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高气压暴露引起动物减压性骨坏死的实验模型的建立
本文关键词: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科研基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反复高气压暴露引起动物减压性骨坏死的实验模型的建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0年第6期第16卷 实验技术
作者:朱祥祺 田伍训 姜德玺 乐秀鸿
单位:(海军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433)
关键词:压力;骨坏死
[中图分类号] R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4718(2000)06-0574-03
[MeSH] Pressure; Osteonecrosis
减压性骨坏死是一种与压力障碍有关的疾病,对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性。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潜水员和高气压作业的人群中。据1985年的调查,我国海军潜水员中,减压性骨坏死的发病率为2.15%,民用潜水员中为20%左右。减压性骨坏死的治疗目前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因此,动物模型显得非常重要。本试验尝试用小型猪制造减压性骨坏死模型,以便今后开展对此病的病理生理和防治的研究。
材 料 和 方 法
一、14头6月龄至3岁的小型香猪(SUS SCROFA DOMESTICA Var MINO GUIZHOU MENSIS Yu,贵州中医学院提供),体重7~24 kg,平均15 kg。
二、所有动物在正式试验前,先作1~2次加压锻炼。用压缩空气加压至0.5 mPa,停留10 min后按标准减压表减压(总减压时间为30 min)。然后采用4组不同的加减压方案:第1组(模拟深潜水,4头):0.7 mPa压力下停留1.5 h,然后用12 min匀速减至常压。发生严重减压病(decompression illness, DCI)时,进行加压治疗并休息1周,,重新实验的第1次暴露压力降至0.5 mPa;第2组(模拟浅潜水,2头):0.3 mPa停留1.5 h,减压5 min;第3组(模拟常规高气压作业,4头):0.2 mPa停留5~6 h,减压2 min;第4组(模拟极端高气压作业,4头):0.35 mPa停留5~6 h,减压1 min。发生严重DCI时给以加压治疗并休息1周,重新实验的第1次暴露压力降至0.3mPa。
三、指标测定
观察并记录动物减压后发生的症状。并测定下列指标:(1)血管内流动气泡:在加压前和减至常压后15 min,用超声Doppler气泡探测仪,探测肺动脉中的气泡音。(2)发射同位素计算机断层(emit computed tomography, ECT)检查:从动物的耳缘静脉注入99Tc 2 mL(含同位素7.4×109Bq),4 h后用戊巴比妥钠麻醉,40 mg/kg ip。首次加压后3个月送上海长海医院同位素室,对动物全身骨骼作ECT检验。(3)骨血流量测定:用同位素(133Xe)清除法[1]测定“股骨”中段的骨血流量。加压前和减压后各1次。(4)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测定:加压前和减压后15 min各采集动物血2 mL左右,EDTA抗凝,用双缩脲法测定FG含量。(5)血细胞计数:加压前和减压后15 min用光镜进行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atelet, PLT)计数。(6)取ECT检查阳性的动物长骨作光镜检查。
结 果
一、动物减压后的症状分为3型
无症状、轻型DCS(抬腿、转换重心等)和重型DCS(瘫痪、气喘气急、呕吐等)。第1组的发病率为100%,其中轻型60%,重型40%,有2头动物因发病太重而死亡;第2,3组的发病率各为1.5%和3%,且都属轻型;第4组发病率为50%,其中40%轻型,10%重型。
二、气泡探测
共对27头次动物作了血流气泡音探测。除第2组的动物外,都测到3级以上的气泡音(见表1)。
表1 气泡音分级
Tab 1 Degree of bubbles in various schedules
Group Cases Doppler(+) Doppler degree Incidence(%)
1 10 10 ≥3 100
2 2 1 1 50
3 11 2 1 18
9 ≥3 82
4 4 4 ≥3 100
三、血细胞计数的样本取自第3、4组,加压前和减压后相比,两组的RBC、WBC和PLT计数无显著差别(表2、表3)。
表2 0.2 mPa暴露后血细胞计数
Tab 2 Change of blood cell count after 0.2mPa exposure(±s)
RBC WBC PLT
Pre-compression 817.9±165.2 18.5±6.4 38.5±11.5
Post-decompession 912.3±198.3 22.2±4.6 37.2±8.7
表3 0.35 mPa暴露后血细胞计数
Tab 3 Change of blood cell count after 0.35mPa exposure(±s)
RBC WBC PLT
Pre-compression 951.9±97.2 18.5±6.5 31.1±4.9
Post-decompession 983.1±105.7 18.2±4.9 37.2±8.1
四、FG含量
测定12个正常动物样本的FG含量为2.22±0.62 μg/mL。试验组动物选择第1组(DCI的发病率是100%),2头发生了重型减压病的动物,减压后的FG含量有所减少(分别从加压前的3.03和2.71 μg/mL降低到减压后的1.3和2.16 μg/mL)。另6头轻型减压病的动物,减压后FG含量为3.12±0.70 μg/mL,明显高于对照值(P<0.05)。
五、ECT检查
共作了11只动物的ECT检查(对照:2头;第1~3组:各2头;第4组:3头)。第1~3组中未发现热岛。第4组中,3头动物的股骨中段都有热岛。
六、骨血流量改变
在第4组动物中测定5次,其中有2次发生轻型DCI,3次发生重型DCI。结果发现,减压后两侧肢体的骨血流量均减少,其中骨髓血流量减少明显,而骨皮质骨血流量无明显变化(见表4)。同时,这些改变与DCI发病轻重无关。
表4 0.35 mPa暴露后的骨血流量
Tab 4 Blood flow of bone after 0.35 mPa exposure (mL·100 g-1.min-1,±s)
Left Right
F F1 F2 F F1 F2
Control(n=13) 15.0±1.3 11.5±1.0 3.4±0.6 15.9±1.3 11.9±1.4 4.1±0.7
Decompression(n=5) 9.2±2.3* 3.2±0.9* 5.7±2.5 9.7±1.9* 4.9±0.6* 4.8±1.9
F: general blood flow; F1:marrow blood flow; F2:cortex blood flow; *P<0.05,vs control 七、病理检查
在ECT检查为阳性的股骨中段,骨髓内有散在的点状和小片状钙质沉着,周围有胶原纤维生成,并可见新生的小血管。
讨 论
Kahlstron等在1939年就已证实[2],减压性骨坏死的主要病理改变有:坏死区的骨组织有时形成囊状,其中含有坏死的凝胶状物质;坏死区周围为致密的钙化纤维组织所包围,并有结缔组织和新生和小血管侵入,这是一种典型的无菌性骨坏死,是骨组织缺血的结果。用贵州小型香猪进行反复加一减压试验表明,减压可引起骨血流量的减少,这和Pooley等[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大量文献对这种血流量减少的原因作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有血管内气栓、血管外气泡压迫、脂肪栓塞、气体引起的渗透压改变和骨髓内压力升高等。虽然这些都不能单独说明减压性骨坏死的确切机制,但其中每一种改变都与减压后形成的气泡有关。气泡是减压性骨坏死的初始原因。气泡形成的初始部位主要是在静脉和毛细血管内[4],在骨循环中,则首先发生在骨后静脉和骨静脉窦中。气泡通过机械作用和表面活性作用对血流进行干扰:气泡直径超过2倍血管直径时,直接引起血管栓塞(气栓),或使黄骨髓的脂肪细胞破裂,脂滴进入血管引起栓塞(脂肪栓);同时,按波义尔定律,气泡体积随外界压力下降而增大,在骨硬壳组成的不能伸缩的空间内,这会使骨内压升高。此外,气泡的气-血界面有很强的表面活性作用:①使球形结构分子(如球蛋白)的亲水基团重新定向而变成链状分子[5];②吸附PLT并使释放血小板内容物,启动凝血机制[6];③激活Ⅷ因子,并进一步激活纤维蛋白溶酶[5]。这些血液变化引起的血液流动性改变(粘度升高、血流变慢),和骨髓压力升高一同起作用,结果是骨血流量减少。但是,减压性骨坏死的机制可能要复杂得多,在本试验中,第3和第4组中,都测到大量气泡音,结果却有很大差异。前者减压病发病率非常低,而且ECT检查未发现骨坏死。因此,可以推测,可能还有其他机制在起作用,对此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基金项目] 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科研基金资助
[参 考 文 献]
[1] 田伍训,余绍宁,云昌全,等.同位素清除法研究不充分减压时小型猪股骨血流量的变化[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7,4(1):26~29 .
[2] Kahlstrom SC, Burton CC, Phemister DB. Aseptic necrosis of bone. I.Infarction of bone in caisson disease resulting in encapsulated and calcified areas in diaphysis and in arthritis deformations[J]. Surg Gynecol Obster, 1939, 68:129~146.
[3] Pooley J, Walder DN. Changes in bone marrow circulation following simulated dive[J]. UBR (supple), 1981,8(1):25~29.
[4] 龚锦涵. 减压病[M]. 见:龚锦涵, 王恒星, 叶甲壬, 等. 主编.潜水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5. 186~258.
[5] Philp RB, Inwood MJ, Warren BA. Interactions between gas bubbles and components of the blood:Implications in decompression sickness[J]. Aerospace Med, 1972,43:946~956.
[6] Philp RB, Bennett PB, Anderson JC, et al. Effect of aspirin and dipyridamole on platelet function, hematology and blood chemistry of saturation divers[J]. Undersea Biomed Res, 1979, 6:127~143.
[收稿日期]1999-03-18 [修回日期]1999-09-03
本文关键词: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科研基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2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jj/212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