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死刑的网络报道与网民态度研究——以人民网、新浪微博为例

发布时间:2016-05-08 19:52

第一章  概述


1.1  选题背景

文明在前行,法治在进步,死刑的设置和执行方式在演进,人们对死刑、对生命的认识和对待在变化。中国的死刑名目不断减少,死刑判罚趋于谨慎,注射等死刑执行方式也在文明化。死刑的存废早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热议的话题,崔敏在《西方国家死刑制度的演变》中提到,当今世界废除死刑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国当前还不可能立即废除死刑,但应该严格限制死刑。无论死刑本身的“死期”几何,死刑在世界范围内依然被不同程度地判罚并执行着。《互动百科》称,全世界 200 多个国家中,保留死刑的约为 40 个,其中近 10 个国家在近二十年来没有真正执行过死刑。路透社伦敦报道,2009 年,是有记录以来,欧洲没有死刑记录的一年。中华论坛称,某组织通过传媒报道和其它人权组织的报告估计,2008 年中国至少对 5000 人实行了死刑,占全球总数的 87.3%。可见中国的死刑设置和死刑执行数量在全世界范围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此,死刑制度的完善、死刑的未来走向对国家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这些的民意如何,值得发掘。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网络技术和社交观念的逐渐成熟,网络媒介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尤其微博开启了个性化快速平等互动交流新时代,网民的声音越来越清晰和响亮,舆论力量的显现越来越迅猛和强大。网络媒介的新闻报道和网络民意的强势表达对社会法治建设、对死刑的司法判罚产生了影响,以人民网为代表的网络新闻报道和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舆论阵地在一桩桩死刑案件的案情剖析、审理进程、关系人动向以及判罚主张等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笔者收集的有关文献、资料来看,网络媒体对于死刑有关事件的集中、爆炸式曝光和讨论,可以警惕受众更加敬畏法律,更加珍惜生命,但若是过分渲染或是报道有误,也可能造成民众误解,起到影响社会秩序和司法公正的反效果。因此,对死刑网络报道、网民态度的研究值得重视。

.................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当下,经济社会快速向前迈进,贫富分化不断加剧,广大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难免不受冲击,人们对于世界、对于社会、对于自身的认识悄然发生着变化。笔者寄希望于借助“死刑”这一极端的人类生命的终结方式为主要议题,并通过时下流行的以新闻网站和微博网站为代表的网络媒介为研究路径,以死刑相关的网络报道和微博发帖为研究对象,考察人民网关于死刑的信息传播特点和新浪微博网民对死刑的态度,并探究网络媒介、社会舆论和司法正义的关系,期待对媒介发展、法治建设以及人们对生命本身的认识上有丝毫启发作用。

网络媒介很好地体现了信息传播和网民态度的特点,本文选择人民网作为信息传播的代表,选择新浪微博作为网民态度表达的代表,来反映网络媒体的总体环境特点。人民网,创办于 1997 年 1 月 1 日,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也是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人民网坚持“权威、实力,源自人民”的理念,以“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为宗旨,以“多语种、全媒体、全球化、全覆盖”为目标,以“报道全球、传播中国”为己任。新浪微博是一款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于 2009 年 8 月 14 日开始内测,9 月 25 日,新浪微博正式添加了@功能以及私信功能,此外还提供“评论”和“转发”功能,供用户交流。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超过5 亿,日活跃用户数达到 4620 万,领跑中国最大的社交圈。由此可见,人民网和新浪微博对于门户网站和社交网站而言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它们储藏的文本内容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依靠人民网和新浪微博的文本资料,本文通过设定的若干分析指标,来围绕几个主要问题展开论述。问题一,人民网在死刑信息传播上的特点。根据发文时间差、事件归属地、信息来源、文章超链接、互动参与等指标,来观察人民网关于死刑信息的发文及时性、规范完整性、地域接近性、信息可靠性和严肃性、延伸可读性以及互动参与度等特点。问题二,人民网、新浪微博对死刑信息的主要关注点是什么。根据主要内容、案件类型、主要人物等信息,观察两家媒介的主要关注点是否在案件的判罚预测及判罚结果分析、社会综合法治讨论,是否主要关注贪腐、恶性犯罪、食品安全、拐卖儿童等案件类型,以及重点关注的加害者和受害者是哪些群体。问题三,新浪微博网民对于死刑的态度是怎样的。根据叙述意图、叙述方式、感情色彩、死刑态度、判罚倾向等指标,判断网民对死刑或死刑具体案件所持的态度情况。问题四,新浪微博网民对社会、政党、民主等法治大环境的态度是怎样的。根据引申态度、感情色彩等指标,观察新浪微博网民对社会、法治环境的态度,以正面、建设性为主,还是以负面、批判性为主。问题五,人民网、新浪微博有无需要完善之处。根据审判先后、感情色彩、判罚倾向等标准,判断是否存在媒介审判、舆论审判嫌疑,即是否在审判结束前即发表强烈的倾向性判罚意见。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作者检索了有关学术著作、期刊、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等,发现直接描述死刑的网络报道以及网民关于死刑态度方面的文献很少,遂以死刑、网络报道、网民态度、微博、生命、伦理等与本文主题相关的词汇,分别使用主题检索、关键词检索等不同检索方法,搜检了 CNKI、万方数据库等国内有关文献数据库,从而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文献资料。综观国内的有关研究,分别从传播学视角、法律视角、伦理关怀视角综述如下。


2.1 关于死刑的法律讨论和伦理讨论的研究

2.1.1 死刑之生命伦理

死刑是人类生命的终结方式之一,对死刑的态度及认识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态度和认识,谈及死刑与生命、伦理的著作很多,反映了人们对人类自身、对生命权利的重视和思考。

死刑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张晋藩在专著8中提到,中国古代生命文化法中包含一项基本内容——生命刑,生命刑始于夏朝,夏朝立法中确立了以习惯法为主体的包括大辟(杀头)等五刑刑名,商代生命刑种扩展到包括斩戮、烹等十余种,秦代生命刑种对人生命健康的残害程度更为严重,直至汉文帝之后肉刑才被逐渐废止,生命刑的适用才逐渐趋于文明。刘长秋在《生命法史考》中讲到,中国古代一以贯之的“秋冬行刑”制度,更是古代生命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凸显了中国古代生命法的伦理化特色。早在汉代起我国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的生命伦理观念直接相关,即顺应天意,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对比西方国家的法制,中国法文化的基本特征依然是重刑主义。

生命神圣说作为基督教反对死刑的信仰主义基础源远流长且至今活力仍存。邱兴隆在《从信仰到人权,死刑废止论的起源》的研究中指出,在历史上, 我们也可以找到从佛教教义出发而反对死刑的例证。尽管基于佛教教义而对死刑的否定的影响远比基于基督教信念而对死刑的否定逊色,但是在尊重生命的出发点上, 两者并无二致。基督教的生命神圣与佛教的忌杀生之间虽然不能划上绝对的等号, 但是在强调对生命的尊重上,两者殊途同归。文章提到,洛克实际上就生命权设立了一个社会契约: 人人都享有生命不被人剥夺的权利,然而人人都因自己剥夺他人的生命权而丧失自身的生命权。

夏东民、陆树程在《后敬畏生命观及其当代价值》中称,后敬畏生命观的内涵是指人们对一切生命体的生命尤其是人的生命予以关爱、尊重、敬仰、维护的科学认识和价值判断,是指人们在处理所有与生命相关联的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所持有的以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重生命为价值评判原则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后敬畏生命观的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核心是敬畏一切生命体的生命尤其是人的生命,灵魂是弘扬公平正义。

................


2.2  关于网络报道和司法公正、人文关怀的研究

2.2.1 网络报道与司法公正 我国尚没有出台《新闻法》,对有关司法监督的途径和范围没有明确的规定。从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案件中可以看出,媒体和司法机关以及政府部门的关系并不十分理想,在双方互动的关系上往往表现为以新闻媒体单方面的积极主动为主,且结果往往是遭到司法机关的拒绝。实际上我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对于公众监督司法、法官排除不当影响都有规定,“法官应当公开并且客观地审理案件,自觉接受公众监督,法律规定不公开或者可以不公开审理的除外”,“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受到新闻媒体或公众舆论的不当影响。”这两条规定明确说明了传媒有权代表民众监督审判活动,而法院和法官在审判进程中应当避免受到外界舆论的干涉,其核心目的是消除不当影响,而不是消除舆论本身。

在李昌奎案中,昭通市中级法院一审判处李昌奎死刑立即执行,而云南省高级法院二审改判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由于受到网络新闻报道的影响,云南省高级法院启动了审判监督程序,又改判李昌奎死刑立即执行,可以看出我国司法机关与新闻媒体间的微妙关系。李凤军、王凤英在《从李昌奎案看司法机关与媒体的关系》中认为,媒体和司法机关的关系,是新闻舆论、社会舆论对司法活动合法性进行的监督,属于司法监督的范畴。媒体有权监督司法机关的活动,但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司法机关也应在合法的范围内接受监督,配合媒体的报道。

贺卫方在“民主与法制巡回讲坛”上发表精彩演讲,他讲到最高人民法院对死刑的判决是非常谨慎的,最高法方面顾及药家鑫父母携子自首,杀人行为属于临时起意而非事先蓄意谋杀,倾向于判处死缓,然而西安法院的最终判决是死刑。药家鑫的辩护律师路钢认为,该案本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但司法程序受到法外因素的严重干扰,使得该案的审判极不公正。魏永征在《央视陈永洲认罪节目难逃“媒介审判”之嫌》一文中认为,刑事诉讼法正式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央视在陈永洲羁押待审期间,公然进行有罪宣传,新闻伦理和法律底线被双双违背,实为不折不扣的媒介审判。刑诉法还明确规定,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应在侦查、审理过程中注意信息保密,媒体需要深刻学习、研究有关法律规定,切实改变在审判前就报道犯罪嫌疑人认罪的情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3

3.1   调查目标的界定 .............. 24

3.2   时间段的确定 ............ 24

第四章   数据分析 ............... 33

4.1   样本总体概况 ................. 33

第五章   研究发现 ............... 48


第五章   研究发现


死刑作为刑罚中的极刑,是对罪大恶极之人的终极惩罚,然而这种极端的人类生命的终结方式,带给人们的感受和态度,也折射出了人们对于生命的价值倾向以及对于司法正义、伦理道德的评判和认识。通过以上对于人民网关于死刑的网络报道和新浪微博关于死刑的原创发帖分析,发现了二者所代表的网络媒介在死刑报道上的特征以及所承载的网民关于死刑的态度情况。


5.1 人民网在死刑信息传播上的特点

总体上,从随机抽样数据的统计分析情况可以看出,在 2010 至 2012 年三年中,人民网在 90%的日子里对死刑进行了相关的新闻报道(含转载),平均每天有 6 篇(去重以后)关于死刑的报道。人民网样本文章的 30 天分布曲线整体平稳,显示了人民网在报道风格上理性、沉稳、均衡的特点,对死刑的关注保持在一个相对持续稳定的状态。通过上文对人民网样本在“发文时间差”、“审判先后”、“事件归属地”、“信息来源”、“主要内容”、“案件类型”、“主要人物”、“叙述形式”、“文章元素”等编码指标上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了人民网关于死刑的新闻报道文章在发文及时性、规范完整性、地域接近性、信息可靠性和严肃性、延伸可读性以及互动参与度上的特点,特点概述如下。

(1)人民网死刑报道具有较强时效性、权威性和行文规范性

从发文时间差来看,人民网有明确发文时间差的比例为 79%,其中发文时间差在2日左右及2日以内的比例约50%,具有较高的时效性。从信息归属地来看,人民网的所有抽样文本均提及了归属地信息,进一步体现了人民网发布信息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从报道时间与案件审理时间的关系上看,人民网样本信息发布的时间在案件审结之前的占 27%,在审结之后的占 48%,对审结后的案件进行的报道,信息相对确定。关于信息来源的统计分析表现了人民网有选择地撷取需要的信息源,而且几乎所有的信息源都有明确的出处,有据可查,有迹可寻,再次说明了人民网严谨性和规范性。从叙述依据进行分析,人民网新闻报道的叙述依据近半数来源于记者采写,34%的样本叙述依据为援引法官、律师、专家学者等的言论或权威解释,还有12%的样本通过列举法条来说明问题。可见人民网关于死刑的新闻报道在报道依据上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在文章内容格式方面,人民网比较固定、完整和专业,比如新闻标题、体例等,可见人民网的“把关人”机制明显。

...................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通过第四章、第五章的分析,研究发现了关于死刑的网络报道的五个方面特点,同时发现了网民关于死刑的态度的五个方面特点。以下对死刑网络报道和网民死刑态度特点进行归纳,并尝试分析其成因;其次,透过死刑网络报道和网民死刑态度,探究其对于社会法治建设和伦理关怀的意义;最后,尝试对传播学理论在网络媒介环境中的新表现开展分析。


6.1 死刑的网络报道和网民态度特点及成因分析

死刑的网络报道特点:人民网死刑报道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内容上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在行文上具有较强的规范性;人民网死刑报道注意运用和发挥鲜活案例的作用,在行文方式上以客观叙述为主,辅助进行有关案情或综合法治情形分析;人民网死刑报道中关注的暴力案件、公务人员贪腐案件较多,在受害人方面关注的妇幼弱势群体较多;人民网死刑报道在信息范围上具有开放性和国际化视野,但信息来源中没有包含境外媒体;人民网死刑报道文章在图文声像的多媒体手段运用上略显单一,在与受众的互动上相对网络大环境而言略显不足。

死刑的网民态度特点:网民对于死刑信息的发帖数量在逐年的攀升,在某些热点事件上表现出网民意见瞬间集结的特性;网民在死刑态度的表达方式上以发表评论、分析为主,较少进行事件的单纯陈述,,对事件的后续跟踪不多;网民关于死刑态度的表达较自由随意,除了对总字数有明确限制以外,在文章形式和具体内容上的自由空间很大;网民的死刑态度较为鲜明,明确支持死刑或对法治大环境者持批判意见者众多;网民关注的案件中暴力、职务犯罪较多,妇幼受害者居多。

关于死刑的网络报道和网民态度之所以呈现出上述特点,究其成因,笔者判断应该与人民网和新浪微博网站的功能定位有关,人民网作为官方创办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脱胎于人民日报网络版,坚持“权威、实力,源自人民”的理念,以“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为宗旨,以“多语种、全媒体、全球化、全覆盖”为目标,以“报道全球、传播中国”为己任。所以人民网在死刑新闻报道上比较专业、权威,在死刑信息内容的选择上注意贴近现实、关注人民,重视全球化。新浪微博是中国最主流,最具人气的微博平台,其口号是“用一句话随意记录生活,用手机随时随地发微博”。微博信息的传者是无数的网民个体,因此新浪微博表现出的网民死刑态度具有上述自由随意、态度鲜明、平民化和包容性等特点。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0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30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1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