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基于威胁制衡理论的印度军购研究(1992-2014)

发布时间:2016-04-23 19:56

第一章 理论工具与模型建立


根据 SIPRI 所提供的数据,印度在 2006 年起便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武器进口国,并且在 2009-13 年之间的军购费用较 2004-08 年之间增长了 111%,同期,巴基斯坦的军购费用增长了 119%。这一现象颇引人关注,本文将运用威胁制衡理论对其现状和潜在影响进行分析。


一、 需要解决的问题

自苏联解体以来,印度便一直以巴、中作为其军事计划的假想敌,力求对巴基斯坦保持优势,对中国保持均势,甚至在近年提出同时对巴、对华打两场战争的新军事战略,在兵力部署上确保对巴绝对军事优势的同时,强化对华局部军事优势,作战对象也日益倾向中国。印度的军事战略究竟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安全需要,还是在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本文希望通过检视印度冷战后军购的历史来预测印度的战略取向。虽然过去的行为并不意味着未来必然如何,也不意味着或然如何,但梳理相关的历史记录对判断未来而言,总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印度无疑希望通过军购提高军队现代化程度和作战能力,但由此所产生的问题是:

(1)冷战结束后印度军购在其军事现代化过程中起了多大程度的作用,其具体达到了怎样的规模,是什么种类的武器,所购买的武器是否与其战略目标相适应?

(2)是什么因素及其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印度长期以来保持高额的军购费用?就一般的印象而言,印度的大国情结自其建国之始便已经发展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而印度也一直以南亚“第一军事大国,世界军事强国”为发展目标,这种一以贯之的大国雄心显然需要通过不断的扩张军事能力来满足,这一过程与不断的进行军事现代化进程是吻合的。但同时这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印度的军事能力是相对有限的,在现实的威胁面前,印度也同样需要进行军事现代化。这种区别正是进攻现实主义与防御现实主义的区别:推动印度大规模军购的动力究竟是为了成为霸权而努力还是仅仅是对现实威胁的反应?

(3)印度的军事现代化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其完成之后对南亚的地区军事平衡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其是否会影响到印度对华的战略取向?

假设印度为了成为南亚霸权而进行军购具有非常强的解释力,这种假设也符合人们的普遍印象。自印度对华战争失败之后,其军事外交战略抛弃理想主义,转而奉行“以实力对实力”的现实主义指导原则,并以成为大国作为其军事建设的指导思想1。但这种假设也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1.就现实状况而言,印度已然成为了南亚第一大军事强国,为何对权力仍然保持如此强烈的欲望;2.如果印度成为大国的情结是一以贯之的影响因素,那么,,如何解释印度在不同历史阶段军事战略取向的变化;3.如何解释印度在历年国防报告中对其他国家进行威胁评估的行为;4.成为大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没有具体内容的习惯性修辞,仅仅停留在对最浅层次现象的宏观描述上,它能够对印度实施的具体政策产生多大的解释力。因而本文并不从上述假设出发(事实上,也绝少有研究从如此宽泛的角度审视印度的战略行为),而是引入“威胁制衡”的理论框架对印度的军购行为进行分析。

...................


二、 威胁制衡理论

威胁制衡理论是传统均势理论的一个分支,最早被沃尔特应用于分析国家是如何选择自己伙伴的。该理论假设:国家选择盟友是为了制衡最为严重的威胁。因而国家在遭遇威胁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两种选择:1.联合其他国家制衡威胁,这相对于追随强者而言,更为普遍;2.随着威胁水平的提高,国家之间意识形态分歧的重要性会下降1。要而言之,沃尔特做出了大量的努力试图证明国家会做出一切努力制衡那些构成最严重威胁的国家,而不是制衡其实力。这与传统的均势理论产生了细微而重要的区别:传统的均势理论强调力量之间的均衡,而威胁制衡理论则强调威胁之间的均衡。地区和世界之所以会变得不稳定,不是因为国家或国际体系的力量分配变得不平衡了,而是因为国家因为这种失衡而感受到了威胁。

这相当于简单的将威胁置换了权力的概念,并且预设了权力只是作为威胁的一个影响因素存在。作为一种实证理论,沃尔特对威胁进行了可量化的操作,设定了如下测量指标:

基于威胁制衡理论的印度军购研究(1992-2014)

深入检视这一套指标,便能够发现它仍旧是非常模糊的,在一些关键的节点上缺乏具体的内容。沃尔特也只采用了人口、GNP、武装数量、国防开支四个指标来评估冷战时期的世界均势,但并未指出其与苏美联盟体系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对这四项二级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而在联盟性质的认定上,沃尔特并没有采用他所阐述的方法去评估威胁,而是通过解读条约文本判定其性质的。所以,沃尔特虽然提出了威胁的评估指标,但在论证上是有瑕疵的。而且,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沃尔特仅仅强调进攻的意图,对于进攻实力的评估,也被弱化了。

......................


第二章 印度对威胁意图的评估


威胁认知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对进攻意图的估计,其二是对进攻能力的估计。本章将采用态度量表系统整合印度决策机构对外部威胁的认知。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使印度决策机构中就某一问题是否存在共识以及共识的程度具象化,较为准确的反映出印度各决策部门对所面临威胁的估计。


一、印度国家安全决策机构

印度处在三面环海的次大陆上,其安全战略目标也相应的分为海上和陆上两部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印度对海上威胁的关切并不是那么的深刻,追求的安全目标也是以固有的海上优势为前提的,包括四个方面:1.保卫印度的安全和海洋利益;2.确保对巴基斯坦的绝对海上优势;3.控制印度洋上的战略要点和关键水路;4.对印度洋之外的区域施加影响。为达到这样的战略目标,印度需要实现对离岸 500 公里内海域的完全控制,500 -1000 公里内的海域据止。在东至中南半岛、西至非洲东海岸的广阔印度洋上,除了遥远的澳大利亚之外,并不存在对印度安全构成威胁的海上力量,换言之,印度的海上安全几乎是不受挑战的。

因此,印度境外的安全压力大体完全来自于北方的陆地,具体而言就是巴基斯坦和中国。简氏的一份国家安全评估报告指出,1989 年以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持续遭受巴基斯坦支持的武装起义的困扰,不断发生的小规模武装冲突使得地区局势在突然爆发的冲突面前变得十分脆弱。在中印领土争议地区,也经常发生武装力量的对峙事件。为了应对可能的武装冲突,印度制定了以核威慑为后盾,以常规军事力量为主要手段,以巴基斯坦和中国为主要作战对象,主动进攻、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并且将其陆军兵力的90%以上,空军力量的 60%以上用于针对两国的防务。对北方邻国威胁意图的评估也成为印度国家安全决策中最重要的部分。

印度的国家安全决策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政府、军队和专家。根据印度1951 年宪法,共和国国防力量的最高领导权是总统的既定权力,其行使应当遵照法律规定。但由于该条款并未明确定义总统的权力范围,总统仅成为了象征性的存在,国防力量及战略决策的制定权一直掌握在实际执行机构—内阁/总理手中。其中,内阁安全事务委员会由国防、外交、财政、内政四大部长组成,是最为重要的军事、安全战略决策机构,对总理负责;作为补充与辅助,印度于1998 年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最高咨询机关,其人员与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高度重叠,所开具的意见也至关重要。战略政策小组(SPG)是为了协助国家安全委员会而设立的次级辅助机构,它囊括了所有主要的内阁成员,并且允许秘书级文官与三军参谋长共同评估印度的防务需求。由于获得了参与战略政策小组和国家安全咨询部会议的许可,印度战略学界的精英对于印度安全战略决策而言,也是重要的存在。

..........................


二、国防部的评估

国防部固然认为印度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安全挑战,但并不认为印度面临着战争的风险,无论是面对中国还是巴基斯坦。在对印度 1992-2014 年国防部年度报告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得出印度国防部对中巴威胁的认知态度量表。如下:

基于威胁制衡理论的印度军购研究(1992-2014)

印度认为自身的首要安全威胁来自于“受巴基斯坦支持的极端和恐怖组织的活动与渗透”,尽管恐怖活动使得印巴安全互信的基础十分薄弱,但双边的紧张态势仍旧是可控的。即使在 1991 年克什米尔冲突以及之后几次对双边关系造成沉重打击的恐怖袭击事件中,印巴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但双方均无意于挑起第 4 次印巴战争。印方也对通过与巴基斯坦接触与对话解决恐怖活动问题抱有认真的期待。国防部认为,巴基斯坦支持恐怖组织活动的政策也对自身造成了极大的安全负担,恶化了其国内形势,已经无法从中获得相称的收益了。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在国家安全环境评估中,对巴基斯坦的军备发展状况只字不提。很难想象,面对与己方有过三次战争经历,且仍有现实领土争端未解决的对手,能够忽略对方军力的发展。综合考虑印巴实力差距不断扩大且巴政局混乱的事实,只能将这种反常状况解释为,印度认为巴方除了依靠支持代理人(极端和恐怖活动)的小规模武装冲突外,已经无力同印度进行大规模的对抗,巴已不被视为能与之抗衡的对手了。

......................


第三章 印度的军事学说与军力.........21

一、冷战后印度的军事学说...............21

二、印度军事现代化进程(资产清单).............22

三、印度目前的军事实力(作战效能).......28

四、南亚地区均势的变迁................32

第四章 作为应对策略的印度军购...................36

一、印度军购的内容....................36

二、军购对印度军事现代化的影响...........38

三、军购对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影响...............39


第四章 作为应对策略的印度军购


1962 年印中冲突对印度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之一是,印度彻底放弃了理想主义的政治原则,转而信奉“实力对实力”的现实主义信条,印度也第一次开始制定发展军备的五年计划。这种影响直至今日,无论是在印度的决策层还是在对决策具有深刻影响的战略社团,中国作为潜在威胁的观念都具有高度共识。更令印度感到绝望的现实是,印度陆空力量仅约为中国的 1/2,在这种情况下甚至都不具备进行军事冒险的实力(约为 70%)。


一、印度军购的内容

为了抗衡中国不断发展的军事实力,以及确保能够在核威慑的条件下实现“冷启动”战略的目标,印度至少需要装备与中国作战效能相当的武器装备,这契合了威胁制衡理论的预期。国防部最初的意见是摆脱对进口武器的依赖,依靠国产装备完成这样的目标,至少,国产装备的比例应保持在 70%左右。这一目标至今仍未改变,但却在事实上变成了摆设。印度无论是国有还是私营部门都无法以较高的效费比完成装备研制与列装任务,也不能按时交货,诸多颇具雄心的项目一再延期,有的甚至拖延到 20 年以上,严重超出了预算。军队除非在政策的干预下会以较高的价格购买较差的装备外,对国产装备并无兴趣。因而印度陷入了大量需求先进装备与自给能力不足的两难之中,反而高度依赖进口装备,依赖度高达 70%。

自冷战结束以来,印度军费支出占其 GDP 总值约 2.3%-3.1%之间,占政府支出的 9%-11%之间,稳中略有下降;但军费支出的总值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13年的支出约为 1992 年的 3 倍。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基于威胁制衡理论的印度军购研究(1992-2014)

.....................


结论

本文在威胁制衡理论视角下详细探讨了印度军购及其影响,回答了本文最初提出的问题。

同主流观点的解释进路不同。本文认为推动印度高额军购的基本动力除了追求成为地区军事大国的雄心之外,基于威胁制衡理论的假设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预测能力。印度认为中国是它的潜在威胁,同时印度与中国军事实力差距较大,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导致印度认为中国的潜在威胁远高于巴基斯坦及其它南亚国家。与此同时,印度的军事学说要求印度先发制人,在敌国领土纵深进行快速突袭。然而印度却不具备这样的军事优势,深刻的不安全感更加剧了印度目标与手段不平衡的忧虑,从而这刺激印度不切实际的追求高精尖装备,然而本国不具备相应的军事工业基础。为了解决装备需求日益扩大而国内军事工业发展缓慢的矛盾,印度转而大规模依靠军购。

首先,在威胁认知方面,印度由于所处的地缘位置,所面临的威胁只来自于北方的陆地,主要是中国和巴基斯坦。印度认为沿印巴边境活动的恐怖分子和极端分离主义者是印度目前所面临的最现实的威胁,而中国则是印度最主要的潜在威胁。这无论是在国防部还是对国家战略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的战略社团中都具有高度共识,短期内难以改变。

其次,军购是印度军事现代化的主要手段,印度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陆军实现了对老式装甲车辆的更新换代,空军装备了相当数量的能与中国抗衡的战机。印度也形成了针对巴基斯坦的决定性军事优势,陆空军作战能力分别为巴基斯坦的 2.34 倍和 2.68 倍。但与此同时,也拉开了与中国的差距,陆空作战能力分别约为中国的 66%和 61%。

目前南亚地区在战略层面上仍旧是稳定的,排除误算因素,发生大规模常规战争的可能性仍然很小。印度进行军事现代化的努力正在侵蚀该地区稳定的基础。一旦印度具备了实现“冷启动”目标的能力,该地区的不稳定性将会大大提高,届时将失去印度对巴展开军事行动的最后一道防线。印中军事差距的缩小也会增加印度针对中国进行军事冒险的可能性,对于奉行先发制人策略且将中国视为威胁的印度而言,出现误算的可能性将会大大提高。然而最为现实的问题是印巴中三国有可能陷入新的一轮军备竞赛之中,这几乎不可避免。如果在新一轮军备竞赛中无法形成新的动态平衡,其结果将很难预料,这也将对中国的南亚政策形成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0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0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a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