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鲁山自然保护区地貌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11 10:36
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就高鲁山自然保护区主要地貌特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基本地貌类型为山地,以中起伏亚高山(42.43%)为主,其次是中起伏中山(34.89%);河谷切割深,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发育;平均坡度23.4°,以较陡坡(32.58%)、陡坡(25.86%)为主;半阴坡(26.61%)和阳坡(26.43%)的面积略高于阴坡(24.58%)和半阳坡(22.15%);平均面积—高程积分值(HI)为0.532,地貌发育处于壮年期;各片区起伏高度差异小,基本地貌类型、坡度、坡向的构成,剥夷面级数和HI值存在明显差异。
【文章来源】: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0,32(03)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高鲁山自然保护区地势剖面图 (a大黑山片区;b高鲁山片区;c山后厂片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地形的牲畜空间利用特征及干扰评价——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 陈星,赵联军,胡茜茜,罗春平,梁春平,蒋仕伟,梁磊,郑维超,官天培. 生物多样性. 2019(06)
[2]中国地貌区划新论[J]. 李炳元,潘保田,程维明,韩嘉福,齐德利,朱澈. 地理学报. 2013(03)
[3]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地层地貌与植被覆盖变化关系的研究[J]. 陈颖锋,彭培好. 水土保持研究. 2012(02)
[4]基于地形因子的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现状格局分析[J]. 刘新宇,杨兆萍,马忠国,邸枫,Geoffrey WALL. 干旱区地理. 2011(05)
[5]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地质地貌特征分析[J]. 佘雕,耿增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9)
[6]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及其划分指标探讨[J]. 李炳元,潘保田,韩嘉福. 第四纪研究. 2008(04)
[7]地形因子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J]. 秦松,樊燕,刘洪斌,王正银. 水土保持研究. 2008(01)
[8]不同地形部位喀斯特森林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以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为例[J]. 龙翠玲. 中国岩溶. 2007(01)
[9]基于DEM的坡度研究——现状与展望[J]. 杨勤科,贾大韦,李锐,梁伟,师维娟. 水土保持通报. 2007(01)
[10]贵州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抬升[J]. 周德全,刘秀明,姜立君,刘春茹. 地球与环境. 2005(02)
本文编号:3430341
【文章来源】: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0,32(03)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高鲁山自然保护区地势剖面图 (a大黑山片区;b高鲁山片区;c山后厂片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地形的牲畜空间利用特征及干扰评价——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 陈星,赵联军,胡茜茜,罗春平,梁春平,蒋仕伟,梁磊,郑维超,官天培. 生物多样性. 2019(06)
[2]中国地貌区划新论[J]. 李炳元,潘保田,程维明,韩嘉福,齐德利,朱澈. 地理学报. 2013(03)
[3]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地层地貌与植被覆盖变化关系的研究[J]. 陈颖锋,彭培好. 水土保持研究. 2012(02)
[4]基于地形因子的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现状格局分析[J]. 刘新宇,杨兆萍,马忠国,邸枫,Geoffrey WALL. 干旱区地理. 2011(05)
[5]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地质地貌特征分析[J]. 佘雕,耿增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9)
[6]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及其划分指标探讨[J]. 李炳元,潘保田,韩嘉福. 第四纪研究. 2008(04)
[7]地形因子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J]. 秦松,樊燕,刘洪斌,王正银. 水土保持研究. 2008(01)
[8]不同地形部位喀斯特森林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以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为例[J]. 龙翠玲. 中国岩溶. 2007(01)
[9]基于DEM的坡度研究——现状与展望[J]. 杨勤科,贾大韦,李锐,梁伟,师维娟. 水土保持通报. 2007(01)
[10]贵州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抬升[J]. 周德全,刘秀明,姜立君,刘春茹. 地球与环境. 2005(02)
本文编号:3430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fmb/3430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