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达到特定的经营目的,钻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漏洞,通过实施一系列误导性活动,来左右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这种行为的普遍存在将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给外部信息使用者带来信息误差,降低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的决策价值,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为了提高并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有必要对盈余管理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虽然资产减值是生产经营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方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利于反映上市公司真实的资产状况,夯实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在实际工作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在操作上有较强的灵活性,所以存在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把资产减值准备作为达到其平抑各年度间利润波动的重要途径,也就是将视其为利润的"蓄水池”。因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就好比“水龙头”:企业在利润比较多的年份大量计提减值准备,并通过以后年度的转回,使一部分会计盈余能够递延到以后各期,从而保证公司呈现出业绩增长的优良态势;或是在连续会计年度亏损时,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少转回或不转回资产减值准备,而在其后扭亏年度大量转回,实现做大利润,粉饰业绩,为"扭亏增盈”留下操纵空间。这一系列行为都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损害广大投资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阻碍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
1.2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截至目前己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一开始由于会计信息不对称使得大部分学者单纯地认为:上市公司多倾向于选择使自身受益的资产减值政策。后来,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就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出于高级管理层发生变动或者是为了改善公司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的目的,确实有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Strong和Meyer (1987) 研究了 1981-1985年计提资产减值的120家上市公司,发现影响公司减值决策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行业状况。其中,公司减值的计提明显受到财务状况的影响,表现为:在财务业绩较差时计提多的减值准备。此外,通过对比分析减值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经营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发现在公司高级管理层人员发生变动,特别是新任高级管理者不是源于公司内部时,公司通常就会提取大量的减值准备,说明盈余冲刷是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动机之一。Campbell和Zucca (1992) ?研究了 1978至1983年间六十七家公司存在的七十七次资产减值,通过运用随机游走模型,发现一个显著的情况,即在七十七次资产减值中大部分是在公司盈余低于预期值是被确认的,而仅有二十二次资产减值是出于平滑利润的目的,在公司盈余超过了预期时被确认的。由此二人得出结论:资产减值是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
2.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2.1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
资产减值是指因外部因素、内部使用方式或适用范围发生变化而对资产造成不利影响,导致资产使用价值降低的损失。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指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一项资产未来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该项资产的账面成本时,就应该在会计记录中反应这笔减值损失的同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资产计量不实、企业虚盈实亏、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经济性标准,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就要予以确认;永久性标准,对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期间内不能恢复的永久性资产减值予以确认;可能性标准,对可能发生减值的资产予以确认。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如果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这样,企业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反映在其利润表中,而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应当作为其相关资产的备抵项目,反映于资产负债表中,从而穷实企业资产价值,避免利润虚增,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
2.2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由于侧重点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界定未能形成一致认同的意见。综合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诸多代表性定义,基于经济信息观和收益观两个角度,本文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操纵,使账面盈余尽量呈现自己满意的水平,有目的地干预或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上市公司进行盈佘管理的方式林林总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进行利润平滑。通常上市公司出于种种考虑倾向于打造本企业稳定增长的形象,既有益于维护与债权人间的稳定关系,获得良好的信用等级,又能够方便塑造优秀的市场形象,此时管理者为了平衡会计年度内的报告收益,"以丰补歉",“精心策划”出利润稳步增长的趋势。2,利润最小化。上市公司多用这种方式实现“扭亏为盈",即企业在盈利水平较高的当期通过增加期间费用、减少收入确认等方式来降低利润,在以后年度为了特定目的再把利润抬高。3,利润最大化。企业管理层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增加操纵性应计项目、推迟结转成本等来获得巨额利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盈余管理行为是为当前的准则所允许的,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相当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的行为,这不单严重损害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性,还不利于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因而,如何规避和防范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
3.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18
3.1研究假设.......18
3. 2定义变量与模型设计.......19
3. 3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22
3.4实证过程及结果.......24
4.完善资产减值准则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31
4.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31
4.2加强独立审计准则的规范,强化信息披露的透明度.......32
4. 3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加强其道德建设.......33
4. 4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压缩盈余管理空间.......33
4.5完善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34
5.研究结论与展望.......36
5.1研究结论.......36
5. 2研究展望.......36
4.完善资产减值准则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
新资产减值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上市公司盈佘管理行为的空间,但依据上文得到的实证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新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尚不完善,这就为上市公司留下了盈余操纵的空间。由于控制盈余管理本就是一件极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从企业内外部环境着手,综合全面地对其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公允的会计信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本文有针对性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4.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盈余管理的可操作性。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联系并规范财产所有者、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分配,以及与此有关的聘选、监督等问题的制度框架,?也就是回答“如何在公司内部划分权力"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会计盈余的问题,就必须把会计准则体系的的建设与建立完备的公司治理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在完备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下,上市公司才会具备正确而有效的激励,在会计实务中减少执行资产减值准则的随意性,按照准则体系规定的正确方法来进行进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从而达到杜绝盈余管理行为的目的。但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一定缺陷,具体表现为:股权分布不合理、权利义务不对等、监管效率低下、管理P滥用职业判断、外部环境制衡能力弱等现象,这些“差强人意”的治理结构势必会给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提供“可乘之机”,因此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消除企业内部“一股独大”的现象,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责、权、利相互制衡的机制,加强公司董事会、独立董事、大股东、经理人等对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的监督,为规范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行为提供机制保障,进而减少盈佘操纵的可能性。
.........
结论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系统地阐述了资产减值相关理论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理论,并重点分析了现行的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佘管理存在着既有效遏制又留有空间的影响。其次,在规范分析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假设后,以2011-2013年度沪、深两市家电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回归模型,对资产减值准备的特定应计项目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回归检验。得出结论:盈余管理程度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具有相关性,进一步验证了提出的假设。笔者认为,文章中得出的结论是具有可信度的。因为我国家电行业存在以下共同特点:“产品和技术更新换代较快,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软件等无形资产贬值很快,与技术配套的机器设备、电子设备、专用设备等固定资产需更新",所以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理应计提更多的减值准备,新准则颁布实施后使得这些价值相对较大的长期资产,一旦出现减值情况,就不能发生转回,在实践中规范了企业减值的计提与转回行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佘管理行为。所以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了资产减值准则中“不允许转回"这一规定。资产减值政策是一把”双刃剑”,若应用得当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正确引导投资者的决策,反之则沦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误导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判断。虽然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操纵利润的行为,但是还是不能完全杜绝上市公司利用某些短期资产减值项目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所以在不断丰富完善准则的基础上,应该从企业内、外部采取相关措施,真正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效遏制。
.........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37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