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害虫红棕象甲转移为害本土棕榈树的风险评估
发布时间:2021-11-08 13:07
为评估入侵害虫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对本土农林生态系统的风险,于2016—2019年采用受害植株调查和成虫诱捕的方法跟踪监测该虫在加拿利海枣Phoenix canariensis引种点及周边1 600 m半径范围内本土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上的发生情况,并对来自野外加拿利海枣与棕榈上的成虫形态及繁殖力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红棕象甲可随加拿利海枣引种定植而入侵当地生态系统,当其在加拿利海枣上暴发成灾后,还能转移到周边棕榈上继续为害,红棕象甲为害致死的棕榈植株数随着引种植物死亡数的增加而增加。野外加拿利海枣与棕榈上红棕象甲成虫的体重、体长以及按雌雄1∶1配对交配后的产卵量、孵化率相当,但棕榈种群雌虫的翅展较加拿利海枣种群明显变短,表明红棕象甲转移取食本土棕榈后可成功定殖、建立种群,且适合度并未降低。雌虫翅展变短可能与该入侵种表型可塑性有关,反映出其对棕榈的快速适应与进化,表现为"前适应"策略。考虑红棕象甲成虫飞行能力强,建议调高棕榈分布省份该虫的风险预警等级、调整防控策略,开展跟踪监测以了解入侵地实情。
【文章来源】:植物保护学报. 2020,47(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红棕象甲入侵点加拿利海枣苗圃及其周边1 600 m范围的监测区域概况
2015年,研究区开始引种加拿利海枣苗木,共计42株,含6株2007年引进成年树,2016年,研究区内出现红棕象甲致死植株,此后每年都有新增致死植株,直至2019年引种的加拿利海枣全部死亡(图2)。调查区内本土棕榈共有273株,平均为33.9株/km2,2017年出现2株致死植株,此后每年都可见新增死亡植株。2016—2019年,伴随着加拿利海枣不断死亡、减少,红棕象甲较早转移到本土棕榈上为害,且在原寄主可用资源逐渐衰竭后,转寄主棕榈种群发生明显增加,2018年新增死亡棕榈2株、2019年新增死亡棕榈5株,累计致死本土棕榈11株(图3)。图3 2015—2019年引种加拿利海枣与本土棕榈受红棕象甲为害后致死数量增加(黑色箭头表示为害转移)
2015—2019年引种加拿利海枣与本土棕榈受红棕象甲为害后致死数量增加(黑色箭头表示为害转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昆虫免疫及五种重要入侵昆虫免疫机制研究进展[J]. 曾令瑜,李志红,柳丽君. 植物保护学报. 2019(01)
[2]外来物种入侵生态学[J]. 赵紫华,苏敏,李志红,惠苍. 植物保护学报. 2019(01)
[3]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相关术语梳理及规范[J]. 孙佩珊,田若瑾,严进,潘绪斌,李志红. 植物保护学报. 2019(01)
[4]中国棕榈科植物引种与园林应用研究进展[J]. 朱炫熹,谭广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04)
[5]诱捕条件对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田间效果的影响[J]. 阎伟,刘丽,李朝绪,黄山春,覃伟权,彭正强. 环境昆虫学报. 2015(05)
[6]变温与持续低温冷暴露对红棕象甲成虫耐寒性的影响[J]. 万婕,阎伟,刘丽,李朝绪,黄山春,马子龙,覃伟权. 植物保护. 2015(04)
[7]我国红棕象甲的风险评估报告[J]. 丁珌,魏初奖,黄振裕,王玲萍. 福建林业. 2015(01)
[8]温州市棕榈科植物病虫害调查初报[J]. 林爱寿,胡允岳. 吉林农业. 2014(13)
[9]入侵生态学最新研究动态[J]. 吴昊,丁建清. 科学通报. 2014(06)
[10]红棕象甲危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 韩宙,周靖,钟锋,黄其亮. 广东农业科学. 2013(01)
博士论文
[1]棕榈科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应用生态学研究[D]. 谭忠奇.厦门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10种重要林业象虫在我国适生区及其经济损失评估研究[D]. 季英超.山东农业大学 2015
[2]红棕象甲基础生物生态学研究[D]. 李磊.海南大学 2010
[3]利用ITS序列和matk序列探讨中国部分原生棕榈科植物的亲缘关系[D]. 王春路.厦门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83757
【文章来源】:植物保护学报. 2020,47(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红棕象甲入侵点加拿利海枣苗圃及其周边1 600 m范围的监测区域概况
2015年,研究区开始引种加拿利海枣苗木,共计42株,含6株2007年引进成年树,2016年,研究区内出现红棕象甲致死植株,此后每年都有新增致死植株,直至2019年引种的加拿利海枣全部死亡(图2)。调查区内本土棕榈共有273株,平均为33.9株/km2,2017年出现2株致死植株,此后每年都可见新增死亡植株。2016—2019年,伴随着加拿利海枣不断死亡、减少,红棕象甲较早转移到本土棕榈上为害,且在原寄主可用资源逐渐衰竭后,转寄主棕榈种群发生明显增加,2018年新增死亡棕榈2株、2019年新增死亡棕榈5株,累计致死本土棕榈11株(图3)。图3 2015—2019年引种加拿利海枣与本土棕榈受红棕象甲为害后致死数量增加(黑色箭头表示为害转移)
2015—2019年引种加拿利海枣与本土棕榈受红棕象甲为害后致死数量增加(黑色箭头表示为害转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昆虫免疫及五种重要入侵昆虫免疫机制研究进展[J]. 曾令瑜,李志红,柳丽君. 植物保护学报. 2019(01)
[2]外来物种入侵生态学[J]. 赵紫华,苏敏,李志红,惠苍. 植物保护学报. 2019(01)
[3]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相关术语梳理及规范[J]. 孙佩珊,田若瑾,严进,潘绪斌,李志红. 植物保护学报. 2019(01)
[4]中国棕榈科植物引种与园林应用研究进展[J]. 朱炫熹,谭广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04)
[5]诱捕条件对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田间效果的影响[J]. 阎伟,刘丽,李朝绪,黄山春,覃伟权,彭正强. 环境昆虫学报. 2015(05)
[6]变温与持续低温冷暴露对红棕象甲成虫耐寒性的影响[J]. 万婕,阎伟,刘丽,李朝绪,黄山春,马子龙,覃伟权. 植物保护. 2015(04)
[7]我国红棕象甲的风险评估报告[J]. 丁珌,魏初奖,黄振裕,王玲萍. 福建林业. 2015(01)
[8]温州市棕榈科植物病虫害调查初报[J]. 林爱寿,胡允岳. 吉林农业. 2014(13)
[9]入侵生态学最新研究动态[J]. 吴昊,丁建清. 科学通报. 2014(06)
[10]红棕象甲危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 韩宙,周靖,钟锋,黄其亮. 广东农业科学. 2013(01)
博士论文
[1]棕榈科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应用生态学研究[D]. 谭忠奇.厦门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10种重要林业象虫在我国适生区及其经济损失评估研究[D]. 季英超.山东农业大学 2015
[2]红棕象甲基础生物生态学研究[D]. 李磊.海南大学 2010
[3]利用ITS序列和matk序列探讨中国部分原生棕榈科植物的亲缘关系[D]. 王春路.厦门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83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fmb/3483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