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大陆与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比较研究——以沪教版和翰林版为例

发布时间:2016-08-20 06:22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道德取向是指对人们在对个人或集体事物进行判断决策和行为选择时产生影响的组织化、内在化、稳定化的理念。而校园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教育基地和传播渠道,现代学校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关于德语问题的探讨人潮一直就没有平息过,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围绕着道德教育对于人身心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各自的见解。道德教育的效果与人们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社会宣传、学校教育等都有关系,但是一个人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其小时候受的教育密不可分,这也是本文试图以小学教科书为出发点对其进行道德因素相关研究的原因。
作为小学校园传播载体的教科书,它既承载着知识与文化,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道德价值观念的重要工具,是集合了代表着文化精粹的文本材料,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要素。道德教育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它的成功也很难通过一门课程来完成,道德教育渗透到人成长的每个阶段,渗透到人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渗透到与人成长的环境。长期以来我国进行德育培养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显性和非显性的道德教育。显性道德教育是指有明确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为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相关课程体系。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间接的方式,比如文体活动、学科教育等对学生渗透道德文化观念。现阶段我国小学道德教育还是偏向于显性的道德教育,这也增加了新一代小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抵触心理。因此如何更有效的开展道德教育,通过教科书向小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显得尤为重要。纵观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发展历程,就可以发现关于语文教科书上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争鸣一直都没停息过,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特点,思想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巢宗棋,2002),可见道德教育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教科书的道德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知识传递,可以说教科书更多还承载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向学生传递道德观念、进行德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教科书式一个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是学生朝夕相处的伙伴,它不只承载着听说读写等基本知识与技能,更是蕴涵着一定的价值理念和德育要素,为此,教师需要对语文教科书进行完整的诊释和挖掘(汪波,2007)。在教科书教育的研究领域,动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可以进行横向、纵向的研究,深入地分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教科书所反映出的价值取向,能够直观的认识其不同道德价值取向所产生的不同后果,可为教科书的改革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笔者将采用大陆与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系统比较,对于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结构的道德教育取向进行分析,可以清晰直观看到两者的语文教材建设与教学发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道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的研究表明通过语文教科书对小学生展开道德教育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科道德教育体系建立了以传递思想品德为目标,以学科知识作载体,充分地将道德教育、教学课堂、知识传播等进行了较好的融合及统一。教科书在人类道德教育历程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科书是重要的传播载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可以将道德教育完好的融入其中,无形中传递出传统的文化及道德观念。但是不同的地域,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其编制的教科书的内容也不同,其传递的道德内容也有各自的特点。教科书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直接与学生沟通的媒介,其内容选择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所受道德教育水平的好坏。本文通过分析大陆与台湾地区在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中的不同,对影响其道德教育的相关因素进行分解及深入分析,将两种具有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地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其教科书所传播的道德内涵的特点,为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德育改革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1)理论意义:
作者认为教科书有两大主要目的,第一是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第二是进行学科知识背后的道德价值观传授。知识教育是浅层次的、显性的,道德教育需要教师的引导,是隐性的。我国的道德教育是结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目的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树立学生的道德观念,塑造学生的道德习惯。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长久的,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道德教育的研究。
现阶段我国小学道德教育还停留在传统地向学生传输道德知识,比如尊老爱幼、爱护环境、团结友爱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难有机地将道德价值观与课本进行紧密的结合,这违背了课本内容设置的初衷,对教科书的内容教育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本文将关注的视角放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对学科与其道德教育因素间的关系进行解读,可以使教师有效的了解到教科书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因素,避免了道德教育的盲目性,提高了道德教育的效率。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小学教育某一学科的研究比较多,但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去深入的探讨教科书的道德因素的研究却比较少,也没有建立起成型的道德教育因素体系,缺少高度的系统性的认知,本文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规避以上缺陷。
(2)实践意义:
教科书教育是我国主要的教育方式,教科书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学习内容媒介,是向学生展现其丰厚的文化价值、道德价值的最直接通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旨贯穿和伴随学生学习始终的学习对象,它将复杂的知识体系凝练成最简单的知识要求。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累积的教育,其不是一个简单的进行讲解的教育方式,其更应该渗透在学科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要素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道德教育的真正含义,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的课程改革。通过大陆与台湾地区语文教科书教育要素的形式及内容的比较,可以增加对道德教育的认知,明白其与文化背景的关系,更准确的把握道德教育的精髓,,提高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对合理、正确使用教科书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加强小学道德教育。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在这次研究中,笔者选取了大陆(沪教版,1-12册)、台湾(翰林版,1-12册)两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共24册用书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为了比较两套教科书在德育教育种文本内容、教育形式、构成要素等方面的差异和共通。因此,在研究学科中的德育时,主要考虑这些方面的内容:大陆、台湾语文教科书分别蕴含了哪些道德要素?这些道德要素分别是以何种方式编排的?两者之间在道德要素及其编排方式存在哪些一同?科学合理的学科德育渗透方式应该是怎样的?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一一做出解答,首先,本文以调查问卷的真实数据作分析,对大陆与台湾地区小学道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指出其在教学过程中教科书与道德内容相关的差异,填补了该领域方面的研究空白。其次,本文通过分析大陆与台湾地区小学语文教科书内容设置上的异同,互相汲取对方的优点,以达到利用教科书提高道德教育的目的,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步,教科书德育要素比较的实践框架。在分析道德内容体系的组成上,通过对国内外德育内容体系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出道德要素相关理论框架,再进一步构建出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内容体系的要素框架,加以分析。
第二步,主要写国内外关于道德内涵与外延的理论分析以及确认全文的理论框架。国内外、甚至不同的学者对道德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哪些主要的观点,查阅相关的专著,把它理清楚。再提出国内外常用的狭义的道德概念,根据大陆和台湾两者不同情况,将道德分为私德、公德(包括国民公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第三步,对大陆与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的表现形式比较,通过故事、插图、人物、课后思考与习题、教学任务与目标等多维度对德育体系进行对比两套教科书关于德育内容的编排方式。
第三步,对大陆与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的内容比较,通过比较私德教育要素比较、公德教育要素比较、职业道德教育要素比较和综合分析,深入课本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本例子加以比较两套教科书中所蕴含的德育内涵。
第四步,结论与建议。在比较基础上得出结论,梳理里出两套教科书渗透道德要教育素的共性与差异性,并扬长避短,探索出改善大陆与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及其呈现方式的相关建议。
本文拟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理论资料,了解大陆与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的进展情况,通过系统分类、总结、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找出其问题研究的关键点、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见解。
(2)案例分析法
结合大陆与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的一些成功案例,对此进行研究分析,理论结合实际,并能从实践中反馈理论的不足,使理论更具有指导价值、实践应用价值。
(3)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分别接受大陆和台湾小学语文的道德教育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小学生对小学语文道德教育的反馈及建议,总结其道德教育的效果、影响程度等。
(4) 访谈法:
通过访谈法分析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师及其学生是如何看待小学语文道德教育的。
(5)定性定量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人们认识事物时用到的两种分析方式。定量分析作为一种古已有之但是没有被准确定位的思维方式,其优势相对于定性分析的是很明显,它把事物定义在了人类能理解的范围,由量而定性,将定量分析法作为一种分析问题的基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应该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之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定性分析则是主要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


1.4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1.4.1 概念界定
(1)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更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古代学校除了通过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外,还有专门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本,如《童蒙训》、《童蒙须知》、《弟子规》等。广义的道德教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道德教育、社区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等方面。狭义的道德教育专指学校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教科书
教科书是狭义的教材,教材是成套化的系列,绝不仅仅限于教科书。教科书是学校指定的最官方的读本书籍,它根据学校课程内容编写,通常在小学及中学低年级使用,学生只要熟读教科书的内容,完成教科书的习题,便可以应付测验以及考试。教科书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将知识系统化的进行连结和统整,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画加以呈现,对学生具有导向和教育意义(王晗,2012)。在世界各国的学校中,处处可见教科书的踪影,它是学校的一种表征,甚至可以说没有教科书就没有学校(何建明,2004)。英国学者杨(M. Yang)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知识不可能保持中立的,而必然是带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不仅教科书的内容选择体现着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其内容的编排方式同样体现着国家的意志,国家通过对教科书文本内容的“再脉落化”,把自己认可的价值观融入其中,是教科书承载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再经过教师之手传递给下一代。这样经过改造的知识文本,就不仅是知识与技术的载体,而且也是价值与观念的载体(汪波,2007)。塔巴提(1988)出对教材选择的标准是:(1)广度与深度的平衡;(2)适应学生经验和学习能力;(3)适应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中国台湾学者李祖寿(2004)认为,教科书选择有五大原则:(1)系统知识原则;(2)历久尚存原因;(3)生活效用原则;(4)兴趣需要原则;(5)社会发展原则。
(3)道德取向
在丰富多元的现代社会中,价值取向一词应用颇广,涉及到各色人群、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及各个层次,价值取向是价值问题的演化,而道德的理论基础又在于价值问题的探讨、传承、革旧立新。因此,德育教科书中的价值取向也秉承了一定的时代特色。价值取向蕴育于价值观的土壤之中,价值主体结合自身的追求与理想,对不同的价值予以区别、蹄选,也就是说,主体的价值取向总是体现在主体对在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关系的处理之中,表现为对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所呈现出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价值倾向(徐贵权,1998)。学者陈伯璋从社会分工!政治权利的运作和文化资本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证,最后得出学校知识的形成、传递、分配以及评价,都和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因素有关,包含着许多阶级利益、经济与文化分配等价值的冲突与对立问题,反应着社会阶层的权利结构和社会控制,因而它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或者说不可能保持独立自主的(陈伯璋,1988)。学者吴永军(1999)认为,价值取向是指影响个人或团体对事物所作判断及行为选择的组织化、内在化了的、稳定的理念。

1.4.2 文献综述

1.4.2.1国内研究概述
(1)学科教学道德教育的渗透研究
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学科教学道德教育的渗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道德教育渗透在教材内容中,道德教育渗透在教学方法中,道德教育渗透在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朱小蔓学者对学科教学道德教育的价值有如下的看法: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表达道德教育的方式,每个学科都有着深厚的道德教育资源可以挖掘,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传递道德价值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学习知识与培养情操的双重目的,加深对道德价值观的认可,最终将自己高尚的道德品格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完善个体的人格,增强个体的意志等。
王铁军学者在其著作《中小学教学中的德育》中全面阐述了德育的管理、功能、原则、内容、方法、管理及评价等,其认为语文道德要素包括优秀品德、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因素。云大堂学者对中学教育如何渗透道德教育进行了研究,其将语文学科的道德教育分为如下方面:科学世界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教育、学习方法及习惯教育等。饶杰腾学者认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与其长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应该从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出发,寻求以热爱祖国为主线的思想教育方式,建立起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三方的统一性,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健全个人的心理及人格。
一些硕士及博士论文也对此方面也有较多的研究。徐凤玲在其《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中,将语文教学的道德教育分为四部分:审美教育、理想情操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并重点介绍了语文教学应该贯穿什么德育内容。
(2)对教科书不同的解读方式
对语文教科书的解读的视角可以分为四种:社会学分析的观点、文本分析的观点、文化的观点、价值取向分析的观点。
第一,社会学分析的观点。教科书内容的社会学价值研究最早起始于六七十年代的英国,《知识与控制》一书系统阐述了教育知识的传递价值的重要性。伯恩斯坦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系统地对课程教育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关系。阿普尔学者对课程教育从意识形态进行了重新解读。国内学术界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颇多,他们大多数认为,教科书体现着国家统治阶段的意志,并通过文本的方式表达出其对社会价值的倾向性。教科书是传递主流价值观最好的媒介传播载体,通过从小占据小学生的心智,从而可以更好的控制整个社会系统。
第二,文本分析的观点。文本分析是指要善于从事物的表面现象更深入地认识支撑其运行的规律,放到语文教学中就是应该把握更深层次的作用、机制及意义等。《社会研究教科书中的道德要素分析》中划分了勤勉努力、关爱他人、尊敬长者、孝顺及诚实五个方面的道德要素。我国学者中,吴敏而学者剖析了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特点,指出教科书中存在的政治意识形态及性别意识形态。但总体而言,我国学术界对从文本角度对教科书进行道德观及价值观方面的研究还不全面,鲜有系统化的研究成果,但值得肯定的是,学术界的研究也更趋于实践应用层面,研究的层次、视角也越来越丰富。比如有的研究经过对语文课本出现人物频率高低的统计分析,研究教科书中隐藏的性别意识形态、官本位思想等。有的研究通过分析小学语文课本选用的文章特点、通过对比古今中外选用的文章的特点及频率来分析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诉求点和变革性。
第三,文化分析的观点。刘云彬学者认为教科书汇聚了适用于该年龄段的较为精华的知识内容,能够体现出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其客观评价了大陆与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关于社会场域与自然场域的区别,但也并未对任何一方做出肯定或批评,从中表现了其对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的追求。王有升学者认为语文教科书应该从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来进行解读和深入剖析,从空间角度划分有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国家文化、村落文化等,从时间角度划分有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等。其认为语文教科书是时代的产物,其在继承着历史,也在展现着现在,而传播文化价值观正是语文教育根本的目的。
第四,价值取向分析的观点。何文胜学者认为教书是传递知识技能与价值取向的主要载体,认为价值观有自然、社会、世界、国家、民族与个人的不同范畴。其通过对不同层面的价值范畴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认为不同年龄阶段教育的价值取向的范畴是不同的,小学阶段更应该强调社会、世界等大范畴的价值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接受能力的增强,应该逐渐提高个人层面价值观的在教科书内容中的占比。傅建明学者对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普遍采用的语文教科书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教科书应该怎么呈现出一定的道德价值取向;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应该怎么评价及做好宏观层面的价值取向的宣传工作;国家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会怎么对教科书进行道德价值取向方面的改革。其对以上研究方面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进行了量化的分析,最后得到如下结论:我国教科书在价值取向方面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和谐、诚实善良、勤劳刻苦、无私奉献及热爱祖国。张垚学者选用两套不同的初中语文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通过对跨越十年的教材内容的变化的观察,旨在分析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是如何保留传统与发展演变的。其总结了如下观点:两套语文教科书都将爱国主义作为培养小学生道德的主要内容。两套语文教科书都比较重视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科学真理,在人格塑造方面都比重注重对小学生的立志、进取、好学、坚持方面的培养,新版教科书与旧版教科书的区别最大的地方在于更加接近学生的视角,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感受。
(3)比较研究教科书的差异性
李威熊的研究对大陆与台湾地区语文教科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比较:白话文与文言文课文数量比较、文章作者来自不同国家的比较、相同课文的特点、不同体裁课文的比例、作业练习题的差别等。刘淑霞的研究对不同版本的小学思想品德教科书分别从共性、特性及历时性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诸如此类的研究成果还很多,有的研究通过对比两套教材练习题的差异,并将此上升到理论教学的目的来进行探讨。有的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历史阶段语文教科书的变迁来分析语文教科书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关系。有的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区域、不同国别、不同文化的语文教科书道德要素呈现方式的差异,来解读其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许红量化地分析了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各种道德教育要素,对比了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蕴含的道德要素的差异,其认为崇尚自然、热爱生活都是双方所共同推崇的道德要素,且双方的教科书都以单元主题的方式进行呈现。大陆与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道德要素方面的差异表现在:大陆更加强调科学和社会层面,香港更加强调自我和生活层面。香港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大陆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无私奉献教育。大陆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递,香港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大陆的选材比较单一,香港的选材比较多元化。大陆更加倾向塑造伟大人物作为学生效仿的榜样,香港更加倾向选择平民角色作为值得社会尊敬的人物。最后作者从加强人际关系和谐、道德教育呈现方式生活化和多元化、道德教育呈现方面适合现阶段学生向心的发展需要等方面对如何开展更好的道德教育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总而言之,通过对比语文教科书的差异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背景下的时代、文化等特点。
1.4.2.2国外研究概述
(1)教科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在西方教育的道德体系中,各国都非常注重在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和熏陶。其中,在美国历时30年(1890-1920)的德育改革运动就是围绕着校园德育教育的直接法与间接法之争,而这场运动的结果是间接法更胜一筹,间接法认为不应该将德育看作是一个课程来进行无休止的说教,而是让他和所有课程都结合起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这场改革运动奠定了美国校园德育的基础,即间接性、综合性和广义性,具体表述为间接性是指德育并非一门独立学科,更不是讲解几个概念的几分钟说教;综合性是指德育将渗透于一切课程、方法、课外活动以及学校规章制度当中;广义性是指德育也不是几个美德概念和伦理词汇,而是一种长期追求不懈的关于道德行为品质和人格行为的教育塑造过程。正如美国学者Nel Nodding(2003)提出的,教学是一种合理性的实践,而非简单的方法取向,让学生获得教学章程里所规定的知识并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Richard Pring(2001)认为教学是一种道德的实践,同时指出教学实践所带来的一些活动必然会使道德观得到提升。
其他的西欧国家如英国,深受美国教育的影响,当代英国尽管尚有学校德育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讲授具体专门的道德知识,但有相当多的人则主张把德育放到各科教学和学校整个生活中进行,认为德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专门讲授易留于宗教灌输或布道劝说。德国、法国和瑞士等国家也一样,一方面学校德育除开设有专门的品德教育、公民教育、社会教育、人格教育等课程宗教课外,特别注重通过各科教学和学校各种活动来实施德育(Darcia Narvaez,2001)。
近三十年来,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已经成了备受关注的话题,从Noddings(1984)、Tom(1984)以及其他一些理论研究者和经验主义研究者如Jackson(1993)、Noblit and Dempsey(1996)的研究,都趋向于一个结论: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实践。尽管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会被狭隘地认为是为了促进学习而所做的种种努力行为,这种学习一定是习得某种专项技能或掌握某种学识的,然而文学与科学的教学、戏剧与艺术的教学、历史与社会研究的教学等,都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能够提供学生的生活价值。Tim Brighouse and Bob Moon(1990)在"Managing the National Curriculum"一书中就明确指出课程的三大基本组成要素:第一,是发展知识和理解力;第二,是培养技巧和能力;第三,是建立良好品质和端正态度。这本书通过阐述三大基本要素与学生个体及其未来生活的关系,指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2)教科书内容道德观取向的文本分析
在国外针对教科书道德取向或道德信念的研究较为多见,其中代表学术成果有《社会研究教科书中的道德要素分析》(A content analysis of moral themes in selected first-grade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Nicolas & Araceli Miguel)选择了五个道德要素对社会教科书进行分析:孝顺、诚实、尊敬长者、关心他人、勤奋刻苦,得到如下分析结论:①每一个学科的教科书上或多或少都存在道德要素;②各个学科教科书中五种道德要素出现频率不一;③道德要素往往只被粗略地提及,深度不够;④具有当地文化体现的道德价值观在教科书中并没有被很好地安排。此外,还有《台湾与德克萨斯州的学校阅读教材分析》(A content analysis of school reading textbooks in Taiwan and in Texas,Wang Sheue-shya)就针对台湾和德克萨斯州的学校阅读教材进行分析来系统比较两者之间的道德价值观。

第二章 一定要按照下面写,不要你自编的框架。

第二章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相关理论概述

2.1 国内外关于道德教育要素的理论分析

当代中国的道德体系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不同的方法:发展中国传统道德的方面;从伦理理论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的社会和经济重建;把道德在当今社会中,以活动为基础的道德观的主要领域。基于对三化的方式重建道德体系,我们应该努力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精神和物质,高贵和适度的,道德和伦理的主要目的是在继承和创新护理之中差异有关构建道德体系。因此,当比较的道德教育实践框架要素的建设,我们需要专注于国内和国外构成德育内容分析系统的基础上,我们的道德体系的方向,构建适应当代中国道德体系的现实。
2.2.1 国内道德教育要素的理论分析
关于体系结构的道德内容,中国学者在这方面做研究,早在清末民初,中国的修身科将在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郑恩有几个关于小学课本道德教育的研究比较可以分为以下要素:个人,诚实,守信,强毅,勇敢,尚志,谦卑,知足,节俭,诚实,道德,卫生,不要迷信;孝梯,敬祖;为他人,社会的信义,忠恕,报德,爱别人,强调道德;英勇爱国,履行自己的义务。目前,叶澜认为,当代道德教育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诚信为心目中核心;与作为问题的核心是道德教育的责任;爱国主义为道德教育的核心;热爱生活,追求自我完善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基础。左锋认为,教育应该立足于环境伦理,科学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传统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已结合了国家和民族特色,重建教育系统中的道德内容知识经济。章峰认为,道德的内容是围绕理想,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扩大,根据生活中的道德目标的研究所,主要有三个现代道德的内容分析方面:社会交往层面;人格发展方面;修炼场尺寸的同时,中国在2001年颁布了“公民道德”提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从我们的历史和情节的现实出发,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核心,集体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道德是行为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所有公民守则应遵循,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在职业活动的所有员工应遵循涵盖员工和客户,与员工职业关系,职业和专业之间的行为准则;家庭美德进行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循在家庭生活中,涵盖了夫妻关系,长幼,邻里之间。

2.2.2 国外道德教育要素的理论分析
(1)美国
美国“关注质量联盟”提出,道德是建立在六大支柱,分别是:信任,尊重,责任,公正,关怀和道德,这种说法一直是美国国会和几十个国家的广泛认可之后。许多大学和道德品质的内容私立教育和研究机构给予了更详细的分类,例如,“美国价值公司”由以下13方面的内容:诚实,勤奋,毅力,纪律,责任,忠诚度,友谊,尊重,爱,激情,诚信,宽容和诚意。尽管多种分类方法,但基本内容是一样的。
(2)日本
占烟先生按照日本目前的学习指导要领的道德指引的内容(美德)的学生进行因子分析,自评和教师评价,以道德因素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评估的三个道德因素:第一,清洁,礼仪,尊重规则,权利和义务等基本的生活习惯,因为亲情等内的基本关系和责任,有关系信托相关的项目;第二,尊重个性,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精神息息相关建立项目;第三,爱学校的项目,从教师的道德因素评估得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四个:(一)亲切慰问,信任,友谊,公平,公正,包容和关怀。环境的动物,尊重和感激之情,虔诚,诚实等项目明确表示,有关的关系“理解”的因素;(二)好奇心,创造力,野心,个性发展,自律,毅力,正义和勇气,等项目的自由和责任,即“自我建立”的因素;(三)清洁,礼仪,生活的规则,尊重规则,权利和义务,节制,热心公益的项目,即“生活水准”的因素;(四)。爱国主义,国际理解和人类的爱,精神恋爱学校等项目,即“社会”因素。
(3)英国
英国学者伯特莱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个更全面的伦理问题,因为是五个道德教育应该关注,他认为道德是关于个人的人和团体概念化并影响他们的方式到其他生物体的方式领域,其中包含以下五个方面:个人领域(personalarea):过程的有限的生命的意义,尊重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个人发展,情绪和自我控制的问题,在面对和处理问题,孤独感和羞怯,工作和休闲问题,权衡价值和价值冲突,道德的理由性能;之间的人际交往领域(interpersonalarea)的友情,亲情和安全性的需求,公平和信任的性质,以及人际和谐与人的性格冲突,嫉妒,欺凌,仇恨,骄傲,偏见,缺乏个人及他人发生性关系和婚姻,依赖,相互依存和独立性,权力和儿童的需求和老人,腹中的权力,角色和态度;社会领域(socialarea):个人和社会的需求,忠诚度,权威性和影响力自由的问题,需求的作用,个人的社会责任,个人的社会责任,对人们的社会团体,潜在的冲突的角色和态度课程的学校和社区,团体和个人的要求(如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组织,国家),少数人的问题,贫富等社会问题之间的城乡差距之间的关系的形式我们社会和其他社会、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区域(这自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污染,人口过多的问题,生态和洞察力的动物行为学的关系,在其他生物体,如行星的力量;神秘或宗教领域(themestical/ religiousarea):表现美德的原因,限制了人类的理解,很多爱的意义,恶的问题,死亡不可避免的性质,处理个人的悲剧,人们搜索的友谊超越的意思。波特莱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对相关的因素进行权重的取舍。

2.2 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的分析框架

根据上文国内外关于道德教育要素的分析,道德教育可以总结分为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其中私德是指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学校中的私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其中包括专注认真、诚实善良、自立自强、勤奋刻苦、聪明智慧、坚毅勇敢、尊老爱幼和简朴节约等8个要素内容。公德是指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保护环境、珍爱生命、客观辩证、热爱科学、人际和谐和热爱生活等8个要素内容。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团结互助、合作分享、亲孝友爱、谦虚宽容、立志敬业、遵纪守法和无私奉献等7个要素内容。中国教育部在2004年9月1日颁布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面对学校道德教育内容进行了整理,从私德、公德、职业道德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归纳为私德方面,勤奋认真、诚实善良、自强自立、艰苦创业、智慧勇敢、坚毅节约等内容;公德方面,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珍惜生命、客观辩证、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等内容;职业道德方面,立志奉献、团结合作、互惠共享、亲孝友爱、宽容谦逊、无私奉献等内容。
第三章大陆与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的内容比较
3.1私德教育要素比较
传统美德是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道德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文明史上的结晶,反映了华夏民族生活的心理和生活实际问题。继承私德是一种延续,也是各级学校教育在中国应该承担的责任。 1993年大陆自主研发的小学《思想道德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国家必须发扬道德的优良传统,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年的规定:让学生了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知道礼貌是我们的私人道德,懂得尊重和爱永远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台湾小学语文翰林版课程目标课程要求:长期培养孩子孝敬,只是好朋友合群的态度和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以促进内在美德的民族。从两篇文章使用传统的教科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以上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大陆的教科书,私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爱国主义,尊重,勤奋,勇气,勤奋等占总篇目的21.9%。在台湾教科书,私德教育内容是涉及爱国主义,耻辱,执着,宽容,诚信意识等,占总篇目的的33.3%。
表1  私德教育要素比较

(以课文总篇数为计算基数)
序号 项目 上海 台湾
频次 百分比 频次 百分比
1 专注认真 23 3.74% 9 5.63%
2 诚实善良 28 4.55% 9 5.63%
3 自立自强 20 3.25% 9 5.63%
4 勤奋刻苦 23 3.74% 8 5.00%
5 聪明智慧 20 3.25% 8 5.00%
6 坚毅勇敢 35 5.69% 8 5.00%
7 尊老爱幼 30 4.88% 8 5.00%
8 简朴节约 30 4.88% 6 3.75%

统计数据显示,在两岸的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已经占到在两本教材所占比重都较高,说明在当地也是收到相当重视。但细化的分析,两本教材也有私人道德教育之间有两个很大的差异。传统与现代的文章往往出现大陆的同一课本上,传统美德,并融入现代结构的内容,传统文化的痕迹少的故事;和台湾的教科书续集独立的论文构成了文本,传统与非传统的文章一起编排,形成非常具有特色的德目内容,传统文化的迹象较为明显。大陆和台湾在这样的差异,通过两种不同的文化渊源和现代历史进程的原因共享之间存在德育教学基础教育的私德。使得从两个教科书的共同的文化渊源都渗透着私德的外形的精髓:而不同的现代历史(尤其是1949年以后)将导致两种材料之间的较大差异。我们的近代史(指大陆),从“五四”运动开始后,在一段时间内喊打倒孔家店,矫枉过正,草率拒绝传统文化的态度:解放后,道德领域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共产主义品质,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的道德和普通劳动人民教育人民。大陆解放后,虽然没有完全否定道德教育私德的价值,但在相当长的时间,私德受到忽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感受到私德的强大生命力,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个人道德实践和紧迫性。特别是自80年代中期,国家推出了一些当地的私德教育研究与实验,新的课本材料也增加了私德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在台湾,国民党为了稳定人心,促进正统,始终重视通信的传统文化。强调传统的学校道德伦理教育,其核心是“四维八德”。台湾小学语文翰林版设置孝顺,友爱,礼貌,节俭,睦邻友好等优点,是“四维八德”的解释来解决这些美德教的内容,大多是取自传统的儒家标榜人物和事迹。由于大陆和不同的实施台湾,文化和教育政策的政权性质的不同,也有小学德育教材大陆和台湾方面更多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3.2公德教育要素比较
社会公德准则是遵守人类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的客观标志。无论是古老还是现代,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卫生,良好的家庭,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等的共识是顺应世界。小学课本,浙江和台湾有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具体的美德相似或共享相似之处。在大陆教科书,涉及公德教育的共有208篇的内容,具体的美德有文明,礼貌,尊重残疾人,守法,睦邻友好,尊重人等。台湾教科书,道德教育的占46篇的内容,具体的美德是:礼貌,道德,合作和友谊,孝顺,睦邻友好,宽容等等。

表2公德教育要素比较

(以课文总篇数为计算基数)
序号 项目 上海 台湾
频次 百分比 频次 百分比
9 热爱祖国 50 8.13% 8 5.00%
10 热爱共产党 18 2.93% 0 0.00%
11 爱护环境 25 4.07% 6 3.75%
12 珍爱生命 27 4.39% 8 5.00%
13 客观辩证 15 2.44% 3 1.88%
14 热爱科学 29 4.72% 5 3.13%
15 人际和谐 22 3.58% 6 3.75%
16 热爱生活 22 3.58% 10 6.25%

公德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至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促进人类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两岸对于公德教育教材的编排上也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大陆小学语文沪教版将公德教育重点放在“热爱祖国”这一要素上,占全部篇目的8.13%,例如经典篇目《别了,我爱的中国》、《开国大典》、《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等,都是充满浓浓的爱国情怀。大陆小学语文沪教版的教材偏向于通过主题鲜明、感情强烈、掷地有声的语文来给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相比较之下,其他的公德教育要素如“热爱科学”(占比4.72%,位列第2)、“爱护环境”(占比4.07%,位列第3)则安排的篇目少些。而台湾小学语文翰林版则将公德教育的重点放在“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和“珍爱生命”并列次之,这套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活艺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点滴”等共8篇文章,都是围绕学生日常所见或当地的风土人情来启迪学生思维。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台湾地区小学阶段(第一第二学段)确立生活语文教学,台湾九年一贯制课程理念强调“应以生活为中心,配合学生身心能力发展历程”。“生活”这一课程内容符合儿童的兴趣与需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例如《喝下午茶》就是以全家人在假日的午后,一起喝下午茶的生活趣事,《阿公的八角风筝》就是回忆起小时候和爷爷一起做风筝、放风筝的乐事等。

3.3职业道德教育要素比较

职业道德教育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陆教材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道德要素编排主要是集中在“合作共享”、“亲孝友爱”、“谦逊宽容”。例如《伟大的友谊》,讲述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不分你我,互相帮助,互相关怀,亲密合作的故事,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们共同起草的,这就是“合作共享”;《最珍贵的礼物》通过文章的中心思想“能给你所爱的人带来快乐的礼物,是最珍贵的”,让学生体会“礼物”丰富的含意,懂得来自别人的关怀不仅仅可以来自物质,更多的是精神和技能上的,这就是“亲孝友爱”。《哦,让我永远忏悔的狗》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复述课文”的最末一课,以捡狗、藏狗、找狗、送狗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宽容的故事,让学生从中体会“小豆子”的爱心与宽容之心,珍惜朋友间的友情,这就是“谦逊宽容”。相比之下,台湾小学语文翰林版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道德要素编排则是更多体现在“团结互助”、“合作分享”这两个方面,例如《守望相助》这篇文章描述邻里之间相互照顾、相互帮忙,营造出一个和谐温馨的社区,从而引导学生往“团结互助”这方面去思考;《旧爱变新欢》讲的就是义卖活动中同学们合力办理班级义卖活动的进过,体现出“合作分享”的精神传播主题。紧接着“团结互助”、“合作分享”这两大职业道德要素外,“亲孝友爱”、“立志敬业”、“遵纪守法”共占总篇目的13.14%。

表3 职业道德教育要素比较

(以课文总篇数为计算基数)
序号 项目 上海 台湾
频次 百分比 频次 百分比
17 团结互助 30 4.88% 9 5.63%
18 合作分享 32 5.20% 8 5.00%
19 亲孝友爱 32 5.20% 7 4.38%
20 谦逊宽容 32 5.20% 6 3.75%
21 立志敬业 24 3.90% 7 4.38%
22 遵纪守法 24 3.90% 7 4.38%
23 无私奉献 24 3.90% 6 3.75%

3.4综合分析
所谓的道德意识,这是明智的,“知道什么是美德,什么是非美德,其真假,善恶,美丑明确区分。明智的做法对教育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教学道德知识,让学生掌握各种道德观念,如仁和无情,孝顺,孝顺中,忠诚和不忠等道德价值;二是通过评价他人和自己的道德观念,行为,帮助学生了解和可视化的各种道德观念的形成。所谓的道德情感,对好恶之外周围的人与事的学生,好恶,态度,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和责任意识,职业意识,荣誉感等等。对于学生有一定的品德,以启发他们的原因的基础上,又动之以情,两者缺一不可。从道德教育的教科书,这是很难的认知和情感教育分明的道德教育,在正常情况下,认知和情感教育相互交织 - 认知教育帅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激发的情感;情感教育认知教育往往是这样。认知教育,中国大陆,台湾地区,这两种材料是比较一致的,什么样的行为主要是通过讨论或学生明确言行爱国人物的故事,守法的行为是什么,什么样的行为是很难的。值得注意的是,有上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的手段两种教学方法存在一些差异。大陆的材料主要是通过人的趣闻,感人的英雄和普通人的事迹故事,做出了积极的情感教育手段较为单一,多为基础的权威人物出现了,有来自学生,学生的真正容易引起情绪有一定的距离。台湾道德教育是指教材相结合很好地融入每节课。台湾的教科书课往往是通过与同年龄的学习对象相关联的作用,帮助学习者互换角色与文本,该文本将帮助学生做图显示,文字容易引起学习者和相同或类似的作用情感体验。此外,台湾的教科书在“思考”,“讨论”,“经验分享”等大量使用“您怎么看?”的其他部分的文字,“你有什么感觉?”和其他语种导说,高度重视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台湾学生的情感教育更符合心理学原则课本,意味着更加多元化,这是未来大陆的道德价值的学习部分教学的准备。
第四章大陆与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的表现形式比较
4.1 故事、人物和插图比较
4.2 课后思考与练习题比较
4.3教学任务及目标的比较
4.4 综合分析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建议




本文编号:98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98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3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