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星火计划_06星火计划_星火计划促进贵州地方经济发展(贵州省)
本文关键词:贵州省星火计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贵州省星火计划办公室
我省星火计划实施得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广大科技人员和战斗在星火战线上的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星火计划从单个项目的试点示范起步,到建立支柱产业和星火技术密集区中发展和壮大,区域经济综合开发中深化和完善,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在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威力。十多年来,星火计划的实施基本覆盖了全省各地、州、市,涉及农业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电子、化工、轻工、冶金、建材、医药、食品等行业。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64812万元,实施了各级星火计划项目1312项,共实现产值124.25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7.72亿元,创利润24.21亿元;建成了5个星火技术密集区、5个山区综合开发县、1个"星火计划"和"科技扶贫"试验区。在全省广泛开展各种星火适用技术培训。各级各类星火的适用技术培训315万人次。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3.5万名,建立省级星火带头人培训基地10个、地县级培训基地160个。实践证明,星火计划的实施是成功的,成绩是巨大的,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影响深远,前景广阔,作为振兴我省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实施科教兴黔战略,促进科技工作面向农村,推动我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山区综合技术开发结硕果
为了在贵州山区农村推广太行山实用技术开发的经验,我省从1985年开始筹备,1986年报省政府批准正式在玉屏、普定、罗甸、晴隆五个县实施省级县域山区综合技术开发试点;1987年报国家科技部批准在松桃县实施国家级县域山区综合技术开发试点。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予以倾斜,组织专家对各县进行实地考察,从综合开发的规划方案论证到启动项目的选择为各县提供了系列技术服务。在星火计划项目的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累计安排项目19大项(产业),投入星火基金287.6万元,经过"七五"的艰苦实施和"八五"的不断深化,各山区综合开发试点县均取得显著成效,工农业总产值均以10%的速度递增。
松桃县从199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7905万增加到2000年的111137万元,比1990年增长51.5%;县财政收入完成3100万元,比1990年增长54.9%;粮食生产连续几年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总产20.19万吨,比1990年增长40%。
玉屏县200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实现33290万元,财政收入3599万元,比1990年增长18.2%,均比实施山区综合开发前的1984年翻3番。全县崛起了畜牧水产业、林果业、经济作物及农副产品加工业4个年产值超千万元的支柱产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县从"七五"开始实施的启动项目大板栗开发项目,从良种选育、嫁接育苗、建立示范园、丰产栽培、产品贮藏保鲜、深加工以及野生板栗嫁接改造等工作,使大板栗生产一跃成为全县非耕地资源开发的主导产业,栽培面积从1984年的550亩发展到3万亩,育苗基地已成为全省的苗圃基地,为我省各地大力发展大板栗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种苗。普定县经过综合开发治理,调整了产业结构,使"人增-耕进-土地石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全县经济发展开始进入良性循环,乡镇企业步入"快车道",实现了经济1年翻1番。
罗甸县通过实施山区综合开发,工农业总产值从1990年的20604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116555万元,财政收入从1990年的616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5188万元。罗甸县原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原无种蔬菜习惯,实施山区综合开发后,为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气候资源,确定将早熟蔬菜种植作为启动项目加以开发,并以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通过试验示范的成功,激发了当地农民依靠科技发展蔬菜种植生产的积极性。农民商品经济意识、科技意识不断增强,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逐步摆脱了贫困。同时也使罗甸县成为我省重要的蔬菜商品基地。
山区综合开发的成功实施,其意义不仅在于星火计划项目安排多少,取得多大产值,获得多少利润,而在于通过山区综合开发的有效机制引导农村走上立足资源,依靠科技,积极应用科学技术,走综合开发之路。为我省山区开发探索了一条路子,增强了农民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
二、星火技术密集试验区建设迈新步
星火密集试验区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主要动力,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要素组合、优化配置,形成产业结构与布局合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科技、社会全面进步的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示范区。我省先后建立了4个国家级、1个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
1、"黔南州"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
以都匀市为主体,龙里和独山县为两翼,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密集区的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丰收计划、菜篮子工程、扶贫工作等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经历了产业开发、集团开发、区域开发,建立了一批技术含量高的支柱产业,促进了黔南州经济的发展。经过1986-1995年第一阶段的实施,在都匀市先后组建了"黔南剑江家禽集团"、"黔南水产养殖集团"和"黔南农用运输车集团",在独山、龙里初步建立了锑、化工、制药等基础产业。依托原083基地军工技术力量为后盾,先后开发了花岗石、空心砖成套技术装备,以及核磁共振含油量测试仪、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既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又加快了军转民的步伐。据1995年统计,黔南"一体两翼"星火技术密集区1988年社会总产值仅为6.7亿元,而1995年达18.6亿元,年均增长22%。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1995年达到10.8亿元,年均增长22%,粮食总产由1988年的200843吨提高到95年的252467吨,年均增长3.67%。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88年的334元增长到2000年的1200元,实现年均增长17.8%;工农业生产得到稳步增长,全州工农业总产值由1990年的33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39.95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也由"七五"末的47:28:25调整为"八五"期末的45:32:23,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2、金沙县安底区国家级星火密集区
1989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在金沙建立了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的安底星火技术密集区。密集区以发展粮油、烟、猪、渔为基础,结合毕节地区生态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林、果、茶经济作物,经过几年建设,密集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效益有所提高。同时乡镇企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安底星火技术密集区工农业总产值为13427万元,比1988增加了2.3倍,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0259万元,实现利润766万元,上交税金163万元,全区财政收入533.53万元,较1988年增长5.18倍,农村人均收入已超过1600元,人均粮食达到500公斤以上,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密集区的建设对全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3、"九五"期间建立了安顺市、遵义县南白-龙坑镇两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
1994年12月,贵州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申报建立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的安顺市、遵义县南白-龙坑镇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实施方案进行了评审论证,并由省人民政府上报原国家科委审批。1995年,我厅经报省人民政府同意将上述2个试验区列为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之后经原国家科委批复同意将安顺市、遵义县南白-龙坑密集区列为国家级星火密集区组织实施。纳入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后,当地政府非常重视。两地政府均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密集区工作委员会,制定并经当地人大批准了密集区"九五"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了各级组织管理机构,加大了地方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制定了相应的配套优惠政策。
安顺市星火密集区依托区位优势和贵航集团大型骨干企业,实施"星火燎原"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扩大对外招商和技术经济协作与交流, 加快了密集区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了以汽车零部件为龙头的机械工业、以民族民间传统产品开发为主的轻化工产业、以食品开发为龙头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业等三个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发展。至2000年止,审批立项400多项,密集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0多亿元,其中投入科技资金2120万元,开发了710多种产品,其中高新技术产品16个,转化应用科研成果100多项。据2000年度统计,密集区总产值达12.4亿元,年均增长43.6%,实现利税1亿多元,年均增长36.4%,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镇生活环境及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遵义县南白-龙坑密集区通过星火密集区建设,增强了全民科技意识,提高了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建成了冶炼业和养殖业两大支柱产业,至2000年止,密集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8.13亿元,其中引进外资4亿多元、投入科技资金2475.3万元,转化应用科研成果357项,实现总产值16.16亿元,对社会贡献3.5亿元,完成社会积累4362万元,农村人均收入达2428元。
1998年受国家科技部的委托,我厅对两个国家级星火密集区建设和发展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评审验收。并对两个密集区授予《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单位》铜牌。
三、黔西南州"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效果显著
黔西南州自1986年开始实施星火计划至今已17年,特别是1990年5月,国家科技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和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致公党、台盟、全国工商联等有关民主党派中央和中央国家机关,会同贵州省委、省政府、省科技厅、民主党派省委等,共23个单位组成考察团到黔西南州进行了考察,听取了州、市、县领导对经济发展现状、资源状况和开发前景的汇报,并对55个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确定了在黔西南州建立"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经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12个起步项目实施顺利,试验区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经过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为黔西南州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
1、星火计划对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黔西南州"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按照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地方资源,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的路子,确立了一批以粮食、烤烟、油菜、蔗糖、茶叶、林业、商品肉羊、商品肉牛、亚热带水果、早熟蔬菜、名优酒、中药材等为主的支柱产业项目。据统计,十多年来,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星火项目95项,投入开发资金2.5亿,累计新增产值12亿,地方财政增收2.2亿,项目覆盖区农户增收8亿。星火计划的实施,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000年农业总产值37.1亿元,年均增长9.15%;粮食总产量 99.71万吨,年均增长 6.4 5%;肉类总产量 13.65万吨,年均增长13.1%;森林覆盖率由"八五"期末的 26.44%上升到 35.22%。"九五"末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364元,全州农村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158万人,减少到 2000年底的 16.4万人,减少了141.6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比例由1993年底的55%下降到2000年底的6.2%,全州80%的贫困人解决了温饱。"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工作,以它突出的成效,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威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州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促进了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试验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以粮食、烤烟等近20个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优质烟基地建设项目,累计建立基地30万亩,总产值2.7亿元,其中财政收入63.00 万元, 农民新增收入 9000 万元。同时以基地烟为原料的龙头企业兴义卷烟厂甲级烟产量达到1万箱,总产8万箱,实现产值 l.47亿元,销售总额 l.64亿元,利润350 万元,税收 8300万元,仅烟厂税收就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9.9%,奠定了坚实的财政支柱地位。在"星火计划、科技扶贫"工作的推动下,试验区的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八五"末的41.5:33.9:24.6变化为"九五"末的36.0: 32.3:31.7。能源、轻工、冶金、建材、化工、医药等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州经济的稳定增长。
3、促进了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
试验区通过星火计划的实施和扩散,使一批乡镇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档次、市场开拓和竞争能力、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科技人员和劳动者的素质都有明显提高。星火项目PVC系列产品开发,2000年完成销售 2.2万平方米,产值360万元,利税65万元。在星火计划的辐射带动下,地处南昆经济走廊带上的马岭镇,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全镇有乡镇企业842个,其中乡镇工业42个,占兴义市乡镇企业的三分之一,走在全州的前列。1999年乡企总产值达 1.5亿多元,,创利税 1864万元,其中创税 450万元。引资额突破亿元之多。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加速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
4、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在星火计划实施中,科技人员把他们的科技成果通过星火计划得以实施,使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科技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如《百万亩旱地粮食丰产工程》是州农业科研部门承担的星火支柱产业项目,采用自交系"5311"为母本,"苏11"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杂交玉米新品种,定名为"兴黄单892"。于 1995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获准大面积推广,1999年9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成为贵州省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级审定的玉米杂交品种。该项目于2000年12月被贵州省科技厅评为 2000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受到表彰和奖励。课题主持人王国富曾荣获贵州省科技兴农贡献奖及国家科技部、中科院、中科协联合授予的"科技扶贫先进个人"称号。今年"五一"节前夕,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光荣称号。该品种已获得19.5万元的成果转让经费,并已由省内地区跨越到云南、广西8地州市,推广面积正在逐年扩大。自1995年以来,累计推广面积已达 1553万多亩,新增粮食总产量 11亿多公斤,新增收入7.22亿多元,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促进了黔西南州的对外开放
通过国家科技部、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有关部门对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的联合推动。自试验区成立至今的十年来,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为项目的引资、落实、市场开拓、人才培训、合作与咨询、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协调帮助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特别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先后率领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赴试验区视察指导工作,对我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黔西南州的对外开放。
四、星火计划开发项目覆盖广
星火计划项目的特点是覆盖面广,全省95%以上的县都列有星火项目,截止2000年全省共安排省级星火计划项目456项,其中产业开发项目312项,配套服务及培训等项目144项。投入星火基金4378.92万元,其中无偿1133.15万元,有偿使用3245.77万元。
1、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星火计划的实施以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农村为宗旨,以项目为载体,以良种、良法为中心,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十几年来,重点开发了100余项适宜我省各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建立了粮食、烤烟、生猪、优质水果等20多个试验示范基地。如遵义市实施星火计划以来,组织实施星火计划项目52项,投入资金25305万元,其中星火基金576万元,贷款13015万元,自筹11008万元。已新增产值15.6亿元,利税3.29亿元。培训星火人才和各类乡土人才100人次,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星火计划的实施促进了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
通过星火计划的实施,在全省已形成了一批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技术为依托、配套服务体系为保证的区域性支柱产业或龙头企业。如黔南农用运输汽车联合厂原来是083基地附属的一家汽车修理厂,年产值不足200万元,职工生活困难,工厂面临倒闭。90年实施星火计划开发农用运输车以后,我厅先后投入星火基金115万元,科技开发银行贷款近3000万元,使工厂面貌焕然一新,五年生产上三个台阶:1990~1992年完成研制试产,生产农用运输车638辆,产值达2000万元,利税100万元;1993~1994年共生产农用运输车1862辆,创产值6500万元,利税350万元;1995年实现规模化生产,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00辆,当年销售2500辆,销售收入达到1.03亿元。该厂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切实抓好星火计划项目的实施和管理,经过2年多的奋斗成为当地一大支柱产业,改写了黔南州无汽车生产的历史,成为083基地的赢利大户,为当地财政增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再从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的成长历史看,正是依靠星火计划,不断追求技术进步。经过几年的拼搏奋斗,从一个小作坊式的小企业逐步发展成我省一家在全国具有很高知名度,在省内医药生产行业具有龙头地位的大型现代化制药企业,充分展示了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巨大效益。该企业通过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产值连年翻番,至1992年底,仅"脚癣一次净"一项实现年产值超亿元,销售收入8000万元,创汇100万美元,产品行销全国各地,成为省内外知名企业。由于"脚癣一次净"的巨大成功,促成了中美贵州神奇有限公司的建立。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跨国界、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公司。公司产品也由单一的"脚癣一次净"发展到"帕特药盒"、"止咳冲剂"等各类产品近百余种。公司现有资产达几十亿元,年销售收入近5亿元。该公司现正在建立"中华神奇中草药药用植物科技园"。企业发展后劲大,无负债。
星火计划的实施培育了一大批民营科技型企业,如神奇制药公司、古特杜仲公司、益康制药公司等,为我省经济增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五、大力开展星火培训,农民整体科学素质提高快
星火培训工作是星火计划重要任务之一,实施科教兴黔,关键是人才。我省实施星火计划过程中,把项目开发与人才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各级各类适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民整体科学素质的提高。已初步形成省地以围绕项目开展培训为主,县(市、区)以种养业适用技术培训为主的推广培训网络。围绕国家、省、地重点项目实施,我厅积极与共青团贵州省委、省妇联等部门合作开展青年星火带头人培训和妇女双学双比培训。与各地州市有关部门合作,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培训技术骨干、管理人员,为广大农村培训乡土人才、充分发挥农村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十几年来,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2000余期,累计达315万人次。
六、"十五"星火计划的设想
"十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实现"3155"工程。
累计实施星火计划项目100项,继续培育区域性星火支柱产业10个,建成星火龙头企业(或集团)10个。
开发50个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占有率的星火名牌产品,实现新增产值50亿,创利税15亿元,培养星火带头人5万人次,培育5个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星火示范企业。
1、加强政府对星火计划的领导
进一步加强对星火计划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把星火计划作为实施科教兴黔、科教兴农的一项长期战略措施组织实施。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相互协同配合,做到领导、投入、技术和管理四到位。建立健全既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又有利于企业按市场需求进行微观操作相结合的星火计划运行、管理、监督机制,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星火企业的微观操作力度,以确保政府行为、星火企业(项目)行为、市场机制三者的成功对接。
2、组建星火计划项目库
采取有效措施,面向全省、全社会积极地开发、扩大技术来源,广泛征集科技成果,组建星火计划项目、专家库。为星火计划提供技术支撑,为星火企业和科技成果的有机结合搭桥。星火计划的管理,坚决地、彻底地改变资金引导项目,项目再引导技术的传统格局,坚持依托技术引导项目,项目再引导资金的原则。对于新上项目,强化技术评价,确保采用成熟的技术与成果。对于正在实施的项目,充分发挥其内部自有的技术潜力,强化自上而下的技术与信息引导功能,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
3、建立星火计划风险基金
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实行以企业自筹、地方匹配、金融机构贷款为主,星火基金适度引导为辅的资金运行机制。建立星火风险基金,对重大项目实行风险担保和贴息补助。通过政府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逐步增加对星火计划的支持强度。
4、继续抓好星火技术密集区
选择主要区域,以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配套,努力建设新的技术密集产业带, 重点支持、培育一批富有强劲活力的龙头企业,使其向产业化、规模化、外向型方向发展,形成行业性、区域性支柱产业和企业集团。
通过星火企业(项目)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有机结合,实现资金引导项目向资源+技术引导项目的转变。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不断强化实用技术的开发利用,尽力提高星火计划开发的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力,为形成更多的高新科技开发实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5、加强人才培训
每年从星火基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进行星火人才培训,不断壮大三支星火科技基本队伍:即一支高水平的星火技术队伍、一支高水平的星火管理队伍和一支充满活力的农村星火科技带头人队伍,把星火计划的实施建立在人才实力的基础上。
6、加强软科学研究
围绕星火发展战略,星火计划的运行机制改革,星火技术密集区、区域性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星火科技人才的培养等等重大问题,组织力量进行超前性研究。不断提出新的有效的对策,引导星火计划健康发展。
本文关键词:贵州省星火计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4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jj/54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