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艺术设计的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设计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目前世界上已有 43 个国家大约 120 多个城市建有地铁,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扩大了城市交通流量、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节约行程时间、节省土地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日益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地铁生活”日益成为公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城市。所以作为普通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其室内空间对人们心理和生理带来的影响以及便利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采用何种手段,什么样的设计手法或者模式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使人们在搭乘城市轨道交通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便捷和心灵的愉悦感变得不容忽视。而另一方面作为与世界接轨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更好地通过这种公共交通的内在艺术空间展示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以及先进的服务理念也逐渐成为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的新的发展方向。 而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人们从对物质上的追求逐渐转型到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对于城市的认知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而是充满艺术气息,彰显城市文化形象的综合认知,这个认知的形象也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承载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意识。对于城市地铁的认知也不再局限于“安全、便捷、舒适”的功能性,,更看重了人与空间的体验性,公共艺术与空间的融合性,人与公共艺术的互动参与性,乃至城市“地下文化”与“地上文化”的关联性。
........
1.2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还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相较于一些亚洲发达国家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由于起步较晚,文化认识的差异性以及技术的局限性,不论是室内空间的布局还是一些公共室内空间基本要素的构成成熟度,都还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由于地铁空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论是从工程技术上还是从艺术性上,它与其他的建筑设计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性。而对于这种差异性的比较和了解才是作为当下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公共室内空间设计上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公共室内空间艺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地铁公共室内空间艺术逐渐成为营造空间的主角,但营造的手法和表现的形式相对传统单调,特别是初期的地铁建设都是程式化的设计方法,一直未能脱离固有的陈旧模式。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现在的地铁公共室内空间仅仅还只是停留在用艺术和设计去装点空间、营造空间,而未能用艺术和设计去点亮地铁室内空间。 不论是何种公共空间的室内设计,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应该是多元化的,而无固定模式。在快速流通的地铁空间中,怎样用公共艺术去激活空间,让其即具有艺术文化价值又不失单调,同时与行人与空间发生联系产生互动,成为当下地铁公共艺术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此现状,希望在公众、地铁公共室内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三者间找到一条适合地铁空间发展的线索或是一种解决途径,以便能更好的为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开拓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的设计之路。
..........
第 2 章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的基础理论概述
2.1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分类及概念
地铁站根据空间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地下站、地上站,而地上站又可以分为地面站和高架站这两种。地下站指得是车站整体都处在地下,乘客通过地面的出入口到达地下进行乘车安检买票等一系列行为,地下站的特点是对地面已有建筑和本身的道路交通等因素影响最小;地面站则是指车站建筑修建于地面之上,车辆也从地面穿行;高架站则是指车站修建于地面以上通过架空的方式来运载地铁。虽然同样对地面影响的因素很小,但是由于其结构需要将铁轨架空建设车站,所以从一定程度上会对周边的环境和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由于暴露于地面之上,从维护到噪音的控制都是相对比较有难度的。所以不同类型的轨道类型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如何去选择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形式取决于很多综合因素。
.......
2.2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形态特点
地铁空间形态特点的分类主要是由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两个大的部分组成。地上空间主要是指站点出入口建筑单体还有就是包括出入口、步行通道、站厅和站台四个部分。而出入口则可细分到由门厅、自动扶梯、上下楼梯构成,是地上到地下空间的过渡区域,步行通道则是连接出入口、站厅和站台的纽带。大部分的地铁站厅一般都位于地下一层,当然地上站和高架站则会在地上一层或者二层。地铁站厅的功能主要包括售票、安检、进出站和问询服务。站台则位于地下二层,其主要功能是候车和休息。站台的空间形式一共有三种,第一种是侧式站台,两个站台分别设于轨道两边,这种比较节约空间;第二种是岛式站台,站台位于两条轨道中间,面积较宽,人流穿行自由;第三种是混合式站台,供多线站台使用,站台内既有侧式站台又有岛式站台,之间由地道或天桥连接。
....
第三章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现状研究 ..... 10
3.1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优秀案例研究 ........ 10
3.2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现状 ........ 16
3.2.1 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整体发展概况 ........... 16
3.2.2 北京不同时期地铁站室内设计概况和具体案例的研究 ....... 16
第四章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室内设计的原则 ......... 18
4.1 整体性原则 .... 18
4.2 人性化原则 .... 18
4.3 可持续发展原则 .... 18
4.4 艺术性原则 .... 19
第五章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存在问题与建议 ..... 21
5.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 21
5.1.1 功能空间的单一性和不合理性 ....... 21
5.1.2 开放性和包容性不够 ....... 21
5.1.3 趣味性的缺失 ........... 22
5.1.4 对于地域性特色彰显的不足 ........... 22
5.2 改进建议和理论化设想 ........ 23
5.3 各空间设计组成要素的具体应用 ........ 24
第 5 章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存在问题与建议
5.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地铁的建设迎来了一个空前的高潮期,现在除了西部少数省份没有开通地铁,其他各个城市都在筹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由于发展起步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晚,但是这几年发展迅速,正是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在设计这块儿很多问题都跟不上。根据实际调研和资料分析对北京及一些大型城市的轨道交通的公共室内空间设计进行了大致的探讨。国内一些城市早期修建的地铁空间室内设计比较单一,设计装饰的形式大多也仅限于浮雕、壁画等艺术形式,在材料的使用上也比较匮乏,要么就是早期的瓷板画,要么就是不锈钢的雕塑或者搪瓷钢板之类的壁画,虽然使用的材料有所不同,但是在表现形式上都采用了壁画和浮雕的形式。而且这些公共艺术品的放置位置也大都选取在站厅或站台墙面以及换乘通道的墙面,作为这种立面装饰的形式,人们对其的关注度也相对较低。就以北京地铁来说,其实无论是那个时期的地铁大多的表达方式还是停留在立面装饰,装饰的形式也大多都是瓷砖壁画或者雕塑,内容也大多与站点的背景历史相结合。当然也有例外,例如奥运 8 号线和机场线采用丝网印的技术作为装饰手法,同时装饰的区域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墙面,而是有所延伸,延伸到诸如屏蔽门扶手栏杆这些区域。但是这些站点内的公共介入形式虽然相比较以前丰富了很多,但是介入位置仍然还是局限在站厅的里面空间之中,对乘客视线的吸引力还是有限的。
总结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室内设计在轨道交通空间中的介入对于打破轨道交通空间的同一性和封闭性,改善轨道交通内部环境有很好的作用,另外在传播公众思想、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文化特色等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次论文课题的研究,探讨了公共室内空间艺术设计具有开放性、社会性、多元性、时代性和地域性几个特征。其次,对斯德哥尔摩、里斯本、莫斯科、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站点的公共室内空间进行了案例研究,同时作为对比研究对象,选取国内开通地铁最早的北京的城市地铁线路内的各个站点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考察,总结了公共室内空间艺术设计在轨道交通空间中介入的四个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强调设计环境、设计主题和设计元素的整体性;二是人性化原则,注重人在使用过程中的的重要性;三是可持续性原则,在使用材料到使用的功能上都要考虑到可持续性的延续;四是艺术性原则,加强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的艺术性,使公共室内空间艺术设计的品味能够体现出民族的精神和设计的品味。根据调研和案例总结出我国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介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功能空间的单一性和不合理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不够、趣味性的缺失以及对于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彰显不全面。针对这些向题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设想,一是突出人的基本需求,二是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三是可持续发展的延续。最后通过调研和理论化研究总结得出具体的应用领域,可涉及的有城市轨道交通室内空间的材料运用(地面、墙面、吊顶),导视系统的应用和室内光环境的应用。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的艺术设计的要求必须符合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保障,既能符合人最基本的需求和人性化设施的应用,同时又能够保证日益提升的精神需要,多元化拓展:在表现形式、使用材料、创作题材和参与的人群等方面的拓展;可持续性的延续;在材料空间的利用、创作题材和公共艺术品的使用寿命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周期的延续性。最后通过分析了解具体应用的领域:轨道交通内部材料的应用、导视系统的设置、光环境的设计和对城市文化多元化结合的精神。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6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86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