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婚恋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人文追求
第一章 婚恋型电视真人秀的发展及其人文内涵
第一节 人本精神的源起及其现代价值
一、人本精神的源起和发展
14 世纪下半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人本主义(Humanism)思潮随着新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扩张要求有大量自由劳动力。而处于中世纪封建领主统治下的农奴,就是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活动的主力军,但他们并未获得真正的人身自由,仍被禁锢在马克思所描述的“动物式的”世袭等级制度的最底层。要解放出自由劳动力,就必须肯定人本身的价值。因此,一场以“人的主义”为旗帜的大规模思想文化运动在欧洲兴起。古典人本主义之所以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它支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对其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变和发展,人本主义思潮也不断演化。
人文主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以人取代欧洲中世纪神学的统治地位,许多文艺作品中常描绘世俗人与神权对立,使其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18 世纪法国兴起资产阶级革命,人本主义潮流在那时发展为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政治理念;18 世纪至19 世纪经由德国人头脑中的理性风暴,这一思潮升华为高扬人的主体意识的哲学人本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人本学的建立,把几百年来资产阶级探讨人的本质的全部成果融于一炉,它奠定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逻辑起点,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诞生提供了一个理论立脚点。然而从总体上来说,费尔巴哈哲学并没有脱下抽象、思辨的紧身衣。以德国古典哲学为终结的古典人本主义思潮,是在浪漫、虚幻的梦境中升入天国的;留在人间的,仍是一个充斥非人现实的世界。这便是人的问题依旧成为现当代热门话题的社会原因。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产生于 19 世纪中叶,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人本主义在现代的延续和发展。其先驱叔本华(德国唯意志论哲学家)把人的本质看作非理性的情、意、欲,以个体的主观心理体验作为哲学研究的根本对象。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代表的心理哲学,力求以科学的眼光去透视人的本质,对人的无意识精神现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研究。马斯洛的科学人本主义通过对优秀人物的实证研究,提出科学发展与人的发展可以并行不悖的乐观预言,力求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弥合科学与价值、理性与非理性、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裂缝。
...................
第二节 婚恋类节目发展的人文转型
电视平民化显现了其与现代人本主义的关联性,证实人本精神的现代内涵在电视领域的价值。近年来大众文化在中国电视盛行,草根文化迅速崛起,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婚恋类节目也在这段时期立足于审美实践的转变,实现了该类节目的人文转型。
一、《玫瑰之约》将娱乐性引入中国婚恋相亲节目
在《玫瑰之约》之前,电视相亲节目中的男女嘉宾都是对婚姻有切实困难的人,条件方面并不优越,年龄相对偏大。《玫瑰之约》把服务对象筛选为年轻男女,以年轻人的视角来探讨恋爱问题,加之嘉宾都历经长相、表达能力等的二次筛选,形象和气质俱佳,《玫瑰之约》很快被观众接纳。
《玫瑰之约》把婚恋相亲节目“速配”的“刚需”弱化,同时注入娱乐的元素。那时的《玫瑰之约》,被放到了湖南卫视周末最黄金时间的“综艺档”。而随着《玫瑰之约》的走红,其他电视台纷纷效仿,出现了《相约星期六》、《今夜情缘》、《一见倾心》、《今日有约》等 20 多档同类节目,掀起了婚恋相亲节目的第一次高潮。
《玫瑰之约》在 2003 年 7 月曾对节目形式做过一次大胆的纪实版尝试——红丝带。节目首开婚恋真人秀的纪录片形式,把九个男嘉宾和一个女嘉宾集中在一起生活二十天。这二十天中,每位男嘉宾都有同等的机会与女嘉宾约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个性特点,,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动到女嘉宾的地方。而女嘉宾则在这相处的二十天里,通过与男嘉宾的互动和了解,一轮一轮地筛选这九个男嘉宾,一共四轮,最终把象征爱情的红丝带挂在自己选择的男嘉宾脖子上,唯一的这个男嘉宾也就是最终留下来的玫瑰先生。同时期美国 NBC 电视台推出了《为爱情还是金钱》(For love or Money),两者模式相仿。节目安排 15 位单身女子住进同一栋别墅,她们的约会目标是同一位男子。15 位女子和这位男子会有群体的活动也会有各自形式的单独约会活动,彼此沟通、了解、交往。男子将在 6 期节目中逐轮淘汰女嘉宾。可见《玫瑰之约》的这次纪录片尝试,理念十分超前,形式新颖有趣,其直观的竞争性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并期待悬念的最终揭晓。《玫瑰之约·红丝带》纪录片版本真正用纪实技法进行全程跟拍,捕捉特定环境下男女之间的真实的状态,以此颠覆电视相亲节目的固定流程。笔者认为这是国内早期婚恋相亲节目向真人秀转型的一次尝试。
但这次大胆的尝试并未扭转《玫瑰之约》停播的命运,其他同类婚恋相亲节目也相继停播下档,相亲节目在走过综艺娱乐阶段后转入低潮。
......................
第二章 人本精神是婚恋真人秀节目的核心价值
第一节 重视人的社会需求
一、满足不同年龄层的受众
马斯洛作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他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十分有名,他一生的最主要成就即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人类的五种需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由低级逐级向高级发展。
大众在满足了前两级的基本需求之后,便开始有了向更高一级追逐的需要,即社会需要。社会需要的涵义很广,是对生活的除却生活资料保障的其他需要,其中也包括娱乐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婚恋电视真人秀的观众群体跨度很大,要迎合大众诉求,必须尊重其价值取向和审美。
婚恋真人秀节目正满足了社会需求的重要内容。从审美需求来说,婚恋真人秀是一个追求多元化的节目类型,《非诚勿扰》中 24 位女嘉宾从外型上看都不错,其中更是不乏美女,放眼望去,24 位女嘉宾可以称得上琳琅满目,个人魅力十足,满足了观众的基本审美。作为 24 位性格迥异的个体,她们都代表了不同群体、不同价值观、不同思想,事实上她们每一个人都能吸引到相对应群体的关注,这种关注就来自于大众的审美需求。他们关注某一位女嘉宾,如同在关注自身,在其身上能看到和自己相似的经历,环境或者思想。这种同命运的感觉让受众能够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在看节目的过程中,观众会不自觉地代入自己的感情,这种精神上达成的互动满足了大家的心理需求,并且总能够基于节目内容而引发一些话题和思考。
婚恋真人秀的性质是娱乐节目。它的娱乐特性渗透在节目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话题中,满足大家的娱乐需要。每位男嘉宾从出场到离场,观众在整个进程中被拉动着情绪,极大地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节目中的悬念层出不穷,由此当悬念揭晓,观众常常会有或惊喜或遗憾或惊叹或感动的情绪,在节目中能得到情感的释放。《非诚勿扰》以生活服务为宗旨,立足于情感,追求内容深度,重视社会价值。坚持电视的娱乐性,摒弃以往局限于相亲本身的交友模式,让观众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享受整个过程。节目时常会呈现浪漫的告白场景和感人的牵手画面,满足了观众对爱情的美好憧憬。《非诚勿扰》契合了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
第二节 娱乐表征下的人本精神立意
一、尊重社会文化诉求的多元性
考虑到节目嘉宾的多样性,外国人在相亲节目中的出镜率不少。老外的生活跟大部分的电视观众是有距离的,他们身上肯定有吸引国内电视观众的看点。而从人本角度看,电视节目需将这些看点在相亲过程里一一得以放大展现,让电视观众在享受娱乐性的同时接受新的文化、习俗、观点等的洗礼。《非诚勿扰》策划过很多海外专场。海外专场让观众能更好地认识海外华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爱情观、价值观。从人本精神的角度看,是我们与另一群人的社会交流,是不同群体之间婚恋观念,生活态度的精神碰撞。海外专场体现了节目的全球化理念,且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让节目更多更广地满足更多“人”的审美需求,可谓一场场精神盛宴。
二、紧贴受众需求,契合社会文化心理
《非诚勿扰》把自己的节目定位为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强调了婚恋真人秀的服务性特征。它的服务性表现在:第一,婚恋真人秀的首要功能是相亲功能,为男女嘉宾甚至电视观众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婚介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认识到异性。另一方面,提供给他们参与的服务。男女嘉宾可以通过这个舞台秀出自己,让更多的人认识和认可,接纳和追求自己,也获得认识更多异性的机会,第二,婚恋真人秀为嘉宾提供情感咨询服务。情感专家、爱情顾问、婚姻咨询师几乎是以标配的形态出现在婚恋真人秀节目中。他们会适时地通过亲身的经历、周边的案例、专业的解答给嘉宾一些建议。对个人来说,情感专家的建议不仅是给予了一份精神上的支持,甚至有时候是至关重要的参考。《非诚勿扰》从节目宗旨上就是紧贴受众在婚恋娱乐领域的需求,这是其获得观众认可的基础。婚恋真人秀以轻松明快为节目的主要基调,崇尚展示多样个性,宣扬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个向大众展示时下大环境的媒介窗口,拓展了节目的服务功能。
除了服务性特征,婚恋电视真人秀还具备典型的娱乐性。这种娱乐性是双向的。一方面,节目中的男女嘉宾是镜头的参与者,他们在其中的活动叙事构成了一台剧,他们是展示的主体。另一方面,电视观众在观看这台剧时放松自己,愉悦心情。这种双向的娱乐性构成了一种娱乐互动。爱是永恒的主题,人在寻爱路上,追爱路上,守爱路上的心情,心态,认知都在成长,感情是与我们的生活如影随形的,也是大众乐于学习,乐于比较,乐于体会,乐于倾诉的,婚恋电视真人秀满足的就是这种持续的、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娱乐需求,将男女婚恋的敏感题材搬上大众的视线,并大胆地抓取其中的热门话题,迎合包容开放的社会风尚,无数次地上演一幕幕爱的场景,也反映了时下的婚恋价值观。现代社会运行高效率的生活,都市人群每天生存于嗜杂和拥挤之中,人们承受的压力和紧张无法释放,这时就需要能转变心理能量的事物出现,给人们以放松。电视观众观看节目大多是出于娱乐的需要,但也有人认为,真人秀节目存在的只是单纯的娱乐功能。据相关受众调研报告数据来看,有超过 45%的受访者怀疑婚恋真人秀的诚恳性,他们认为男女嘉宾并非是真的想找对象,他们参加婚恋节目的原因,只是出于节目的需要,或者纯粹是为提高自身知名度而进行的表演。
......................
第三章 婚恋真人秀节目基于人文追求的创新探究.................35
第一节 以人为本,打造多元价值体系..................35
一、升级电视元素,丰富节目多层次价值体系..................35
二、挑战传统相亲模式,尊重多元价值环境.........................37
第二节 考虑人的因素,关注现代社会需求....................40
一、遵循大众化、平民化文化传播...................40
二、重视受众精神和情感需求.................40
三、戳中观众痛点,提升人文深度................40
第三章 婚恋真人秀节目基于人文追求的创新探究
第一节 以人为本,打造多元价值体系
此轮婚恋真人秀风潮已持续五年,婚恋虽是一个恒久的题材,爱情也一直是热点话题,但几年来就一些婚恋话题的重复讨论,以及不再有惊喜的节目流程,都可能让观众心生厌倦,一成不变的表现成为婚恋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的瓶颈。人本主义是人文节目的根本,婚恋真人秀要保持持续的生命力,必须充分重视人本主义在该类节目中的现代意义,将个性解放、追求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的丰富内涵置于节目中,适时尝试改变,升级电视构成元素,大刀阔斧地创新节目模式,不被“婚恋”所限制,多挖掘婚恋外围的情感因素,展现不局限于婚恋观的情感世界。
一、升级电视元素,丰富节目多层次价值体系
追求人文必须谈到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智慧能力、生活情趣,伦理亲情。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不一,而且这种价值本来就是多元化的。因此,升级电视元素,不断探索和更新节目的价值表现形式,值得婚恋真人秀节目推崇。
电视元素的组合影响节目的内容形式。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婚恋真人秀节目,普遍采用了“主持人+情感专家”、“心动女生”、“灭灯”等元素。此般环境下,婚恋真人秀要适时更新节目元素,以应对观众的审美疲劳。如 2012 年末“爆灯”、“爱转角”等元素的加入,为节目增加了更富戏剧化的看点,丰富了节目叙事,帮助剧情碰撞更多的火花。如“爆灯”元素的加入,让“女追男”成为节目新的看点,多次引发女嘉宾抢着爆灯的现象,节目中先后新晋了多位被贴上“爆灯女”标签的女嘉宾,在网上还引发了“女追男真的隔层纱?”这样的娱乐聚焦话题。该元素的加入更直接影响了男生反选环节——让悬念升级。可以说,拓宽婚恋真人秀的思维,是该类节目发展的出口,是一个不断探索的经过。如“爱转角”元素对节目效果的贡献程度较小,尝试一段时间大可进行电视元素的再次调整,以更符合观众的味口。可以看到,近来婚恋真人秀进行了新的结构调整,顺应行业内变化,婚恋真人秀类型有了不少新动态,如《非诚勿扰》在 2015年进行了节目升级,甚至改变了沿袭五年的电视元素。
........................
结语
婚恋是社会性的话题,是基于价值观的选择。本文从人本精神角度切入,阐述人本精神与大众电视价值的融合,结合典型节目解析婚恋真人秀节目中人本精神所具有的核心价值,进而在人本精神前提下探索该类型节目的创新方向。
婚恋电视真人秀节目应是对观众的价值观、爱情观的再塑造,是此类节目应秉持的价值定位。电视节目的品位,决定于电视的理念是单纯的娱乐至上,还是寓教于乐。能在娱乐层面上深层地发挥电视的教育功能,是对社会文化的尊重。《非诚勿扰》所秉持的人本精神以人作为表现主体,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有的婚恋型电视节目收视低迷,人本精神的缺失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因为节目肯定了多元价值观的表达,男女嘉宾可以自主坦白自己的观点,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始终要考虑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以防止一些个人的非大众整体价值观被放大。我们可以鼓励多元价值观的展示和碰撞,但要注重人性的真善美,使节目具有更多的人文价值。此外,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以人为本,力求真实性,但是电视媒介也常常出现作秀和虚假成分。虽然电视始终是一门艺术,但婚恋真人秀还是要尽可能还原真实,把人本精神作为固守的理念,真正地确保人本精神在婚恋节目中与节目其他各组成因素的关系,才能使各部分的价值和意义能够真正凸显。这样的婚恋节目才有生命力,经得住受众和时间的检验。故婚恋电视真人秀节目需坚持健康、积极的价值定位,在营造娱乐性、服务性氛围的同时承担电视的社会责任,寓教于乐,关注社会大众的文化诉求,提升电视媒体的文化品格。即我们要需秉持的“娱乐为表,人本立意”,并坚持婚恋真人秀节目人文的追求。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3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