砒砂岩区不同宽度沙棘缓冲带生态调控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8 09:48
为探明砒砂岩区坡面缓冲带生态调控效应,研究10、15 m沙棘缓冲带以及天然撂荒地带上(距离缓冲带上方100~150 m)、带中和带下(距离缓冲带下方100~150 m)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和不同土层土壤水库蓄水效率差异。结果表明,沙棘缓冲带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级配和物化性质等指标,同时具有良好的分选效果和拦沙作用,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高,生态调控能力较为显著;不同坡位下,缓冲带内土壤级配、物化性质以及土壤水库利用率均表现为带中>带下>带上;相同坡位下,3种沙棘缓冲带土壤分形维数、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等物化性质随着缓冲带的宽度增加而优化,表现为15 m带宽>10 m带宽>对照坡面(容重除外),容重表现为对照坡面>10 m带宽>15 m带宽。
【文章来源】:江苏农业科学. 2020,48(17)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与取样
1.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1.2.3 分形维数计算
1.2.4 土壤水库蓄水量计算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带宽沙棘缓冲带土壤粒级特征
2.2 不同带宽沙棘缓冲带物化性质研究
2.2.1 沙棘缓冲带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特征
2.2.2 沙棘缓冲带有机质特征
2.3 不同带宽沙棘缓冲带土壤水库库容计算
2.3.1 沙棘缓冲带水分时空变化规律
2.3.2 不同宽度沙棘缓冲带水库调控效应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杨树林河岸缓冲带对磷素的去除效果及机制研究[J]. 茆安敏,吴永波,余昱莹.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6)
[2]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J]. 张晓光,陈明利,刘佩茹,祝秀芝,李士美.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7(05)
[3]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种植对鄂尔多斯砒砂岩地区土壤容重、孔隙度与贮水能力的影响[J]. 卢立娜,赵雨兴,胡莉芳,李维向,石麟,任余艳,韩易良,贺晓辉. 中国沙漠. 2015(05)
[4]砒砂岩区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袁勤,崔向新,乔荣. 北方园艺. 2013(18)
[5]分形理论及其在土壤空间变异研究中的应用[J]. 张法升,刘作新. 应用生态学报. 2011(05)
[6]元谋干热河谷三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贮水及入渗特性[J]. 刘洁,李贤伟,纪中华,张健,张良辉,周义贵. 生态学报. 2011(08)
[7]重庆四面山4种人工林地土壤粒径分形特征[J]. 葛东媛,张洪江,郑国强,刘涛,王伟. 水土保持研究. 2011(02)
[8]植被过滤带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 王良民,王彦辉.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9)
[9]砒砂岩分布范围界定与类型区划分[J]. 王愿昌,吴永红,寇权,闵德安,常玉忠,张绒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01)
[10]滨岸缓冲带削减非点源污染试验研究[J]. 叶志敏,尹璇. 科技资讯. 2006(28)
博士论文
[1]吉林省辽河流域土壤涵水与缓冲带截污能力研究[D]. 林晓晟.吉林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沙棘根系生物力学特性研究[D]. 张永亮.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2]上海市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滨岸缓冲带体系初步研究[D]. 董凤丽.上海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68286
【文章来源】:江苏农业科学. 2020,48(17)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与取样
1.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1.2.3 分形维数计算
1.2.4 土壤水库蓄水量计算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带宽沙棘缓冲带土壤粒级特征
2.2 不同带宽沙棘缓冲带物化性质研究
2.2.1 沙棘缓冲带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特征
2.2.2 沙棘缓冲带有机质特征
2.3 不同带宽沙棘缓冲带土壤水库库容计算
2.3.1 沙棘缓冲带水分时空变化规律
2.3.2 不同宽度沙棘缓冲带水库调控效应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杨树林河岸缓冲带对磷素的去除效果及机制研究[J]. 茆安敏,吴永波,余昱莹.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6)
[2]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J]. 张晓光,陈明利,刘佩茹,祝秀芝,李士美.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7(05)
[3]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种植对鄂尔多斯砒砂岩地区土壤容重、孔隙度与贮水能力的影响[J]. 卢立娜,赵雨兴,胡莉芳,李维向,石麟,任余艳,韩易良,贺晓辉. 中国沙漠. 2015(05)
[4]砒砂岩区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袁勤,崔向新,乔荣. 北方园艺. 2013(18)
[5]分形理论及其在土壤空间变异研究中的应用[J]. 张法升,刘作新. 应用生态学报. 2011(05)
[6]元谋干热河谷三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贮水及入渗特性[J]. 刘洁,李贤伟,纪中华,张健,张良辉,周义贵. 生态学报. 2011(08)
[7]重庆四面山4种人工林地土壤粒径分形特征[J]. 葛东媛,张洪江,郑国强,刘涛,王伟. 水土保持研究. 2011(02)
[8]植被过滤带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 王良民,王彦辉.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9)
[9]砒砂岩分布范围界定与类型区划分[J]. 王愿昌,吴永红,寇权,闵德安,常玉忠,张绒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01)
[10]滨岸缓冲带削减非点源污染试验研究[J]. 叶志敏,尹璇. 科技资讯. 2006(28)
博士论文
[1]吉林省辽河流域土壤涵水与缓冲带截污能力研究[D]. 林晓晟.吉林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沙棘根系生物力学特性研究[D]. 张永亮.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2]上海市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滨岸缓冲带体系初步研究[D]. 董凤丽.上海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68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fmb/336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