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剧女性形象研究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如果将某类题材电视剧创作出的人物形象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社会效应看作是一种现象,那么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多多少少有它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存在,基于对这种研究价值的追求,必然要去追问这样几个问题:这种现象是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针对现象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应有的应对策略有哪些。清朝题材的电视剧自兴起以来,就一直被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及社会大众广泛评论,在影视文化大潮中曾经掀起一股股热浪。在纷繁复杂的清朝题材分类中,以宫廷为主要展现对象的电视剧势头强劲,已然形成一支特色鲜明的阵营驻扎于大众视野之中,近些年更是频繁的成为荧屏收视热点与大众谈论焦点,产生了独特的社会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电视剧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部电视剧能否在大众视野中引起反响的因素之一。电视剧作品通过人物讲述故事,人物形象成功与否有时候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清朝宫廷题材电视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为人熟知的皇帝与臣子、皇后与妃嫔、阿哥与格格,以及位于封建等级下层的小人物如太监、宫女等等。在这众多角色中,女性角色占据半壁江山,近几年以清代后宫女子为主要演绎对象的所谓“宫斗剧”更是一度独霸荧屏,俨然一副“全民谈宫斗”的态势。这类清朝题材电视剧中对女性形象的书写以及透过电视荧屏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自然属于笔者前面所言的一种“现象”,而且是一种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意义的“现象”,因此,本文将以女性主义为立足点研究清朝宫廷题材电视剧中女性群像,即“清宫剧女性形象”。
........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2011 年 12 月 2 日,国家广电总局在北京召开 2011 年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管理工作培训班,其中针对宫斗剧和穿越剧下发了相关指令,讯息一经传出便被各大报刊、网络媒体竞相报道和转载。据了解,对此类电视剧题材的禁播主要有两条。其一,黄金档时段不得播出宫斗戏和穿越剧。其二,2012 年 10 月份之前都不再接受这两类题材电视剧的立项申请。基于 2012 年前后已经播出和预计播出的宫斗剧和穿越剧来看,清宫剧几乎处于最显眼的位置,从穿越类清宫剧《宫锁心玉》到《步步惊心》和主打宫斗情节的清宫剧《万凰之王》、《宫锁珠帘》到《甄嬛传》,不难发现,此项政策的出台从立项审批到播出对清宫剧的未来发展既是一次严苛的约束,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事实上,从 2013 年开始,在国家广电总局政策的影响下,除极少数清宫剧经典之作如《甄嬛传》还在个别卫视的非黄金时段播映,绝大多数清宫剧在各大荧屏上基本上处于一种销声匿迹的状态,同时也基本上没有最新制作的清宫剧目能够崭露头角。那么,近几年清宫剧之所以遭遇停播、停拍以及遭受观众越来越多的诟病,从泛滥扎堆儿到戛然而止,这中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众所周知,清宫剧中比较火爆的宫斗剧和穿越剧在人物设置上都是女性角色居多或者由女性角色担当绝对的主角。根据国家广电总局 2011 年底发布的相关禁播条令,从其中一条“黄金档时段不得播出宫斗戏和穿越剧”中不难发现,此两类清宫剧之所以从泛滥扎堆到戛然而止,与其剧中有关女性形象塑造的问题有着某种微妙的脱不开的关系。针对这一现象分析,我们不禁要思考,清宫剧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也算得上是影视界炙手可热的“宠儿”,20 余年来似乎从未遭遇被明令禁播,为何近几年清宫剧火热的发展态势致却使其有如此境况的“遭遇”呢?基于宫斗剧与穿越剧被禁播的现状,笔者认为要真正解答上述问题,对清宫剧女性形象的研究或许是一个可以尝试的突破口。由此,本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浮出了水面。
........
第一章 清宫剧概况
第一节 概念界定
清宫剧,广义上来讲是描写清代宫廷故事电视剧的统称,它以清朝为历史背景,以真实存在过的或戏说虚构的宫廷人物和事件为主要创作题材。本文所研究的清宫剧,不包括以清代宫廷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电影。清代宫廷人物等级分明,上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下至身份卑微的太监宫女,此外还有臣子、妃嫔、公主格格等。由于故事内核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清宫剧类型各异,例如,以帝王成就千秋大业为主情节线的《雍正王朝》、《康熙王朝》、《乾隆王朝》、《嘉庆皇帝》等,以清代名臣良将为主人公的《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风流才子纪晓岚》、《李卫当官》、《铁将军阿贵》等,以妃嫔争宠为主要线索的的《金枝欲孽》、《大清后宫》、《宫锁心玉》、《宫锁珠帘》、《甄嬛传》等,以公主格格为叙事对象的《还珠格格》、《皇宫宝贝》、《格格要出嫁》、《十三格格》、《德龄公主》等。由于划分的标准不一,这种以人物身份划分类型的方式也不足以概括所有的清宫剧。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清宫剧在电视荧屏上风靡至今,刮起了一阵阵“戏说风”、“穿越风”和“宫斗风”。随着清宫剧的创作风格在演变,剧中所着重塑造的人物形象类型也在发生着变化,而清宫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在近年来已然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焦点之一。由于本文将着重探讨清宫剧中的女性形象,因而那些弱化女性角色而以君臣内监等男性角色为主要叙事对象的清宫剧,将不被列入本文的研究范畴之内。
.......
第二节 发展历程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清宫剧崭露头角到 2013 年清宫热潮的暂时消退,清宫剧活跃荧屏已达 20 余年之久。清宫剧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特色,正是凭着这一股股特质鲜明的风格引领,才让观众们记住了那么多闪耀荧屏的佳作和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不同于以往研究者从主角类型的角度探究清宫剧的历史沿革,本文将从清宫剧在不同时间阶段被赋予的不同“标签”入手,以引发重大社会反响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例,将 20 余年来清宫剧发展过程中风格的转换做一个大致的描述。清宫剧作为比较热门的电视剧题材,其发展历程有着比较明晰的格调转换。1991 年《戏说乾隆》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以清帝乾隆三次微服南巡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一个风流倜傥的皇帝和三个温柔端庄的民女的故事。《戏说乾隆》戏说历史的味道浓郁,之后掀起了清宫剧中第一股强劲的风潮,也就是大众口中的“戏说风”。此后,两岸三地均不乏戏说类清宫剧。从 1991 年至 2003 年间,影响比较大的作品有《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1997 年至 2002 年)、《还珠格格》系列(1998 年至 2002 年)、《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2000 年至 2001 年),此外还有《格格要出嫁》(2001 年)、《风流才子纪晓岚》(2001 年)、《十三格格》(2002)、《神医喜来乐》(2003)等。当然,这些剧目是当之无愧的戏说类清宫剧,是在这一段时期影响人们给清宫剧贴上“戏说”标签的主要剧目。除此之外,这时期其他一些戏说风不甚明显的清宫剧也引发了社会热议,例如尤小刚导演的《秘史》系列,虽然打着正说历史的旗号,其实也不乏戏说成分在其中,也鲜有学者将其定性为正史剧。以戏说历史的方式固然可以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和可看性,为观众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观剧氛围,娱乐性虽然提升了,但是在误导历史及历史教育等方面,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后文将对此做一些详细论述。
......
第三章 清宫剧女性形象建构的多重语境因素.....24
第一节 女性意识的建构.........24
第二节 历史文化语境.......25
一、 政治联姻与选秀文化........25
二、 儒家书写的女性文化........28
第三节 当代社会文化语境.....31
第四节 市场经济语境.......35
第四章 清宫剧女性形象传播效果的社会学批评.......37
第一节 批评现状之热点聚焦.......37
一、价值观.....38
二、“职场叙事”.......40
三、“史实论”.....41
第二节 批评标准及尺度探讨.......43
第三节 清宫剧女性形象传播效果的社会学解读.....44
第五章 清宫剧女性形象创作策略.......50
第一节 悲剧审美的新思维.....50
第二节 从文化多样性中寻正能量.....51
第三节 人物塑造应坚守价值追求.....56
第五章 清宫剧女性形象创作策略
对于清宫剧女性形象的塑造,除了遵循影视人物塑造的普遍规律外,还应照顾到其历史的特殊性,并针对其特殊性探讨出相应的建设性策略,本文所指的特殊性主要涵盖两个层面:其一,清朝背景的历史层面;其二,女性形象的性别层面。从历史层面和性别层面出发,但并不割裂两个层面的联系,而是将两个层面统一起来,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得出有一定价值的结论。
第一节 悲剧审美的新思维
提到清朝宫廷,现代人思维认知中浮现的词汇有很多,像是奢华、享乐、繁文缛节、皇权至上、男尊女卑、封建腐朽等,在这众多的词汇之中,若要找到一个词作为大多数清宫女性的归属,那这个词就叫作“悲凉”。悲凉并不是指她们的生活有多么的艰难、处境有多么的凄惨,而是指她们的命运都具有一种被时代“绑架”的宿命感,这种宿命是悲凉的。父权与皇权的双重压制、尊卑等级间的互相倾轧,以及在男尊女卑理论下对女性道德和文化的双重“绑架”等等,这些足以让一个宫廷女子深陷悲剧人生的沼泽无法翻身。清宫剧的“悲剧审美就是通过电视媒介将剧中的悲与喜通过多样的电视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带给观众。”[54]纵观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清宫剧不难发现,所有在剧中被浓墨重彩的刻画或大笔渲染过的女性形象,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以悲剧命运结局的女性。从一系列清宫剧如《金枝欲孽》、《步步惊心》、《甄嬛传》等作品中不难发现,每部剧除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戏剧冲突,都有若干性格鲜明的悲剧人物形象,她们或是封建王权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或是后宫争宠的失败者,或是“尊卑贵贱论”的祭奠品......而大多数清宫剧创作者都擅长通过对女性悲剧命运的书写来鞭挞清王朝男尊女卑的人伦观,批判清王朝皇权至上的价值观。然而,这种鞭挞与批判的手法也大致定型,并且被重复使用,久而久之,往往使受众陷入一种审美疲劳的窘境,另有人物形象雷同甚至角色抄袭现象发生,近年来热播的清朝宫斗剧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宫斗戏码展现女性悲凉,进而达到批判历史的效果,确实不失为一种悲剧审美的巧思维,但是用多了、用雷同了、甚至力道过大用偏激了或者价值观扭曲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减这种审美思维的魅力,反应到受众身上则是对此类清廷宫斗剧的厌倦,而且,这种惯用的悲剧思维所产生的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止步于对历史的批判精神上,难再有进一步的突破,即召唤人的主体精神。
.........
结语
清宫剧作为历史题材的影视艺术,经历了一个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其艺术表现手法相对稳定和成熟。虽然在过去的一段历史时期中清宫剧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获得过不俗的成绩,但是也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去糟取精,不能无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继承以往成功女性角色塑造经验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同时要在对艺术价值的追求上更进一步,以期在影视领域展现新面貌。本文通过对清宫剧女性形象的深入研究,从人物分析入手,融合美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种理论,将研究的视角拓展开来,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通过对清宫剧女性群像的分析归类总结,了解了清宫剧女性形象的大致类型与模式,获得了一种形象直观的认识,为后文的深入剖析打下了基础。接下来则围绕这种前文所形成的直观形象认识,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成因与带来的社会传播效应,总结出影响清宫剧女性形象刻画的历史的、现实的、文化的、经济的等各方面的因素,并综合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解读了清宫剧女性群像的传播效果,从其普及历史的社会功用角度、价值观的传递角度和行为示范的效应角度分析,解读出来的更多的是对这一系列传播效果的“冷”思考,也同时将清宫剧女性形象在传播效果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最后从清宫剧女性形象的创作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主要是从对悲剧审美的思维创新、对正能量的挖掘、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这三个方面为今后清宫剧女性形象的创作提供了一定意义上的参考。虽然目前清宫剧的生产创作受到了某些体制的约束,最近两年鲜有新的作品出现,但是这正可以看作是一种对清宫剧未来发展的挑战和考验,而清宫女性形象的塑造完全可以作为发展和挑战的突破口,正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台前幕后创作成员的集体努力,创作出兼具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传播价值的女性形象,生产出真正受社会认可的上等之作。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0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0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