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传播视域下的近现代中国文献纪录片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一部优秀纪录片的诞生往往依托于国家、民族、社会文化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代表了国家的形象,民族的特征,社会的风貌。而文献纪录片更以其文化性和纪实性备受国家、政府和社会大众的关注,其在社会生活当中日益成为备受大众青睐的媒体形式,其强大的影响力也受到了政治传播领域的关注。大众媒介一直是政治传播最重要的舞台之一,在 21 世纪网络时代新老媒体的更替当中,不乏政治传播的踪迹,大众媒体进行政治传播一直是政治传播中最为明显的方法之一,多种媒体共同作用将在政治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献纪录片也在涌来的时代大潮中带来了新的改变,产生巨大影响。
(1)文献纪录片的蓬勃发展
媒体的发展为纪录片在新时期的创作和广为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纪录片往往采用多种创作形式,将原本停留在文献当中的文化精神和纪实意义加工制作,呈现出新的生命和活力。文献纪录片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责,因而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框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从当前纪录片的发展现状来看,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和放映呈现出了高增长的趋势。在这文献纪录片发展的潮流中,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利用其特殊的位置占据着先天的政治资源,因而从中央电视台的发展轨迹就可以看出我国文献纪录片的历史渊源与拓展方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央视文献纪录片的播放,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具备着独特的政治传播价值。
《舌尖上的中国》、《鉴史问廉》、《京剧》、《案藏玄机》等文献纪录片的放映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好评率之高,受关注程度之广,在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过程中难得一见。这些备受好评的文献纪录片都植根于我国历史文献和社会显示广袤的土壤当中,并试图以现代大众文化的视角进行解读,提供了多元的角度和思索空间。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纪录片中被重新诠释,文献中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广大观众从中感受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自身独到的思想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对社会的正确认知,而这些正是上层建筑在多种形式的政治传播中想要实现的。
......................
1.2 研究现状
本文主要涉及到文献纪录片、政治传播以及近现代以来文献纪录片中政治传播功能的实施与效果三个方面的理论。
1.21 文献纪录片研究现状
文献纪录片的定义至今都没有绝对定论,中西方学者在结合本国本区域纪录片发展历程的基础之上,尝试对文献纪录片的基本内涵进行解读。从《毛泽东》到黎民伟编辑制作的纪录《建国史的一页》,文献纪录片从称谓到实践逐步在中国近代确立发展起来。对于纪录片来说它们都具有文献价值,然而并不是所有纪录片都能称为文献纪录片。文献纪录片必须有文献,即影像、图片、档案等资料,而不是泛泛的文献价值。“文献纪录片指那些对历史实现了现实化的注解或者对现实的历史性记录起到了重要作用的,有重大留存价值的客观现实的影视作品。”王哲认为,文献纪录片是“指那些具有重大留存价值的、实现了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或对现实的历史性记录的非虚构影视作品。”从以往我国关于文献纪录片的定义可以看出,我国文献纪录片这一概念的诞生历史悠久,并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内涵得到了不断的深化。
我国纪录片的创作在建国之前就已经开始了,颇具代表性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大都包含了宣传的目的,如国民党政府拍摄的《抗战特辑》,中国共产党拍摄的《延安与八路军》。而在建国后,我国的纪录片创作在安定的环境下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创作主题上,由占统治地位的战争主题转为对祖国锦绣河山和风土人情的关注如《珠江三角洲》、《长江行》、《欢乐的新疆》等。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纪录片的发展陷入了较长时间的停滞时期,意识形态的功能被无限放大,纪录片成为政治斗争的战场。虽然也存在一批在恶劣环境下坚持创作的纪录片工作者,创作了一批如《深山养路工》、《泰山压顶不弯腰》、《壮志压倒万重山》等优秀纪录片,但这也无法改变那一时期整体黑暗的状况。而在改革开放以后,纪录片创作从内容到题材上都突破了过去一个历史时期的禁锢,一大批优秀纪录片及纪录片栏目开始出现,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我国文献纪录片的研究首先是从对其性质的确定开始的,文献纪录片到底是“政论片”还是“专题片”存在争议。在最初,我国的文献纪录片受到苏联“概述片”模式的影响巨大,直到引进了纪录片这一概念之后,这一现象才有所缓解。进入 90 年代以后纪录片创作焕发出新的气象,呈现为“一种介于记录现实和解释现实之间的奇妙的中介性艺术形式”。在此之后,人们开始对于“专题片”与“纪录片”的概念之间游走。我国现阶段对文献纪录片的研究集中在历史、功能、现状及前景等方面。傅红星、单万里是其中的颇具代表性的人物。成果包括《历史的印记—中国共产党各时期文献纪录影像梳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各时期的文献纪录片发展轨迹,肖平所著的《纪录片历史影像的制作基础及实践理论》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纪录片进行介绍,其余资料有孙玉平发表的《历史文献纪录片的责任与功能》,李洁发表的《试论文献纪录片的特质及创新之路》等,这些成果构成了当下我国文献纪录片研究的主体内容。
.......................
第2章 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传播价值功能分析
2.1 文献纪录片中政治传播顺应社会主流思想
一个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为社会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并且践行的思想。文献纪录片同其他媒体形式一样,都需要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进行创作,获得受众的认可并愿意接受其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多方面影响共同塑造的,文献纪录片通过内容的制作与播出直接对受众施加影响。这种影响作用必须与社会其他政治传播所倡导的思想相一致,以此与社会当中的其他主流思想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一个成熟完整的话语体系。因而,政治传播活动创设了社会主流价值观,文献纪录片参与这种思想的创设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文献纪录片能够对其发展过程进行引导和修正。因而,在文献纪录片中进行政治传播,对于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存在两个方向,一方面,在社会主流思想积极健康良性发展时,文献纪录片中的政治传播最主要的是顺应和强化作用,而另一方面,如果社会主流思想出现偏差或者异常就需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和修正。
2.11 政治传播主导社会主流思想发展
社会主流思想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大众所认同、共知,社会当中存在的诸多力量都共同促进着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政治传播者们通过有目的指引,可以引导其向预想的方向发展。当下的中国社会,各种信息通过多种大众媒介流入社会公众当中,社会公众以此为材料形成自己的思想,政治传播者们在这其中扮演着影响者和指路人的重要角色。从这种思想的起源来看,它只能植根于政治传播者们早已设置的语境之下,这种社会思想形成的范围有限,并且一旦形成就具备了一定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
在政治传播影响和塑造下形成的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切思想和社会活动都在主流思想下进行。任何有违社会主流思想的行为都有可能被认为异端,不会被社会所接受,这也正是政治传播所要达到和实现的。社会思想的诞生源于多种社会信息的影响,但并不是所有信息传播都能够服务于社会的主流思想的产生,政治信息的传播基于政治传播者的权威性,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容易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并且在社会当中广为流传。
.........................
2.2 文献纪录片成为政治传播的特色载体
从政治传播的发展历程来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每一次大众传媒的更新换代都会引起政治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文献纪录片从电视诞生开始,就作为政治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作用的大小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但不变的是其一直作为政治传播的特色载体。通过研究文献纪录片的基本规律可以发现,它能够将政治信息予以转化,以自身独有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一载体形式无疑为政治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文献纪录片作为政治传播的载体早已有之,文献纪录片有着重要的政治传播意义。
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人们开始逐步意识到文献纪录片在政治、文化方面潜藏的社会力量,注重文献纪录片中内容的意识形态性,注重对社会公众的监督和教化。称其为特色载体,也正是由于这种监督和教化作用有别于其他政治传播形式,在宽广的社会领域内选择政治传播者们要达到的政治传播目的相关主体进行创作。
2.21 政治传播环境的多样性与过程的长期性
政治传播所面临的客观环境是多元的,自政治信息从政治传播者发出开始,历经各种中介的过滤加工,可以明显的发现在不同传播媒介的作用下,不同载体形式所呈现的内容是有差别的,在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会受到影响。文献纪录片能够自由的决定采用多种方法,通过自己的方式和视角传播政治信息,将复杂信息简单化,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内容的表现上通过文献传达出政治传播者试图传达的理念。此外,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政治传播时,以往单纯依靠政治宣传的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对于一些社会敏感问题政治信息过于直接强力的介入很可能造成问题的激化,而过于传统的政治传播形式在当今社会已经是强弩之末,效果十分有限。
同时,政治传播是一个漫长、艰辛的社会改造过程。从国家的建立、政治活动发生开始,社会中的政治传播活动就没有中断过,这是由国家发展需要在一定政治环境作用下社会稳定的客观形势决定的。政治传播者需要源源不断的向公众传达信息,这有别于各个时期不同的目标下的社会、国家发展活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地域环境当中,政治传播始终面临着复杂而多变的环境。
...................
第 3 章 文献纪录片中政治传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23
3.1 文献纪录片中政治信息的不确定性影响政治传播效果...............23
3.11 政治信息晦涩无法清晰完整传达..................23
3.12 文献纪录片自身制作播出缺陷...................24
第 4 章 促进文献纪录片中政治传播的优化策略..............30
4.1 平衡文献纪录片创作艺术性与政治传播权威性................30
4.11 创作的艺术性与信息的权威性缺一不可........................31
4.12 形式多样内容灵活形成合力..........31
第 4 章 促进文献纪录片中政治传播的优化策略
4.1 平衡文献纪录片创作艺术性与政治传播权威性
文献纪录片中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其艺术性的的灵魂,正是因为文献纪录片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所展现出来的艺术性受到而社会公众的亲睐,成为其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来源。从文献纪录片的本身出发,它本就属于文化作品的范围,对艺术性的追求毋庸置疑的会放在文献纪录片对政治传播功能的追求之前,一部缺乏艺术性的文献纪录片会丧失其作为纪录片的存在价值,其政治传播功能的发挥就更无从谈起,这显然与政治传播的权威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创作主体官方背景的大环境下,文献纪录片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的特质,珍贵的历史影像画面中透露的是时代文化的趋势和社会思潮。”文化艺术性是其不可避免的重要特征。
4.11 创作的艺术性与信息的权威性缺一不可
政治传播在文献纪录片中的功能发挥是两者的共同选择,文献纪录片创作的艺术性能够与政治信息的权威性完美融合,两者之中欠缺任何一方都会对原本已经形成的机制造成消极影响。政治权威性需要一种压迫感,一种让受众依据政治信息指导行为的方向性,正是政治传播的权威性作用的发挥,才能保证政治传播的整个过程中政治功能在各种工具上的发挥。文献纪录片的艺术性与政治传播的权威性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冲突关系,虽然文献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选择,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献纪录片中在保证艺术性追求的同时也保全政治信息的权威性,甚至可以将两者巧妙地结合,使两者都能展现出超越以往的面貌。文献纪录片既要具备充分的艺术性来保证自身的影响力,又要同时兼顾政治传播的权威性来保证政治传播功能的实现,最重要的是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不能因为一时偏颇而影响了文献纪录片中两者平衡局面的存在与作用的发挥。
.........................
结语
近年来,随着一部部炙手可热文献纪录片的问世,文献纪录片中的政治传播功能越来越受到政治传播者们的关注,国家、政府、政治家们试图通过这样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发挥其在政治传播上的优势。文献纪录片以文献为核心,在其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表现,在展现文献当中所记载的相关人物、事件的同时,更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的对当下的社会情景进行总结,并通过自身的叙述方式来引发社会公众的思考。但文献纪录片在发挥政治传播功能的同时,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和影响,要使这一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全面认识到我国文献纪录片中政治传播功能的现状,以及对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在相应解决策略的基础之上予以改进。
当前文献纪录片的发展正呈现出一个良好的态势,但是要形成持续影响力依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治传播在文献纪录片中的充分发展依然需要经历多重考验。可喜的是,文献纪录片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其政治功能的发挥也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从政论片向文献纪录片这样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转变的过程中做了诸多有益尝试,社会公众已经逐渐习惯文献纪录片的叙述方式,并开始意识到文献纪录片中所展现出的政治信息,并接受这些信息的影响,在此影响之下为或者不为一定的行为,这也正是文献纪录片中进行政治传播所要实现的良好效果,在我国当下的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及作用当中已经初具雏形。
但整体来看,我国文献纪录片中的政治传播还存在这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历史遗留所引起的,更是当下我国文献纪录片发展的局限性所致。当今娱乐化的浪潮波及到了大众媒介的各个领域,这与文献纪录片中政治传播功能的发挥是有所背离的,因而在当下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在保持自身艺术独立性的同时,就很有可能偏向与娱乐化的发展来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文献纪录片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但不能否认的是文献纪录片仍然属于“精英文化”的范畴,在实际的创作活动当中,虽然要适度的向大众化倾斜,但在政治传播中也要保持其自身的特性。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5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