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都市空间下广场舞群体的身份认同与建构——以邢台某花园广场舞舞队为例

发布时间:2016-04-17 22:18

1 绪论


如今,广场舞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老年妇女休闲活动,无论你走在哪里,繁华的大都市,保守的中西部城市,甚至千年古镇,都会看到广场舞。广场舞风靡的现象值得学界关注,但是对广场舞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基础性研究上,很少有理论分析,也没有对这一群体进行微观层面的研究,本文以邢台地区两个广场舞舞蹈队作为研究对象,探知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接下来将详细阐述这一选题的意义和理论依据。


1.1 选题缘由

每当夜晚降临,在公园里,在社区的活动区里,甚至商店门前的空地上,总能看到成群结伴的中老年人在跳舞,笔者以前认为这是一种理所应当的生活方式,就好像小朋友到了适学年龄就应该去学校读书,男女到了适婚年龄就该结婚,因此,笔者也一直理所当然的认为,人慢慢变老了,就应该去跳广场舞。更何况,笔者认为中国人似乎一直喜欢这种群聚活动,记得小时候在老家,,爷爷奶奶也总是和同龄人一起练气功锻炼身体。再后来,看了安东尼奥尼 1972 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那里面也有几组镜头,记录了当时公园里一起运动的男女老少。

然而近年来,广场舞的风靡,已不再单纯的是 20 世纪时的广场活动,并且发生了变化。在类似于广场的公共空间里,在流行音乐中起舞的中老年妇女已成为主角。在笔者去凤凰古城旅行时,古城旁的广场上近千人一起跳舞的场面震撼到笔者,笔者不禁思索起来,广场舞到底是怎么流行起来的?为何中老年妇女偏爱这一活动?也许大多数人甚至包括跳舞的人,第一反应都是:“锻炼身体呗!”,但是笔者希望能够以学术的眼光来深入的了解这一现象,了解这一群体。广场舞虽已成为广大城市中老年女性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日常生活不只意味着琐碎和重复,它是一个体系,将个体的时间和空间都囊括进去了。正因为如此,笔者反而对这司空见惯的日常活动更加感兴趣了,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为这种现象提供一些解释。

..............


1.2 研究背景

自上个世纪末,广场舞就出现在我国乡镇中,近几年则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每天清晨或晚饭过后,各大公园、广场都会传来富有律动的音乐,一群群中年女性伴随音乐翩翩起舞。根据《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有 55. 2%的女性进行体育锻炼,有 20. 2%的女性参加过村街社区文体活动。从日常的观察来看,广场舞也是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女性)选择最多的一种健身休闲形式。

广场舞的大规模流行不仅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关注,甚至国外媒体也进行了报道。与媒体的广泛关注相呼应的是,一些居民因为广场舞噪声扰民,对广场舞参与者做出了过火的反击:武汉有市民向跳舞大妈拨粪、成都居民向广场扔水袋、北京昌平更有人鸣枪放藏獒驱赶跳舞大妈这样的极端举动,甚至在美国纽约,在法国卢浮宫,都因中国大妈的广场舞而引起非议。有媒体在拨粪事件后发起了数万网友参与互动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超过 95%的网友认为,在社区内跳广场舞的行为是不合适的。而更加出乎意料的是,广大网友在 2600 多条评论中几乎一边倒地支持拨粪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和广场舞有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不管我们是喜欢还是讨厌,广场舞就在那里——在我们路过的一个陌生公园里,在我们居住的楼下空地上。每当看到这群跳着舞的人,笔者总是不禁的思考:她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跳舞能给她们带来什么样的乐趣?为何在遭遇种种非议后她们仍不愿停止这项活动?或许透过社会学的想象力,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而研究的目的,对笔者个人来说,就是增进对人、对事的理解。如果可以的话,笔者希望本研究可以让大众进一步了解她们,让爱跳广场舞的她们与站在一旁的我们,互相理解。

..................


2 文献综述


本文研究对象为广场舞,研究切入点为都市空间,落脚点为身份认同,那么,首先应该对这几个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整理回顾相关研究,最后对本文中应用到的身份认同理论和都市空间理论做概述梳理。


2.1 概念界定

2.1.1 广场舞的界定

广场舞是广场舞蹈是一种舞蹈形式,它不受场地、舞种等限制,多是群众自发组织,以娱乐性、集体舞等特征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广场舞有其独特的性质,首先,广场舞不是在剧场的舞台上表演,而是直接在观众当中表演,观看者和表演者可以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使观众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其次,广场舞也是一种群众参与性很高的舞蹈形式,表演方式都是以集体舞出现,形成一种规模气势;在此,广场舞的参与者大多是自娱自乐的,没有利益上的诉求。

本文研究的广场舞是指在广场上或是比较宽阔的空地上进行的,并且伴有民族音乐或流行音乐,以集体表演的形式出现的非专业民间舞蹈。

2.1.2 空间的界定

空间,与时间相对应,是每个内在群体和个人赖以生存、进行思考、实践活动所必须的具体概念。我们通常所说的实体空间,指涉范围很广,大到宇宙空间,人类生存的物理空间,小到我们个人居住的家庭空间,这是从空间的物理属性上来讲的,从其社会属性上来讲,城市学家列斐伏尔这样界定空间概念:“空间不是一个抽象名词,也不是空洞的。它包含着某种意义,涉及生产关系——劳动及其组织的分化,也涉及再生产的社会关系——即性别、年龄和特定家庭组织之间的生物-物理关系。”

本文的研究是以实体空间为载体,主要关注的是空间里的人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本文中所提到空间更多的是指具有社会意义的空间概念。

.....................


2.2 广场舞研究回顾

关于广场舞的研究。国内对广场舞的研究最早见于体育、文艺领域,通常是从舞蹈和身体锻炼角度研究。随着近些年广场舞的渐渐流行,对广场舞的研究日渐丰富。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广场舞”为关键字搜索相关学术研究,查看整理后,发现这类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中老年人的体育健身,2.社区体育的开展状况,3.对广场舞的基础性研究,4.少量的理论性研究。

2.2.1 中老年人的体育健身的实证研究

苏州大学的郑腾腾在《论广场舞的健身效应》一文中,认为广场舞具有表演性、自娱性,参与者在跳舞时情绪高涨,具有缓解精神压力,娱乐身心的功能。他通过对广场舞参与者心率、呼吸系统等一系列测量,发现长期进行广场舞锻炼,有助于身体塑形;有助于消化系统、心肺功能和免疫机能水平提高,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南京体育学院的张国猛和郭亚超,通过控制实验法,对比糖尿病患者参加广场舞锻炼前后的血糖相关指标变化,发现长期规律地跳舞运动可以是血糖稳定的激素变动幅度减小,身体调节能力提高。此外他们还提到,参与者在音乐中进行感知,想象,达到消除疲劳、陶冶情操的作用。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李靖和周斌以 141 名中老年女性为实验对象,其中包括广场舞锻炼者 50 人、健身走锻炼组 52 人、无锻炼组 39 人,比较他们的腹部脂肪率、心肺功能、坐位体前屈锻炼诱导情绪问卷等指标,结果发现,广场组锻炼的身体素质指标有好于另外两组的趋势,广场舞锻炼组更能起到调节心理情绪的作用。

汪聚伟在《广场舞对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分析》一文中,除了指出广场舞对提高身体机能的作用外,还特别指出,跳广场舞还可以增进交往,调节人际关系;完善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关于此方向的研究还有很多,在这些研究大多发表在体育或文艺相关的期刊上,研究方法都是通过医学上的相关指标测量。这类研究证实了广场舞对于中老年人确实大有裨益。

.....................


3 研究群体描述.................................(15)

3.1 德龙花园广场舞群体的基本状况.......................(15)

3.2 两个群体的形成与现状............................(17)

4 广场舞群体身份认同形成要素与日常的自我迷失.............(20)

4.1 为何她们能走到一起——身份认同形成要素........................(20)

4.2 都市空间下日常的自我迷失.................(22)

5 广场舞群体的身份认同.................(27)

5.1 广场舞所提供的可能性和创造性——自我认同的重建...................(28)

5.2 都市空间下外向的社会身份认同...............(31)

5.3 群体归属感与领域感的建立..............(35)


5 广场舞群体的身份认同


随着 20 世纪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结构和居住模式发生变迁,人际交往充满了理性和克制,导致都市人普遍缺失归属感和认同感,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逐步被提升到理论层面。

在本文中,笔者将身份认同分为内向的自我认同和外向的社会认同。内向的自我认同的形成主要依赖自我意识,包括自我对空间的感知,对价值的确定等等。而外向的社会认同,则是从个体与社会、个体与集体的认知和反应出发,考量维度有

对所在群象认知等。

都市空间下广场舞群体的身份认同与建构——以邢台某花园广场舞舞队为例

5.1 广场舞所提供的可能性和创造性——自我认同的重建

在都市诸多不同功能不同属性的空间中,广场舞所在的空间无疑是一个城市最具有活力和张力的地方,它吸引着路人驻足观看,吸引着新人加入。当广场舞参与者身处这个空间时,似乎比其他场合更加具有魅力和自信。笔者认为广场舞活动为她们提供了多重的可能性和创造性。

..................


6 总结与讨论探讨


广场舞群体的身份认同,一是为了增加对这一群体的了解,而是为了明确广场舞在我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广场舞的核心价值,不在于舞蹈,而是满足中老年人的社交和锻炼身体需求。当下活跃在广场舞群体的,多是传统的家庭妇女,还有不少是随子女迁入城市生活的异地老人。而城市对她们来说是陌生的地方,广场舞就成为她们在生活空间里延伸出来的最有可能的一种社交互动。

本文的研究对广场舞的研究源于对这里社会现象的关注,现得出以下结论,并展开进一步讨论。


6.1 广场舞参与者身份:个人多重身份的组成部分

笔者以都市空间的视角切入,通过对身边两个广场舞团队的持续观察,以及对访谈和事例的深入分析及描述,本文欲探讨广场舞群体(主要是中老年女性)为何跳舞,从中得到哪些满足,形成怎样的身份认同,以及如何形成。

本文中笔者将广场舞群体的身份认同的考察分为两个维度——内向维度和外向维度。内向维度主要对广场舞参与者的自我意识展开分析。自我意识的展现主要是通过广场舞群体对空间的感知来分析的。

广场舞参与者每天都在经历着不同空间的变化,从有任务的家庭、有制度的工作单位到可以放松的广场舞空间的转变,这不仅是物理上的转移,更是内心的需求和自我认知的探索过程。根据情景理论,空间的转变,也即生活场域的变化,生活场域的改变,会对个人以及群体的行为、观念、认知等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这虽然是针对长久性的变化来说,但是笔者认为水滴石穿,这对于固定的短期情景变化,会对个体内向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

笔者研究发现,空间的转变带来感知的转变,而这种体验是微妙的,对于个体来说是依赖于自我意识。广场舞的空间为参与者提供了身份重构、话语权重构的机会,提升了参与者的自我存在感,强化了参与者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进而建构了参与者的自我认同感。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87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87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e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