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哑变量的秦巴山区天然栎类林胸径和树高生长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7 12:53
利用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选取秦巴山区天然栎类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竞争指数确定优势木及其竞争等级;根据优势木和立地主导因子确定立地质量等级;将竞争等级和立地质量等级作为哑变量逐步参与胸径、树高生长过程拟合,确定最优生长模型。研究发现:栎类天然林的立地主导因子为海拔、坡向和土壤厚度;胸径、树高生长模型的最优基础模型均为Gompertz模型;胸径生长模型以竞争等级哑变量位于参数a,c时拟合结果最好,其中R2值和Pa值分别为0.834和98.17,较基础模型分别提高13.16%,0.59%;树高生长模型以立地质量等级哑变量位于参数a,b时拟合结果最好,其中R2值和Pa值分别为0.717和98.26,较基础模型分别提高16.59%和0.65%;当胸径和树高模型引入第二类哑变量时,模型精度虽有提升但效果不明显。分析秦巴山区不同生长条件下天然栎类林的胸径和树高生长规律,建立林分生长模型,以期为天然栎类次生林修复与林分质量提升提供重要参考。
【文章来源】:林业资源管理. 2020,(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样地各立地因子的赋分结果
根据树高和胸径单个哑变量生长模型,分别拟合树高和胸径生长过程曲线,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1)树高的立地质量等级哑变量生长模型拟合曲线显示,各级立地质量等级下树高呈对数曲线生长,且Ⅰ级>Ⅱ级>Ⅲ级。中幼龄(林龄<60a)阶段均随年龄增长快速生长,差距较小;近熟林以后生长速度减缓,差距增加,但逐渐趋于稳定。说明树高后期生长在不同立地质量下表现出明显差异,生长趋于稳定后,可采用树高因子衡量立地质量等级。2)胸径的竞争等级哑变量生长模型拟合曲线显示,各级竞争等级下,胸径生长情况为Ⅰ级>Ⅱ级>Ⅲ级,随着年龄的增加,Ⅲ级竞争等级下的胸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Ⅰ级和Ⅱ级。中幼龄(林龄<60a)阶段,随年龄增长各竞争等级下胸径生长差距逐渐增大;进入成熟林阶段胸径生长速度减缓,各竞争等级间的差异基本趋于稳定。说明生长初期竞争对林木的径向生长影响较大,可通过不同的竞争程度,结合林分密度调控林木的干形;生长后期竞争对其径向生长影响不大,基本趋于稳定水平。根据最终确定的树高和胸径双哑变量生长模型,分别拟合树高和胸径生长过程曲线,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
2) 胸径双哑变量生长模型拟合曲线显示:Ⅰ级、Ⅱ级立地质量等级下,不同竞争等级的胸径生长差异比较明显,但随着竞争程度的增加,胸径生长明显降低,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差异逐渐增大;Ⅲ级立地质量等级下,林木竞争强度为Ⅰ级、Ⅱ级时,林木竞争对胸径生长的影响不明显。比较不同立地条件下胸径生长情况发现,胸径生长随着立地质量等级的降低、竞争的加剧而呈现整体降低趋势。3 结论
本文编号:3500951
【文章来源】:林业资源管理. 2020,(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样地各立地因子的赋分结果
根据树高和胸径单个哑变量生长模型,分别拟合树高和胸径生长过程曲线,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1)树高的立地质量等级哑变量生长模型拟合曲线显示,各级立地质量等级下树高呈对数曲线生长,且Ⅰ级>Ⅱ级>Ⅲ级。中幼龄(林龄<60a)阶段均随年龄增长快速生长,差距较小;近熟林以后生长速度减缓,差距增加,但逐渐趋于稳定。说明树高后期生长在不同立地质量下表现出明显差异,生长趋于稳定后,可采用树高因子衡量立地质量等级。2)胸径的竞争等级哑变量生长模型拟合曲线显示,各级竞争等级下,胸径生长情况为Ⅰ级>Ⅱ级>Ⅲ级,随着年龄的增加,Ⅲ级竞争等级下的胸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Ⅰ级和Ⅱ级。中幼龄(林龄<60a)阶段,随年龄增长各竞争等级下胸径生长差距逐渐增大;进入成熟林阶段胸径生长速度减缓,各竞争等级间的差异基本趋于稳定。说明生长初期竞争对林木的径向生长影响较大,可通过不同的竞争程度,结合林分密度调控林木的干形;生长后期竞争对其径向生长影响不大,基本趋于稳定水平。根据最终确定的树高和胸径双哑变量生长模型,分别拟合树高和胸径生长过程曲线,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
2) 胸径双哑变量生长模型拟合曲线显示:Ⅰ级、Ⅱ级立地质量等级下,不同竞争等级的胸径生长差异比较明显,但随着竞争程度的增加,胸径生长明显降低,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差异逐渐增大;Ⅲ级立地质量等级下,林木竞争强度为Ⅰ级、Ⅱ级时,林木竞争对胸径生长的影响不明显。比较不同立地条件下胸径生长情况发现,胸径生长随着立地质量等级的降低、竞争的加剧而呈现整体降低趋势。3 结论
本文编号:3500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fmb/3500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