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森林论文 >

马尾松高低产脂种质树脂道解剖结构比较

发布时间:2021-11-18 02:46
  为确定高产脂马尾松优树的早期选择指标,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高、低产脂量马尾松种质不同时期、不同方向上1年生嫩茎木质部及针叶树脂道进行解剖结构观察.结果表明,高、低产脂量马尾松种质间的针叶单个树脂道面积、针叶树脂道总面积、木质部树脂道数目、木质部单个树脂道面积、木质部树脂道总面积等指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植株不同方向针叶树脂道数目、木质部树脂道数目存在差异,东、南及北3个方向均显著高于西方(p<0.05).高产脂种质3月与8月的针叶单个树脂道面积分别为739.00μm2和845.50μm2,是低产脂的1.90倍和1.73倍;木质部树脂道总面积分别是低产脂的2.40倍和2.33倍;木质部树脂道数目分别是低产脂的1.35倍和1.42倍.因此,木质部树脂道数目、木质部树脂道总面积、针叶单个树脂道面积等,均可作为高产脂种质选育的参考指标.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2(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马尾松高低产脂种质树脂道解剖结构比较


高、 低产脂量马尾松种质木质部树脂道解剖结构观察

对称分布,针叶,马尾松,树脂


马尾松针叶束以2针1束为主, 极少数为3针1束, 不同产脂量马尾松个体间并无明显规律. 由3月与8月高产脂针叶解剖结构(图1a和b)与低产脂针叶解剖结构(图1c和d)可知, 2针1束的针叶横切面呈180°半圆形, 树脂道均对称分布于横切面圆弧和半径边缘, 且维管束内均未见树脂道分布. 表1表明, 高、 低产脂量马尾松针叶间的单个树脂道面积、 树脂道总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月与8月的高产脂针叶单个树脂道面积分别为739.00 μm2和845.50 μm2, 为低产脂的1.90倍和1.73倍; 针叶树脂道总面积分别为低产脂的2.30倍和2.04倍. 高、 低产脂量针叶间树脂道数目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3月与8月的高产脂针叶树脂道数目分别是低产脂的1.20倍和1.17倍, 但高、 低产脂量针叶径粗及针叶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高、 低产脂马尾松针叶树脂道结构特征 采样时间 产脂量 单个树脂道面积/μm2 树脂道总面积/μm2 树脂道数目/个 针叶径粗/μm 针叶横截面积/mm2 3月 高 739.00±102.28b 6 322.56±686.33b 8.66±0.94b 418.28±20.35a 0.41±0.02a 低 387.71±57.80a 2 746.28±561.07a 7.21±0.95a 406.35±26.90a 0.40±0.03a 8月 高 845.50±117.01b 8 032.25±642.24b 9.33±0.84b 446.74±21.65a 0.48±0.03a 低 488.55±64.67a 3 935.59±561.07a 7.94±0.94a 428.35±31.71a 0.46±0.05a 注: 表中同列小写字母不同表示相同时期内不同产脂量马尾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南松解剖特征及其对外界刺激的响应[J]. 熊晖,陆雪佳,杨文云,黎思国,高成杰,刘方炎,李昆.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8(03)
[2]不同种源马尾松种质耐低磷的主成分与灰色关联度分析[J]. 崔博文,乔光,范付华,丁贵杰,文晓鹏.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8)
[3]广西马尾松松脂产业发展的对策[J]. 聂海泉.  绿色科技. 2017(05)
[4]不同产脂量马尾松无性系木质部树脂道结构差异[J]. 魏永成,刘青华,周志春,丰忠平.  林业科学. 2016(07)
[5]高峰林场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因子分析[J]. 陈广财,佘济云,陆禹,李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06)
[6]不同产脂量云南松树脂道解剖学比较研究[J]. 王海林,杨文云,高成杰,李昆,熊晖,杨发成.  林业科学研究. 2015(03)
[7]树轮生态学研究中微树芯石蜡切片制作的方法探讨[J]. 张军周,勾晓华,赵志千,刘文火,张芬,曹宗英,周非飞.  植物生态学报. 2013(10)
[8]云南松不同种源试验林的产脂量研究[J]. 耿树香,尹晓兵,郑畹,武力.  西部林业科学. 2012(02)
[9]高、低产脂思茅松树脂道的解剖学比较[J]. 穆茹,王曙光,普晓兰.  林业科技开发. 2012(02)
[10]气象因子对马尾松松脂产量影响的研究[J]. 刘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06)

博士论文
[1]自然感染松材线虫后黑松与马尾松的病理生理学研究[D]. 徐华潮.北京林业大学 2013
[2]落叶松人工林林木动态模型的研究[D]. 姜生伟.东北林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高产脂云南松本构性特征研究[D]. 王海林.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
[2]华山松茎中树脂道及创伤防御应答[D]. 刘婧.西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020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fmb/35020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9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