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文学的文化阐释
第一章 “粉丝”消费与青春文学的勃兴
第一节 当代文化产业引领下的精神消费时尚
青春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商品,其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明显的市场化特征,作为生产者的写手不像传统作家那样纯粹出于对文学热爱,也不追问人生的意义亦或反映现实,很多就是抱着娱乐或者追求名利的心态进行写作的,写手的发掘和培养就像是星探发掘明星一样,找到有潜质的然后按需生产、包装、推销,其作品就不完全是文学作品了,它带有很强的“媚俗性”,对消费者的迎合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一)对写手的发掘与培养
传统作家的发掘与培养的负责机构可能更多的是文坛或者学校,但是青春文学的写手的培养和发掘却更多的是杂志或者门槛更低的网络的事,虽然他们中的很多最后也仍然会成为文坛的一员,但是最开始培养他们的却不是学校的老师或者学术界的评论家,而是杂志或者网站的编辑。
1、以杂志或编辑为中心的写手团
在计划经济时代,报刊的创办、运营都是由国家负责,财政供养的报刊没有那么多的市场功利心态,但是庞大的报业发展势头也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力供给的国家财政决定给报业“断奶”,这就意味着报刊杂志必须自谋生路、自负亏盈,也意味着那些没有读者群或者读者群很少的报刊杂志会因为资金问题而消失。
90 年代开始,文学就逐渐边缘化,据统计,在 1995 年的大陆畅销书排行榜中,文学类书籍占有量超过 80%,之后就处于下降趋势,虽然偶尔呈现回升趋势,但是最多也就 60%,新世纪之初更是跌到谷底。到了 2003 年、2007 年,这个比例已经跌至20%。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文学报刊杂志走向市场是唯一的出路,青春文学成为新世纪文学市场上异军突起的一支,在许多传统杂志社因资金的压力破产或者濒临破产的时候,青春文学杂志刊物却不断涌现,从曾经的“布老虎青春文学”到如今的魅丽文化集团,青春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傲居市场。
青春文学的勃兴势头如连续几月暴雨后的河流,让其他文学刊物望洋兴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青春文学刊物都高枕无忧,事实上青春文学由于其主题题材等的集中,杂志之间栏目设置大同小异,内部竞争非常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读者的抢夺,在对生产者——作者的抢夺也十分厉害,这种争夺还表现在对已成名的写手和尚未成名但有潜力的写手身上。
.........................
第二节 青春文学的运作机制
商品经济时代,生产者疯狂地追求商品利润的最大化,作为文化消费的青春文学也不例外,青春文学的惊人销量和利润是市场运作的结果,很多时候与文学本身无关,如果说传统的书籍销售靠的是读者的口口相传这种单一模式,销售的是文学书籍这一单一的商品,那么青春文学宣传和销售便是在商业运作模式极度成熟的条件下形成的多元化方式。
(一)多渠道宣传
青春文学往往一部书还没正式上市,宣传工作就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介进行宣传,因为书的内容是商业机密,不好透露,于是他们便把宣传的焦距对准作者,把作者“偶像化”,这样既不泄露商业机密又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实乃一箭双雕之举。将作者“偶像化”这一过程主要有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并不是分裂或者先后关系,而是紧密相连、同步进行。一个是从文学的角度,一个则走得更远一些。
1、给作者贴标签,树偶像
新概念作文大赛后,出现了“青春写作派掌门人”郭敬明、“玉女作家”张悦然、“少年沈从文”李傻傻……这种贴标签的做法与娱乐圈包装明星如出一辙,至今仍在沿用,“最具才情作家”“最佳人气作家”,这种泛滥的标签现在已经不具有个人针对性了,似乎只要是一个有点名气的小写手,都可以得到“最”的大红花,这种标签泛滥是以“粉丝”消费文化为背景的。
“我们所生活的消费社会,并不是消费者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而是各种消费符号作为主体的社会,消费符号在牢牢地控制着我们消费什么和不消费什么。”物质文明的极度发达、商品的极度富有让我们在消费时选择困难重重,曾经我们选择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实用。然而在消费社会里,我们在挑选商品时已经不仅仅是考虑其使用价值,在同样的使用价值面前,我们还要看“品牌”,“品牌”实际上就是符号,生产者和销售者在将商品推入市场时先通过广告赋予它某种符号意义,人们在这种符号意义的推动下去购买商品,就拿食品广告来说,银鹭八宝粥的广告语为“银鹭,爱的味道”,,我们在超市里寻找速成食品时,一看到它脑海里就会出现广告里那个老奶奶对自己孙子说的爱的味道,这时候我们选择它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充饥这一实用价值,也不是它的价格便宜或者其他,而是因为一种对家人的爱,一种温馨的感觉,这样,银鹭这一品牌就成功符号化,成为“爱”的表现。
给作家贴标签的过程和这个道理相同,浩如烟海的书城里要挑出值得看的书比看完写读后感还让读者头疼,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作者的名气与风格,这个时候作者的标签就开始发挥作用了,与这个目的相同的还有书的名字,青春文学的书名可以没有很深的意义,但是普遍文艺唯美,能瞬间击中读者的心脏,比如《悲伤逆流成河》。
........................
第二章 主题的时代色调
第一节 消费时代的欲望书写
李运抟在《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新论》中谈到文学与欲望的关系时指出:“首先,文学描述欲望是种必然的正常现象。其次,欲望书写是一种历史现象。最后谈谈欲望书写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欲望是文学作品不可回避的一个主题,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他们特定的欲望,如在刀耕火种时代人们对事物的欲望,文革时代人们对整人告密的欲望,青春文学产生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消费时代,写手们对于欲望的书写既符合历史和文学自身规律,也有时代和自身的理解。
(一)欲望书写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在青春文学作品的背景往往都是大都市,几乎不涉及乡村题材,消费时代的都市欲望是重要的主题之一,对于欲望的表现最多的包括三个方面:金钱、权力、爱情。
1、对金钱万能的想象
在老师辛苦地教育青少年“金钱不是万能的”的时候,现实却在他们耳边低语:“没有钱是万万不可能的。”消费经济时代,刚学会吃饭的人就明白了钱的重要性,“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只能活在历史里,对金钱的渴望是现代每个人不需言说的秘密,为了满足读者这种追求金钱的心理,青春文学中的男女主人公特别是男主人公一定是多金的,开着名车带着名表,甚至家里用的马桶垫都恨不得是限量版私人订制,能为他人一掷千金,花钱就跟用卫生纸似的,这种奢华的生活在郭敬明《小时代》等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翻翻现在的青春文学书刊,从来不缺乏关于“名流”生活的描述,主人公可能是天之骄子也可能只是一个带着痞性的小混混,但是他总会有着优越的家世和英俊的外表。不同于精英文学对待金钱的态度,青春文学写手在作品中透露出的完全是一种崇拜的眼神和占有的欲望,比如很多小说中描绘刚入职场的小角色在金钱面前无底线地屈从于老板的无理要求,这也是很多精英文化人士认为青春文学格调不高而加以讨伐的原因之一,他们认为文学应该对社会价值有一个积极的引导,而不是消极地适应,甚至开始讨论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民族未来等问题。其实这种论调是有些夸张了,目前青春文学写手年龄越来越小,甚至低龄至小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只是写自己看到的或者想象到的,刺激他们金钱欲望的可能只是有钱的同学天天有好吃的零食而已,对于金钱重要性地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想象上,比如奸商贪官勾结害人,他们能表现的也只是结果,目前我都没有看到谁的作品中对于过程能做出详细深刻地分析,他们的这种想象可能来自新闻报道或平时“金钱万能”社会潮流,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们道德败坏、思想肤浅,因为缺乏阅历的他们仅仅看到了那些财主的光环而不知道背后的努力和责任,如果让他们在父母和金钱面前做选择,可能结果并不会像有些专家预测的那样,当代青少年已经完全是拜金主义的动物。
2、对权力万能的想象
与对金钱万能的想象和表现一样,青春文学中对于权力的想象也是非常表面化的。比如在《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中因为陆文携是医院院长,所以他可以肆无忌惮地“误诊”,让原本无病的凉生昏迷,并以凉生的生命安全要挟姜生,再如富豪程天佑随便就可以绑架别人并且斩断凉生的手指,二公子程天恩随便就可以设局让警察局的人以吸毒抓走无辜的宁信,并让其被判死刑。似乎只要有一点小小的权力就可以拿别人的生命当草芥,在权力面前没有法律也不存在正义,所有的人在权力面前都成了奴隶,没有尊严没有价值,只有权力是万能的。这种逻辑显然是失真可笑的,然而它却让一大批的青少年读者读得津津有味,这种现象难道真的只是因为读者缺乏思考能力和欣赏水平低下吗?笔者不认为仅仅只是这样。关于文学的真实问题,童庆炳先生认为:“文学的真实还特别指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作家心灵的真实。”很显然,作者这样写,读者喜欢读,也在于这是他们心灵的反映。在青春文学写手的笔下,这里万能的权利完全是压迫的工具,它将原本美好的生活撕得支离破碎,让一个人的人生在青春这个结点偏离正常的轨道。
..........................
第二节 叛逆是青春的主旋律
叛逆这个主题来自韩寒,随后出现的青春文学中的主人公特别是男生都叛逆得让人瞠目结舌。有人认为:“青少年的叛逆不是一种病理状态和盲目冲动,80 后作家们看到的是他们纯洁的心灵在面对成人世界无情浸染时,本能地表现出自我防卫的抵抗,而这种力量的来源是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和尚未被社会磨平的性格棱角,他们需要的是得到成年人的尊重。”笔者认为,青春文学中如此极端地渲染叛逆不仅仅是与青春这一时期孩子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与时代有关,下面我们将对叛逆的三种常见形式及其原因做探讨。
(一) 对父母权威的质疑
青少年的叛逆首先表现在对父母权威的质疑上,80、90 后对于父母的认同感明显低于其他任何一个时代,这是由特殊的时代背景造成的。
1、对父母权威质疑的原因
当今时代具有信息化、快节奏和追求平等自由的特点,时代的特点影响到了家庭的生活和青少年的成长,让这一代人尤其叛逆。
(1)快餐文化下父母的“无知”
新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电脑在家庭中普及,城市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脑,知识的更新换代非常快,青少年很多知识都不是仅仅来自于学校的老师,而是来自互联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二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1 年 6 月底,有 1.32405 亿青少年成为网络文化现象的主要参与者、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也就是说新时代快餐文化的创造者和消费者均以青少年为主,出生于 60 年代、70 年代的父母,在青少年眼中都是“落后分子”,而且很多父母受文革影响,很多人甚至不识字,即使读过书也没有高中生掌握的知识多,再加上没有青少年那样熟练的运用电脑的能力,因此,相对于农耕文化社会中,孩子对父母靠经验积累的渊博知识的仰望和传承,80、90 后的父母显然显得“无知”,他们身上的经验积累和观念未必适用于今天,所以青少年认为很少能从父辈那里学到知识,这样父母的权威就很大一部分被消解了。
(2)家庭教育的缺席
对于 80、90 后而言,他们的父母一方面教不了他们知识,另一方面也没有时间对其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一代的父母很多都是经过自己努力从农村迁往城市的,在这个创业过程中他们根本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的繁忙使他们疲于应付,很多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带着或者送往学校,父母和他们相处甚少,更谈不上教育,这样的家庭模式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在孩子眼中他们并不是合格的父母,这就是为什么青春文学中有那么多表现家庭不温暖的作品,家庭的不温暖和父母的不理解是孩子叛逆的主要原因。
...........................
第三章 人物形象:为何是“逆成长” ......................25
第一节 以刁蛮任性对抗成人世界的灰暗阴谋.....................25
第二节 以自我中心主义嘲笑成人世界的伪善....................27
第四章 任性青春,另类表达 .................30
第一节 不追求语言规范性 ......................30
第二节 情绪化、颠覆性倾向 .................32
第四章 任性青春,另类表达
第一节 不追求语言规范性
青春文学作品被专家们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语言不够规范,长期以语言规范性作为考察作品优劣第一标准的专家自然无法给青春文学作品好的评价。青春文学不符合语言规范主要表现在错别字较多、生造词语和缩写,还有一些其他的各类语病。
(一)错别字较多
青春文学作品中错别字相对而言较多,这并不全是因为写手们文化水平低劣所致,而是与他们的写作方式和追求有关。青春文学写手们基本上都是用电脑写稿子,很多都是用拼音输入法,在输入的过程中可能同音出现的字或者词组没有排在前面,或者选择时点错了选择了邻近的字或者词组,再加上青春文学写手多以多产著称,打字的速度很快,所以作品中常常出现同音错误,比如“的”写成“滴”,“什么”写成“神马”,“朋友”写成“盆友”,这些词语由于出错率极高,写手们通常觉得只要读者看得懂就行,至于规不规范那是次要的,而且这样写似乎比准确地运用词语更能产生一种“萌”的效果,读者也乐于接受,于是这些原本只是因为输入错误而产生的词语开始取得“合法身份”,摇身一变成为流行语,写手读者都开始堂而皇之地运用,一段时间内在青少年中基本取代了原来正确的表达方式,而且最近这种生造词语的现象越来越频繁,隔一段时间网络上就会产生一些流行词汇,写手们通常都是以一种站在潮流前线的姿态对其发扬光大,这种不加鉴别地吸收运用背后,是对消费文化的屈从和适应,对读者表达习惯和方式的谄媚和模仿,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该有的姿态,青少年正处在积累文学知识的阶段,写手们不能以一种前辈的姿态对他们加以教育和引导,反而将错就错,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会让缺乏鉴别能力的读者误入歧途,对错不分。
另外,写手们为了省事或者造成亲切幽默等效果,经常将一些词语缩写,主要有几个类型:一是汉语拼音缩写,如将女生缩写成 MM,二是英文缩写男朋友缩写成 BF(boyfriend 的缩略形式),三是汉语的直接缩写,如将“亲爱的”简称为“亲”,这些缩写原本是网络上为了方便交流而创设的,现在青春文学作品中普遍运用,写手们喜欢用这种简称并不是因为追求语言的简洁,相反,因为稿费与字数挂钩,很多的写手是能多写一个字绝不少写一个,能多设一个情节也绝对轻易删减,他们之所以大量运用这种简称,完全是看中了这些词语本身的“时尚性”,看中了青少年追求这种时尚的心理,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和表达方式,看起来更“接地气”,就像青春文学作品中大多数女主人公都会有个××哥哥,实际上两人年龄差不多,张口闭口叫哥哥也并不是要体现人物有礼貌的一面,而是为了“卖萌”,另一方面也有凑字数之嫌。
.........................
结语
青春文学的意义及“问题” 青春文学与其说是一个文学现象,不如说是一个文化现象,带着很强的时代气息,是当今流行文化的产物,它的意义和不足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消费文化对它的主题、人物设计、语言表达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主流文坛对它的认可度和关注度不高,但是它仍然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意义。
第一节 青春文学的意
青春文学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它是 80、90 后的自传书,尽管从纯文学的角度看价值不大,但是却是研究这一代生活处境和思维模式的最佳材料之一。青春文学中作者的观察视角既不像成年人那么成熟,也不像儿童那般天真,他们书写自己眼中的世界,带着棱角,带着好奇。受消费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一种不排斥甚至有些崇拜金钱物质的特征,认为精英知识分子倡导注重精神轻视物质的论调是虚伪可笑的,他们追求的就是真实的生活。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格外叛逆,勇于对权威发出挑战,韩寒与白烨博客论战时写道:“文坛算个屁,谁也别装逼,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语言尖锐刻薄,蔑视权威溢于言表,青春的莽撞与冲动也彰显无遗,他的这种张扬叛逆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今青少年的精神气质和思想状态,尽管不一定是善的美的,但至少是真的。
青春文学的另一个积极意义在于它对主流文坛有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在青春文学勃兴之前,文坛只有两种文学:成年文学和儿童文学。青春文学只在作为儿童文学少量的引申物,而目前我国广大的阅读群体却是青少年,关于这一点萌芽杂志在改版和创办新概念作文大赛之前做过市场调查,所以它的转型才会如此成功。好的成年文学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学素养,看起来才会如临其境,而儿童文学在青少年看来又略显幼稚,很难产生共鸣,显然这两种文学都不是青少年的最佳读物,青春文学就是在这样一种时机下勃兴的。一方面是空白的市场,一方面是大量的需求,正如一个渴睡的人找到了枕头,青春文学不需要太费力便蓬勃发展起来,他的这种蓬勃的发展态势是文坛长期空白的结果,等于是在当代文学史上开拓了一片新天地,所以当它飞速地发展了一段时间,市场趋于饱和之后,各种问题也开始暴露无遗。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5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5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