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内容比较研究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作为课程内容最为集中体现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教材内容而展开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内的不断深化,语文教育也随之迎来了探索与改革的春天。根据义务教育学科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由过去的一纲一本变成现在的一纲多本,如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长春版等。此外,语文教材的编写质量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著名的教材研究学者李建平说:“新课程要求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而不是雷同重复的‘多本化’,这就要求每一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比如,有特定的适用对象、不同的学习素材、在框架结构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知识内容的选择和阐述以及活动形式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活动案例。”[1] 编写语文教材的重中之重就是选文内容方面,它是教材呈现的主要方式,可以说选文内容是整个语文教材的核心部分。而我国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文内容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选文内容的重复累赘、部分选文难度较大、选文内容脱离生活等问题,一直存在于语文教材中。因此,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作为新兴的语文教材版本,在其核心部分即选文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此版教材从 1999 年开始试用,于 2004 年初审通过,之后开始在长春、松原等地区试用,并于 2007 年正式通过了国家的审查,成为吉林省及其周边地区的适用教材。目前,此版教材已发行一百万套之多,受到使用地区广大老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好评。
.......
1.2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国内外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很早就有了,但是对语文教材进行中外比较研究却是一个新生不久的课题。2000年,著名语文教育家洪宗礼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有关“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的“九五”重点课题,这是关于中外母语教材具有完整、系统性比较研究的开始。 “九五”重点课题之后,相继出版了有关“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的”的系列丛书,包括《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中外母语教材选粹》、《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等,而有关中美母语教材的研究占了很大一部分。这套系列丛书在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尤其是中美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它不仅开阔了我国语文教材研究的视野,而且促进了中美母语教材建设的交流。另外还有朱绍禹的《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钟启泉的《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等图书,都集中的介绍了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2003年,洪宗礼又主持了“十五”重点课题即《中外母语课程比较与我国母语教育改革》,这又促进了中外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足见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学者对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的对比研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其中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学者们对中美中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体系方面的比较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缪佳芹的《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研究》、金辉的《中美语文教材知识系统的比较研究——以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为例》、朱双莹的《中美语文教材选文系统比较研究——以鲁版高中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为例》、李长中的《碰撞与融合——中美语文教材设计思路的比较》等,这些论文主要是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编排体系方面的比较研究。
.........
第2章 选文内容价值取向的比较分析
2.1 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内容的价值取向分析
基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本节从国家、民族、个人三个方面的内容来研究。纵观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篇目,体现以上内容可以归类如表1.1、表1.2、表1.3所示: 从以上各表中可以看出,,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培养爱国情怀、弘扬民族文化、提高道德修养。当然,此版教材中也存在其他价值取向,但由于所占比例较少,本文就不再阐述。爱国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各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语文素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语文教材为载体,贯以爱国主义精神。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很多表现爱国情怀的篇目,旨在培养中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 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晏子使楚》讲述的是,春秋末年齐国大夫晏子作为使臣在出使楚国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楚王接连三次侮辱晏子,本想显楚国的威风,却不料晏子巧妙回击并维护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更能体现出晏子崇高的爱国情怀。《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上书后主刘禅的表文,文中以恳切的言辞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治国寄予的期望,写出了诸葛亮的忠诚之心和爱国之志。《九歌·国殇》是屈原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怀,歌颂了楚国将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
2.2 《美国语文》选文内容的价值取向分析
《美国语文》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按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单元,并阐述该时间段内的文学作家及作品。其选文内容体现多元的价值取向,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追求自由民主、关注生命价值以及强调宗教情怀。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美国社会是充满自由民主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美国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自由民主。在美国公民的性格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人主义,追求个性解放以及自由。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自由民主价值观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其中语文教材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因此自由民主的价值取向在《美国语文》的选文内容中突出地表现出来。\在《美国语文》第二部分“国家的诞生”中,第二课就选取了托马斯·杰弗逊的《独立宣言(节选)》。其中心内容是宣布美国独立,并阐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则,以及平等、天赋人权、自由民主、主权在民等思想。它指出:“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9]此篇文章强烈的意识到个人、民主、自由等价值取向。帕特里克·亨利的《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演讲》中指出:“全能的上帝啊,禁止这种事情吧!我不知道其他人会做出什么选择,但是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宁死!”[10]亨利认为死亡比不自由的生命更加可取,自由比生命更加珍贵。 此外,《美国语文》还选取了很多这样的文章,如《一次经历种族歧视的记录》、《论公民的不服从(节选)》等。
........
第 3 章 选文关注生活化内容的比较分析.......19
3.1 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关注生活化内容的分析.........19
3.1.1 注重文质兼美,但与现实生活联系不足.........19
3.1.2 部分选文难度较高,脱离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21
3.2 《美国语文》选文关注生活化内容的分析..........23
3.2.1 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依托.......23
3.2.2 注重联系现实生活....24
3.2.3 选文内容的历史性和生活化相结合..........26
3.3 选文关注生活化内容的差异及其原因..........28
第 4 章 选文政治性内容的比较分析....31
4.1 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政治性内容的分析......31
4.1.1 选文以政治为导向,重视革命传统教育.........32
4.1.2 以选文中鲁迅作品为例,解读政治性......33
4.2 《美国语文》选文政治性内容的分析..........36
4.2.1 以历史为框架,突出政治性内容..........36
4.2.2 以选文中政治文献为例,解读政治性......37
4.3 选文政治性内容的差异及其原因.......38
第 5 章 比较后的启迪与反思..........41
5.1 我国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内容反思后的发展空间.........41
5.1.1 价值取向多元化....42
5.1.2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43
5.1.3 政治性和历史性相结合.......45
5.2 《美国语文》的不足........46
第 5 章 比较后的启迪与反思
通过对两版教材选文内容系统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文内容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引发对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反思和启迪,并结合我国语文教育的基本情况,试图得出我国中学语文教材能够吸收和借鉴美国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内容方面的一些有益之处。以上通过对两版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内容三方面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政治结构基础、教育哲学理念、课程标准等方面的不同,两套教材在选文内容价值取向、选文关注生活化内容、选文内容政治性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本文进行比较的目的是要在吸取美国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内容方面优势的基础上,完善正在发展中的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使其更好地发挥语文教材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功用。
5.1 我国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内容反思后的发展空间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教授曾指出,比较教育是对当代世界不同因素或不同地区的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为本国或地区的教育改革作借鉴。笔者通过对中美中学两套语文教材的选文内容的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比较明显的认识到,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还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尤其是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还是一本比较年轻的教材,其教材选文必然会存在很多的问题。经过比较分析,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 为了更好的完善和发展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使其更好的发挥语文的教化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自身素养,就选文内容方面我们要吸取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的优势,研究其给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带来的借鉴和启示,以弥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内容方面的不足之处。
结语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曾说:“比较教育是对当代世界不同因素或不同地区的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为本国或地区的教育改革作借鉴。”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语文教材多样化的今天,教材建设不应该固步自封,应该与国际接轨,与发达国家的语文教材建设进行比较、借鉴。 笔者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通过对中美两版语文教材就选文内容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清晰的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便更好的吸收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给我们带来的借鉴之处,丰富和完善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尤其是正在发展的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但是,我们在借鉴的过程中,要立足本国的国情,立足于本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借他山之石,攻琢我方之玉。最后,由于本人理论知识欠缺以及研究水平有限,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中出现偏颇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及同学指正批评。同时,对两版语文教材的对比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希望在以后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继续坚持对此课题的研究。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3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