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
论文题目: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南昌
您的学校背景:一般重点
要求字数:6000
论文用途:本科毕业论文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否
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
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今天,未来课堂的建设可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发展,改善诸多弊端,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限制。本文分析了在教育技术在当今课堂的应用现状,分析未来课堂的应用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育技术 视野 未来课堂 研究
1.引言
教育技术的应用意味着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其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课堂教学形式的空间和学习过程为载体,并没有实施有多大的变化。面对学生,目前教学多数还停留在课堂上,老师使用黑板,投影仪,电子白板教授知识,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更不用说因个体差异而换不同的教育方式。今后的课堂学习强调教学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广泛的学习渠道和多元化的教学能力,从收集,整理再到信息的创造与应用以及评价来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使用技术手段或方法,建立创新思维,让学生获得新的社会技能交流。现有的课堂存在林林总总的教条,静态的,单一的,固定化功能导致我们无论是在课堂的教室环境方面还是在心理环境方面,都需要做适当的变化的,来适应未来的需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虽然人们已经尝试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的许多努力并做出一定的转变,特别是在硬件和技术条件方面,如课堂上使用的技术和设备,但如何利用教育优势,技术,未来课堂可以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学习者的发展空间,三者有机统一建设,体现了全新课堂的设计理念,目前还是缺乏系统的研究。
时代的巨轮将我们带来了21世纪。一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新技术革命特别是广泛应用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教育的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的反战领域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今天的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篇文章研究的问题也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2.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3.提高教育技术在未来课堂设计中的应用
4.结语
在21世纪,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下,,教育科技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时机。在政府的教育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教育技术学科应密切与教育科技产业在建立教育技术在中国的政治合作发展模式的整合。教育技术合作治理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科研为机制,以促进知识创新和教育技术的知识转移,教育技术,提高自主创新产业的能力,完整的产业链的构建生态教育技术,以实现教育技术的企业,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的高级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面对提出要加快教育机会,教育技术与学科教育信息化进程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教育技术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沙景荣,彭绍东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郑金洲主编.课改新课型[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3]. (美)C.威廉姆•布鲁贝克(C.WilliamBrubaker),(美)雷蒙德•鲍德维尔(RaymondBordwell),(美)格雷尔•克利斯朵夫(GaylairdChristopher)著,邢雪莹,孙玉丹,张玉玲译.学校规划设计[M].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4].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L.Friedman)著,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世界是平的[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5]. 马兰编著.合作学习[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6]. (美)约翰•杜威(JohnDewey)著,姜文闵译.经验与教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7]. (美)布拉福德•珀金斯(BradfordPerkins)著,舒平,许良,汪丽君译.中小学建筑[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8]. (美)DonaldA.Norman著,付秋芳,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9]. 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0]. 刘家访编.互动教学[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11]. 宋卫华. 未来教室的构建及应用探讨[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Z2)
[12]. 叶新东,夏一飞.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交互行为模型与评测指标研究与实践[J]. 现代教育技术. 2011(08)
[13]. 陈卫东,叶新东,秦嘉悦,张际平. 未来课堂——高互动学习空间[J]. 中国电化教育. 2011(08)
[14]. 陈卫东,叶新东,张际平. 智能教室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J]. 远程教育杂志. 2011(04)
[15]. 李运福,傅钢善. 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动力性特征群体差异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14(07)
[16]. 崔自杰. 浅析信息技术下学生隐性知识的学习[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7]. 魏莹. MOOCs时代传统高等教育应对措施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4(S3)
[18]. 陈卫东,叶新东,张际平. 未来课堂的互动形式与特性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1(08)
[19]. 莫永华,仇雪梅,张际平. 建构主义的澄清与反思[J]. 中国电化教育. 2010(01)
[20]. 祝智庭,黄景碧,王觅. 教育技术研究国际动态透视[J]. 电化教育研究. 2010(08)
[21]. 段丽英. 基于课堂的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2]. 侯元丽. 课堂有效互动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23]. 王义全. 生成性课堂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 2008
[24]. 张茜. 以用户为中心的情感互动设计研究[D].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25]. 汤铭.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教学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06
[26]. 潘光文. 课堂的生态学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04
[27]. 周新丽.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03
[28]. 程瑞芬. 网络条件下高中语文“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初步实验[D].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29]. Moore GC,BenbasatI.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perceptions of adopt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 1991
[30]. Cook S,BrownJ.Bridging epistemologies: The generative dance betwee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and organizational knowing. Organization Science . 1999
[31]. Shi Yuanchun,XieWeikai,XuGuangyou,etal.The smart classroom: 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seamless tele-education. IEEE Pervasive Computing . 2003
本文编号:41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1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