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风流与王羲之文学创作
第一章 东晋风流
第一节 东晋风流的定义及形成
一、东晋风流的定义
东晋是从公元 317 年晋元帝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王朝起,历经 11 帝,到公元 420 年晋恭帝司马德文被废东晋王朝灭亡为止,其间共有 104 年的历史。“东晋风流”一词,顾名思义,主要是指东晋时期的名士风流。那么,何谓“名士”?何谓“风流”呢? “名士”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说法。东晋名士主要从东晋士人阶层中演化而来的,带有东晋的门阀政治色彩而又想摆脱政治伦理的束缚,追求自我解放、恣情山水自然的世家贵族士子。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风流”。“风流”一词始于何时,尚难考证,但将“风”作为人的“作风”、或“风度”解的,则在先秦早己出现。如《孟子·万章下》云:“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能将“风流”组合成词的,要到汉代《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云:“其风声气俗,自占而然,今之歌谣,风流犹存耳。”但,在这里的解释仍然将“风”和“流”分开来说明的,理解为某事或者某人的流风余韵或者是影响。“风流”一词,直到魏晋时期,才成为品鉴人物和玄与道同的人格美的重要概念。魏晋玄学的人格美以体现本体论的“无”之“神”、“道”、“神明”、“精神”、“神俊”等,主要表现魏晋名士人格精神追求或行为举止的超逸、潇洒、雅致与高迈。这在《世说新语》和《晋书》中多有记录。如,《世说新语·方正第五》第六十四条载:“孝武问王爽:‘卿何如卿兄?’王答曰:‘风流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何可以假人!’”《世说新语·赏誉第八》第一百五十条载:“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儁望,真后来之秀。’”又如《晋书·卫玠传》记有王导撰写的《祭卫玠文》曰:“卫洗马明当改葬。此君风流名士,海内所瞻。”《晋书·乐广传》卷四十三载:“故天下言风流者,谓王(衍)、乐(广)称首焉。”《晋书·殷浩传》卷七十七载:“王夷甫先朝风流士也,然吾薄其立名非真,而始终莫取。”这些“风流”,指的是魏晋玄学名士超迈的精神风度与雅致、潇洒、脱俗的人格精神。那么,魏晋士人具备什么条件才算得上“风流”呢?
1944 年,冯友兰先生在《哲学评论》第九卷第三期发表《论风流》一文指出真名士风流必具备的四个条件:第一,要有玄心;第二,要有洞见;第三,要有妙赏;第四,要有深情。
由此可见,魏晋风度来源于魏晋玄学,“东晋风流”又来源于魏晋风度,要挖掘东晋风流的内涵,必先界定“魏晋风度”的概念。
.........................
第二节 东晋风流的特征
如上所言,东晋风流来源于魏晋风度,固然秉承得有魏晋风度的内涵,但是魏晋风度会随着魏晋玄学的发展变化而随之变化的。在魏晋不同的具体时期内,名士的风流倾向不同。那么,东晋风流有何特征呢?
一、门阀士族成为东晋风流的主体
各门阀士族成为东晋名士风流的主体,带有浓厚的贵族主义色彩。东晋在中国历史上有别于其他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在西晋覆灭之际,因王旷献计晋室南迁,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扶持琅琊王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王朝,形成此后三代司马政权与琅琊王氏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其后,主导政权的门阀依次为:以庾亮、庾冰为代表的颖川庾氏,以桓温为代表的谯国桓氏,以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以王述、王坦之为代表的太原王氏等四族。还有一些如高平郗氏等名门望族,在政治上也有重要影响,只是无法比肩前面五族那样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政局。但在门阀政治下,仍然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并按官品等级的高低,庇荫家族亲属成员,被荫的人,不但可以免除劳役,还可以占有一定数额的土地、佃农和家奴等。因而,在博取功名的仕途上有宗族庇护,在经济生活的物质需求上又无后顾之忧,于是他们就转向了精神需求的更高层面,这也是维系门阀家族利益的需要。学术文化修养缺乏或不高的家族,在朝廷上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就小,一般不为世所重,地位断难持久巩固。再则,九品中正制的取士之法,促使各大宗族不得不加强其门阀成员的文化修养。而东晋风流是以学术文化为思想基础的,包括哲学、文学、书法、绘画、音乐、雕塑等文化领域,甚至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不是低俗的花哨轻浮。因此,在东晋的名士风流中,虽然不乏僧侣和隐士的风流韵事,但在人数比重上,还是以名门望族的士人为主体。
二、礼玄双修、佛道相融的名士风流
东晋的名士风流是随着魏晋名士风流的演化而来。而名士们的玄学清谈和任诞放达成为魏晋风流的主要特征。但西晋王朝灭亡的惨痛悲剧,不得不让南渡的名士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在东晋前期,如名将陶侃就批评说:“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邪?!”(《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这是比较委婉的批判方式了,还有另一位名将应詹更直接,说:“元康以来,贱经尚道,以玄虚宏放为夷达,以儒术清俭为鄙俗。永嘉之弊,未必不由此也。”(《晋书》卷七十《应詹传》)到了东晋中期,直接有人厉声评击何晏、王弼等玄学领袖。如范宁就声讨道:“王、何蔑弃典文,不遵礼度,游辞浮说,波荡后生,饰华言以翳实,骋繁文以惑世;缙绅之徒,翻然改辙,洙泗之风,缅焉将坠!遂令仁义幽沦,儒雅蒙尘,礼坏乐崩,中原倾覆。古之所谓言伪而辩、行僻而坚者,其斯人之徒欤!……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晋书》卷七十五《范宁传》)并且还痛斥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
........................
第二章 王羲之文学创作
第一节 王羲之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
文学创作的前提是以创作主体的思想为基础的。不同作家,由于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社会地位,就形成了不同的创作思想;同一作家,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社会地位,其创作思想也会有所改变。因此,“知人论世”是解读和剖析文学作品的重要前提。所以,王羲之的生平经历、家世家风、社会交往和东晋时期的思想风尚,就构成了其文学创作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东晋时期的思想相对复杂,诚如刘师培先生在《中国中古文学史》所云:“东晋人士,承西晋清谈之绪,并精名理,善论难,以刘惔、王蒙、许询为宗。其与西晋不同者,放诞之风至斯尽革。又西晋所云义理,不越老、庄,至于东晋,则支遁、法深、道安、慧远之流,并精佛理。故殷浩、郄超诸人,并承其风,旁迄孙绰、谢尚、阮裕、韩伯、孙盛、张凭、王胡之,亦均以佛理为主,息以儒玄;嗣则殷仲文、桓玄、羊孚,亦精玄论。大抵析理之美,超越西晋,而才藻新奇,言有深致,即孙安国所谓‘南人学问,精通简要也。’”一语道破了东晋时期儒、道、佛、玄思想交融的特征。王羲之处于这样的时代,会对其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一、生平经历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雪园,别号澹斋。出生于琅琊国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北孝友村),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于仕宦世家,王氏家族本是西晋时山东琅琊临沂的大族,在西晋王室覆灭后,琅琊王司马睿在山东王氏的拥戴下过江称帝,建立东晋政权。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从伯父王敦为将军、王导为司徒,皆权势。他为王旷次子。5 岁时,在族长王导率领下,随族南迁江左,落户建邺乌衣巷。21岁时,与夫人郗璇结婚(生有七子一女。即,长子玄之、次子凝之、三子涣之、四子肃之、五子徽之、六子操之、七子献子,生有一女孟姜)。22 岁时,起家秘书郎。25 岁时,任会稽王友。27 岁时,任临川太守。32 岁时,任庾亮幕府参军。35 岁时,任征西长史。38 岁时,任宁远将军,同年,改任江州刺史。41 岁至 45 岁期间辞官在家,虽然朝廷多次召他上朝为官,但都遭到了他的拒绝。期间忙于儿娶女嫁,怀尚子平之心。46 岁,出任护军将军。49 岁,出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初入越中,便有终焉会稽之志。自此起,生活在会稽国山阴县期间长达 8 年之久。其中 5 年从政,3 年悠游山水。59 岁,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从政期间,勤于政务,体恤部属百姓,被后世称为“清官循吏”。辞官归隐之后,遍巡自家庄园和周游东土。
由上述可见,王羲之经历了由门阀士人到入仕为官,又由仕途退隐山林的人生之路,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构成了他多元的人格特征。
......................
第二节 王羲之文学创作的体例分类
王羲之文学创作的体例可以分为三大类:诗、赋和文。王羲之所写的诗歌能流传至今的,只有几首兰亭诗,因此,,可将兰亭诗分为一个类别。王羲之所写的赋,能流传至今的,也只有几篇有关书法艺术理论的赋文,因此,可把这几篇赋称为书论赋。而王羲之流传至今的、最多的文,就是他的杂帖,因此,可把这类文章称为杂帖文。
一、高古而清奇的兰亭诗
(一)兰亭雅集概况
兰亭的地名,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载:“浙江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水经注》卷四《浙江水经》)位居浙江绍兴西南约 14 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是王羲之的寄居处。由于“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这为兰亭集会提供了“地利”,来参与这次集会的人多是文人名士,喜欢“悟言一室之内”,或俯仰酬唱、饮酒赋诗,体现了“人和”。因这次文人集会正值殷浩第二次北伐之时,即永和九年三月,而殷浩第二次北伐失败是在永和九年十一月。因此,殷浩与桓温两大政治集团的内部斗争还是势均力敌、相互牵制,呈胶着状态。对此,田余庆先生说:“史臣论晋穆帝一朝政局,语气之间不无微词,但毕竟认为这十余年间疆场时闻北伐,江汉久息风涛,是东晋南渡以来少有的安定时期。这个时期人物风流,清言隽永,是江左上层社会中的一个特色。”这就给身在后方的文人,提供了兰亭雅集的“天时”。当然,这种天时也包括兰亭暮春修禊当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有利时机、优美环境和风流文士的综合因素下,成就了彪炳后世的兰亭雅集,其成就不仅是产生了书法史上的“天下第一行书”,而且还留下了文学史上不朽的佳作——兰亭诗。
兰亭诗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孙绰、谢安等41人宴集于会稽山阴兰亭时其中有 26人所作诗的统称。作诗共 41 首,其中四言 14 首、五言 27 首,另外王羲之和孙绰为此诗集作“序”各一篇。王羲之作的序为《兰亭集序》,而孙绰写的是《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兰亭诗是现存的在艺术水平上较高的一种玄言诗之一。题材包括写景抒怀,游仙悟道,借景言理等方面的内容。语言高古奇奥、自然简约、恬淡清新。诗人常于情、景、理中追求超迈清逸的玄远之境,抒发生命迁逝之感。
.......................
第三章 东晋风流与王羲之文学创作的关系 .............. 58
第一节 魏晋名士的尚“简”的审美观念 ............. 58
第二节 王羲之率意为文的尚“简”文风 ............. 63
第三节 “修齐治平”与心忧社稷的情怀 ............. 68
第四节 道家之风与王羲之隐逸主题 ................. 71
第三章 东晋风流与王羲之文学创作的关系
第一节 魏晋名士的尚“简”的审美观念
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中,带有“简”字的词,出现的次数较多。笔者从《世说新语》和《晋书》中检索出了不少有关“简”字的用例,列表如下:
........................
结语
东晋风流是魏晋玄学思潮兴起和发展至东晋时期的结果,是伴随着魏晋风流的演化而来,是东晋名士在思想和行动上表现出来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生活态度。这种观念和生活方式对这个时期的文艺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王羲之是东晋名士的典型代表,被历代书家尊称为“书圣”,同时也是这个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具双重的人格特质和儒玄兼修,又道佛综融的文化思想对其文艺思想影响重大,其文学作品以杂帖文为主,语言简洁古奥,玄言幽远。还兼有篇幅稍长的赋文,与书法论著关联,且与其兰亭诗一样,作品数量较少,但文学价值很高。同时,他的名士风流也造成了其文学创作简短,且文学性相对不高的原因。研究东晋风流,有利于个体在思想追求上,要“任自然而有节”,不能像西晋名士那样任诞纵欲、糜烂虚浮、腐化奢靡,而要懂得节制,知进退、明得失,在追求个体精神的超脱、逍遥和自由的同时,还要心系社稷,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研究王羲之的文学创作,不仅利于把握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特征,且也有利于当代在文学创作上的借鉴。如其兰亭诗的创作利于对玄言诗、山水田园诗的解读和理解;其骈体赋的创作,不仅利于书法艺术的创作指导,且利于魏晋六朝骈体赋的研究;其杂帖文的创作风格研究,不仅可以解读其尺牍的文学文体性、书写者的思想心境,还可以赜探出当时的一些历史内容。这就是笔者研究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7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