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社区参与者的互动模式与归属感研究——以39减肥社区为例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美即不变法则
一直以来,女性的身体都是美的关照对象。无论是在东方或西方的不同地域,无论是在封闭王朝或是发达社会,无论是被动式的强制、还是自愿式的需求,无论是客体的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男性,还是女性自身,欣赏美、追求美、占有美,都是超越时间空间、贯穿社会与性别的不变法则。这种“法则”把身体作为可以打造的美的符号,让女性的容貌体态成为了认知过程中最直观可测的衡量标准,也把对于身体的变化与加工(节食、运动、化妆、整形)当做得到社会认同与自我满足的手段。而对身体的锻炼与呵护,健康往往只占一部分原因,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体态的健美、身姿的轻盈,更关键的是感觉之上的美好,同时也是她们获取幸福感与满足感的重要途径和印证标准。
尤其当时钟的指针行至现代社会,人们成长环境与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带来的反而是具有他人影响之下的行为准则。伴随着各社会群体间越来越便捷的交往,以及有效信息在互联网时代的爆炸性传播,减肥与变美这个原本基于个人选择的生活行为,已经在社会生活化的影响下转化成了推动个人决定的瘦身目标与理想。特别是受大众文化影响,瘦身审美追求,无形中强化了理想身体的作用。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正是因为审美文化的控制,追求身体的纤瘦与线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使命,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女性身上,减肥、美体、塑形已经成为某些女性的生活中心;是从古至今的男权统治与文化影响下,背负在女性身上的一种不可反抗、只能顺迎的生活方式。成为生活方式之后,大众文化背景下约定俗成的美,便成为了习惯与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人必然要通过自身行为的改变来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满足。
在大众审美下关于理性身体研究的理论有很多,目前比较盛行也受认可的是 Stice 提出的理想身体内化理论。这种内化便是社会意识长期作用下对人们行为所产生的或潜在或具体的影响,就是 Stice 所阐释的,女性有意识的通过一定的行为达到社会所定义的理想身体标准。在既成的生活环境与美的准则之下,通过批判性的视角来探讨社会大众文化对身体的建构,尤其是对女性身体的建构确实是以“减肥、瘦身”等为研究主题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学意义。但是对于那些有减肥需求,并希望通过个体行为的努力来获取现有满足的社会群体来说,探讨其行为的选择路径、进行减肥的手段、运动中有效信息的获取与沟通、信心的构建以及减肥瘦身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等等又是有具化的现实意义的,尤其在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交织得密不可分的时代。
..........................
1.2研究方法与结构
1.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遵循学理与实证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归纳研究等定性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来进行研究。同时还会对 39 减肥社区用户进行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相关数据,再对本文主要研究的虚拟社区参与者的互动模式进行印证与补充,并对这些参与者内心归属感、认同感与在线互动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2.2 研究结构
本文是以具体实证为蓝本的辩证研究,企图通过理论梳理与整合,在多学科领域的交叉中得出较为客观具体的研究结论。本文将围绕虚拟社区参与者的活动来进行研究,预计共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石。
主要以虚拟社区的理论发展为主要背景,整合、回顾相关文献以及理论,并从中梳理出支撑本文的基本理论依据。随后再将理论视野扩展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再现理论并将其与本文的主题进行相关性的对接。其次还要阐明研究主题的意义。特别是对虚拟社区的发展现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影响进行阐明与分析。
第二部分则具化到对虚拟社区参与者行为过程的研究。
作为普通的网络虚拟社区参与者,依据个人目的、兴趣或需求来选择参与的社区是一个动态多样个性化的过程。参与者选择减肥虚拟社区进行互动的原因与动机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些网络用户加入到虚拟社区之后,作为参与者的参与过程也是研究互动模式与归属感的必要前提。所以这一部分将对 39 减肥社区参与者的参与过程进行抽样调查和结果呈现。
第三部分主要对社区成员的归属感进行分析与归纳。
归属感对于网络社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它被用来检验一个在线社区的存在,也被认为是影响社区参与的重要因素。有较强归属感的人将会在在线参与方面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若对 39 减肥社区参与者的归属感进行辩证的分析就要有一个归纳、论证的过程,,进而考察归属感对于社区参与者、网络社区媒介环境,甚至整个社会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
第 2 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虚拟社区
2.1.1 从社区到虚拟社区
“社区”一词在我国是伴随着城市的崛起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才普遍出现的。然而社区所对应的英文词语翻译“Community”则是在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所著的《Community and Society》这本论著中最早出现的。但滕尼斯在书中归纳的“社区”是与我们城市中社区兴起的背景有所不同的,他所指出的这种“基于血缘关系或自然情感的社会有机体”⑤反而和乡镇小社会的含义较为接近。他所定义的社区是一个聚集在一定范围内的,包含着深厚情感交流的社会关系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中的成员们具有较为一致的习俗和价值观念。
到了网络技术飞跃式发展与数字化生活并存的今天,聚集着社会关系的共同体已经从地缘范围跨界出真实世界的界限,在互联网与各移动终端快速更新发展之下的虚拟世界中形成了不同于围绕地缘因素建立而成的“虚拟社区”,也让网络虚拟世界中的社区有了别样的概念与属性。
国外学者对虚拟社区的研究与互联网快速发展而崛起的进程基本步调一致。对于虚拟社区本身在概念上的界定也基本上有较为一致又互为补充的研究。本研究对这些虚拟社区的定义进行以下整理,如表 2.1 所示。
..........................
2.2 归属感
2.2.1 从归属感到社区归属感
无论是处于现实社会中的个体,还是属于网络世界中的虚拟身份,都希望可以通过与他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而不让自己的内心被孤独和寂寞所侵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便是人类对于归属感的需要。归属感不仅是个体之间建立联系、维持关系、进行交往的心理需求,作用在社会或群体中的归属感更是维系不同群体间友好往来、规避灾难危险,甚至产生能动社会效应的体现。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对人类心理需求从最低生理需要到最高自我实现需要的分层研究中对归属感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归属感是某个单一的个体或是所属的群体对一种现象或事物的认同程度;归属需要也是人类心灵世界中的内核。本文在对其他研究者对归属感研究进行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如表 2.2 中对归属感的定义,这些学者们都与马斯洛有较为一致的观点,但又互为研究补充。
而人们在参与虚拟社区过程中,与现实社区一样,同时存在满足归属感和保存个性的双重动机,即所构建的虚拟身份拥有个体身份和社区身份两种属性。一个社群的形成建立在活动、交往和感情之上。作者在对社区归属感相关定义的研究中发现,虽然学者们对社区归属感的定义与归属感有着相同元素的构成,但对社区归属感的定义却仍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意见,如表 2.3 所示。这些研究对社区归属感的理解有一些侧重点上的不同。
........................
第 3 章 39 减肥虚拟社区个案实证研究 ........... 11
3.1 减肥虚拟社区状况概述 .......... 11
3.2 以“39 减肥社区”为研究个案的显著性 ............... 11
3.2.1 背景资深 运作成熟 ............ 11
3.2.2 概念清晰 定位准确 ................ 12
3.2.3 布局合理 活跃度强 ............. 12
第 4 章 研究模型与研究方法 ............... 16
4.1 研究思路与模型 ............. 16
4.2 变量定义与测量 ............. 16
4.2.1 变量定义 .............. 16
4.2.2 变量测量 ............ 17
第 5 章 数据统计与实证分析 .................... 23
5.1 样本统计特征 ................. 23
5.1.1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 .............. 23
5.1.2 样本行为统计特征 ............. 23
第 5 章 数据统计与实证分析
5.1 样本统计特征
5.1.1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 287 份,收回 244 份,有效问卷 208 份,有效回收率为 72.47%。表 5.1.1为此次调查中基本人口特征情况。
由调查样本人口统计特征分布可以看到,39 减肥虚拟社区的参与者在性别比例上并没有出现女性“一边倒”的现象,男性的参与者占到近四成。而在年龄分布分布上,18-35 岁的人群均为主力军,而且 35 岁以上的参与者也占近五分之一的比例。至于该虚拟社区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从比例上来看,本科与硕士的教育水平占大近八成,整体上成梭型分布。可见,这些参与者的教育程度相对来说是较高的,这或与信息获取需要一定的教育水准有关。
.......................
第 6 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探讨
6.1 研究结果
6.1.1 初始变量对虚拟社区参与者归属感的影响结果
通过第 5 章的统计分析结果已经充分显示出,作为本研究初始变量的互动模式,即包括成员互动下的交流频率与程度、互动环境、互动信息,以及领导力量这 4 个因子与中介变量的满意度和结果变量的归属感都呈正向相关。如表 6.6.1 所显示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到本研究模型中假设的成立状况。为了便于进行分析讨论,现对数据统计的结果做了较为直观的描述,如表 6.1.1 所示。
在互动模式这一变量下的四个基本因子对虚拟社区参与者的满意度、归属感以及认同感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都进入了回归模型中。这不仅说明了社区成员在互动中的交流频率与程度可以正向影响其对社区的满意度与归属感,也说明在这种程度的互动环境可以产生社区参与者心理上的认知,并对其有着正向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互动中领导力量的验证,更有力地证明了第 4章中对该假设的构想。这也为社区成员的主被动参与行为及正负面作为影响提供了依据。
本研究通过对虚拟社区及归属感相关文献的分析整理,以 39 减肥社区为实证研究个案,将前人的研究基石与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可将影响减肥虚拟社区参与者的互动及其对参与者心理层面下归属感的影响因素从行为归类上的互动模式和心理归类上的满意度这两个维度来进行考量。而且也可通过这两个维度下,交流频率与程度、互动环境、互动信息、领导力量、社区功能、社区环境、成员关系以及社区文化的八个影响因子着手对减肥虚拟社区参与者的归属感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下三点便是本文在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呈现之后所做的归纳与分析。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5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