为、农地流转期限、农地退出意愿情况进行了描述,通过农户分化与不同农地流转决策的交叉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第四,基于农户已发生的农地流转行为,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分化对农地流转行为和规模的影响。第五,基于农户未发生的农地流转意愿,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分化对农地流转期限(短期流转、中长期流转)及农地退出意愿(经营权退出、承包权退出)的影响。得到下结论:第一,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决策主要包括H个层面:(1)是否流转。迭是农户农地流转决策中的基本行为,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包括是否流转农地和流转农地的规模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户决定转入农地,还是转出农地,或者是既不转入也不转出农地;第二阶段是农户决定转入或转出农地规模的大小。
.........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106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106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