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集群体系知识创造机制研究——以大连软件园为例

发布时间:2016-04-28 08:34

1绪论


1.1问题提出

产业集群是提升知识创造的主要渠道,并日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集群中企业间凭借地理的集中性提升了彼此间的交流频率及知识互动的有效性,并建立起彼此的信任与合作规则。

集群中的体系知识是影响集群中所有成员行为的具有一定真理性、规则性及普遍性的事物,是建立在集群成员间关系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游戏规则”其形成于成员之间的共同作用,并以此衡量与制约成员企业的经济行为,其涉及到战略认同、共同声誉以及产业氛围在内的六种显隐性要素。

但是关于集群体系知识构成要素的定义,本文对此产生疑问,并试图确立某一角度将其划分成不同维度,从而使得关于体系知识的认知更为科学化与系统化;此外,当前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显现其缺乏一个有效的体系知识创造机制,导致了产业集群体系知识创造能力较弱、竞争力不足、核心能力不突出等问题的出现,因而关于集群体系知识的创造机制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单案例研究法,基于对集群体系知识构成要素的再认识,将四种知识划分为三大维度,并对四种体系知识分别阐述其创造机制和流程,对集群体系知识理论体系实现进一步完善。

.......................


1.2研究背景

集群体系知识即依附于集群中的,由集群内成员共同遵守与创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其有效性的发挥是依赖于集群内成员之间的交流频率与效率的。从某种角度而言,集群体系知识是作为一种“磁场”存在的,将集群内的企业凭借某种“空气中”的力量,将集群成员凝聚并获取某种合适的相处状态,从而使其与其他集群相区分。

此外,集群体系知识的构成要素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的修正与完善,且其创造机制研究还未明确提出,集群内主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实现集群体系知识的实现与更新。因此通过对此种现象的研究,可以使得集群更好地认识到体系知识的概念以及如何发挥企业的作用来分别实现集群的体系知识的创造。

本文在体系知识要素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实现批判性的再分析,进一步明确组成要素,并依照各个要素的独立性将其划分为三大维度,进而分别阐释与总结产业集群体系知识的创造机制,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集群体系知识创造机制研究——以大连软件园为例

......................


2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2.1.1产业集群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学派对集群的研究贡献较大,他们较为精准地将产业集群定义为:“特定领域的,生产相关产品的,地理较为集中的企业联合体。其涉及到一些同质产品或互补产品的企业,许多集群涉及到“大学城”、汽车城”、“装修市场”等日常民生生活领域,这些集群凭借位置的集中性来有效地凭借自身的成本和规模优势以及较强的知名度,加强协作与交流,共同吸引目标客户群体;此外还有存在上下游供应链关系的企业,从而凭借较强的成本合作优势赚取更高利润。事实上,更高级的集群式是存在一种由工资到成本的流动性竞争的,且高新技术的集群更有利于新产品的 发,相比较于生产率而言,其更有利于整个集群的发展。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现实而言,自年代中后期以来,以浙江传统产业、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迅猛发展起来,凭借其较高的美誉度、较完善的管理体系、较低的合作成本等优势,在国内经济发展模式中迅速得到效仿与学习,因此国内学者也将研究视角着眼于集群这一发展模式中来。

然而,不同于国外,国内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的理解存在不同看法。柳卸林认为产业集群是相互依存的、知识共享的以技术为基础的综合体;王辑慈提出企业地理学,将企业环境的重要性阐述出,并结合科学园的研究,即产业集群的代表性行业,描述了集群的外观、设计、陈列以及环境等对企业科技经济发展的影响。徐康宁也将其概念定位到某种指定地区之中,认为其是存在于类似产业或同质产品的生产企业之中的;林金忠则将研究焦点集中于此种现象所产生的涉及到企业内部和整个集群的规模效应中,认为其能够通过此种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加强合作,提升竞争优势与集体效应。

........................


2.2产业集群体系知识研究综述

2.2.1产业集群体系知识国内外文献综述

体系知识是与组件知识相对立的两类知识类型,专门对两者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其认为集群体系知识是产生于特有的氛围中,并对整个群体内的企业起到制约作用。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共同作用会比个体的简单加总所创造的知识更有创新性,且体系知识的有效性是依赖于集群成员交流互动的效率的。将体系知识看作是组件知识的组合与连接,且对组件知识有更为深层次的作用。体系知识涉及到三个方面:组织内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多样化知识的结合以及对已有惯例与程序的变革,且此种知识能够产生共同的语言并产生良好的协调关系。事实上,在集群这种集中性与透明性较明显的环境中,成员之间的体系知识可以看做是要分享一种共同的文化——共同信念、价值观、同用惯例与语言等。体系知识将产品看作一个整体或系统,,而组件知识则被视为产品的零件,也就是说体系知识不仅仅是部件知识的简单加总,而是最佳状态的组合与提炼。

国内研究学者将重点放在集群知识的影响因素上:毛文静认为包括网络关系、信任等在内的社会资本是影响某个集群体系知识的主要因素和动力之一;此外,包括经济、政策、技术等在内的环境支持程度也会制约集群知识的效果。关于开放沟通平台的建立效果,也是影响集群知识的关键要素,正式、非正式的沟通渠道的多样性和丰富化极大地促进了集群成员交流的意愿。本文基于体系知识所包含的六大要素,,对其进行再分析并对集群体系知识的不同要素进行一一分析,明确创造机制。

依据以上综述,关于产业集群体系知识的探索,主要涉及方面如表2-2所示:

集群体系知识创造机制研究——以大连软件园为例

..........................


3研究设计............14

3.1研究方法........14

3.2研究对象.......14

4案例分析.............18

4.1大连软件园概述............18

4.2案例资料整理分析..........19

5结论与展望..........33

5.1研究结论..........33

5.1.1集群体系知识的再分析..........33


4案例分析


4.1大连软件园概述

作为国内较有代表性且地位较高的产业集群,大连软件园无疑成为集群研究者的主要对象之一,其发展的成功性带动了园区体系知识的作用发挥,本文通过分析园区案例,研究新入驻企业对集群体系知识创造机制的影响,从而有利于软件园的知识管理以及入驻企业的发展。

依据张红杰的研究表明,体系知识是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同构建的影响整个集群内所有成员日常管理等行为的综合体,集群内所有成员都会受到此种氛围的作用,从战略政策的制定、人才资源的运用与管理、硬件设施的引入到某种共同认可的信誉和美誉度等,其具体如表4-1所示:

集群体系知识创造机制研究——以大连软件园为例

........................


5结论与展望


5.1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连软件园的体系知识要素的再分析,从知识的本质及特性的角度出发,对集群体系知识构成要素进行提炼,并依据知识主体的独立性对其进行维度分类和整合,提出集群体系知识的构成要素再分析,并分别针对每种构成要素分析其知识创造机制。

5.1.1集群体系知识的再分析

知识是一种被确认的信念,能够实现创造、传递与分享,然而对于“战略认同”与“集体声誉”而言,前者是集群内企业间合作的前提及集群存在的理由,后者是外界对集群长期行为所产生的印象和评价,均不能作为富有真理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去传递、分享和创造,二者是不易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是一种长期性、较为稳定的集群文化方面的概念。因而,本文认为,集群体系知识构成要素涉及到制度、产业氛围、惯例及普遍的互惠意识。

此外,本人从主体的独立性和依赖性的角度出发,将四大体系知识氛围三个维度,进而完善了体系知识的定义:

(1)主导维度一制度

所谓主导维度,即政府作为行政机关以及集群管理者会对集群的发展定位、人才引进以及招商引资等政策和制度进行某种程度的支持与指引,其政策导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个集群的前景与命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常出现在校园和科研人才较为密集的区域,成立主体一般为政府和民营机构的共同合作,尤其在集群成立初期,政府一般为主要的政策制定者以及投资者,因而该时期入驻集群的新成员是可称之为“元老”级企业,其主要任务是遵守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与政府和其他成员伙伴进行探索式发展,与合作伙伴和管理者共同完成体系知识的创造机制,构建出该集群特有的体系知识雏形,并引导和吸引后续入驻的集群成员的角色。事实上,了解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将政府的指导政策付诸于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并通过相互的作用,提炼出较为初始的知识模板,才能实现知识创造的有效性,并能够将其与集群成员共同创造、拥有和分享。政府在是主要的调节者,引导集群内的企业走上其共同制定的战略,并帮助该群体实现丰富化和扩大化,与所有成员共同摸索前进,并鼓励新吸引到的企业与集群共同交流互动,碰撞出新的火花。

(2)自发维度一产业氛围及惯例

惯例和产业氛围均以集群长期的实践与经营所自发形成的体系知识,这是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包含新入驻企业及其他企业共同作用所产生的要素。所谓龙头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对于入驻集群的先后顺序而言,那些“元老级”大型企业便可在其追随者面前拥有较高地位,因其对集群的政策、环境等较为熟知,且其自身对整个集群已形成的体系知识有较大影响,难免会受到“追随者”的效仿;另一方面,处于行业较高地位的“领头羊”毋庸置疑是本产业的佼佼者,无论其企业文化、用人方式、产品创新、管理制度等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更能适应整个集群未来的发展趋向,因而其对整个集群体系知识的创造与再创造会产生较强的有利影响。但是,这些龙头企业的作用在初期较为显现,由于其机构庞大,稳定型较高,决策机构较为复杂,因而其地位会随着集群的成熟度增加而降低,但是其仍为新知识的带头者与推动者,在整个体系知识创造机制中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7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f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