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7 14:03
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中重要的空间手段,对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具有关键性意义。基于对中国自然保护地类型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的总体分析,系统总结了保护与开发矛盾尖锐、碎片化现象严重、保护经费不足、人为干扰频繁和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进而从管理体制、监督机制、法律体系和保护地资源产权四个方面解析了问题的形成机制,最后从完善法律体系、理顺管理机制、建立多元参与模式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文章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31(11)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1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现状
1.1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成情况
1.2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2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保护与开发矛盾日益尖锐
2.2“碎片化”、“孤岛化”现象严重
2.3 自然保护地日常经费投入不足,来源单一
2.4 人为活动对自然保护干扰频繁
2.5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3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问题的形成机制
3.1 管理体制不顺畅
3.2 监督机制不健全
3.3 法律体系不完善
3.4 保护地资源产权不明晰
4 优化自然保护地建设的主要对策建议
4.1 提高法律意识,完善法律体系
4.2 理顺管理机制,健全监督机构
4.3 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模式
4.4 完善生态价值实现与补偿机制,保护资金来源多样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自然保护地70年发展历程与成效[J]. 高吉喜,徐梦佳,邹长新. 中国环境管理. 2019(04)
[2]国外公众参与保护地事务研究进展[J]. 尚琴琴,张玉钧,杨金娜,秦子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3]内蒙古自然保护地现状及对策建议[J]. 闫欣. 北方经济. 2018(09)
[4]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J]. 张希武. 林业建设. 2018(05)
[5]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路径初探[J]. 王梦君,孙鸿雁. 林业建设. 2018(03)
[6]中国5种主要保护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J]. 姜超,马社刚,王琦淞,孔石,马逍,宗诚. 野生动物学报. 2016(01)
[7]中国自然保护区数量与面积均衡性关系研究[J]. 旷开金,刘金福,徐道炜,黄嘉航,洪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12)
[8]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与问题[J]. 王京歌. 生态经济. 2015(03)
本文编号:3594858
【文章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31(11)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1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现状
1.1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成情况
1.2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2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保护与开发矛盾日益尖锐
2.2“碎片化”、“孤岛化”现象严重
2.3 自然保护地日常经费投入不足,来源单一
2.4 人为活动对自然保护干扰频繁
2.5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3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问题的形成机制
3.1 管理体制不顺畅
3.2 监督机制不健全
3.3 法律体系不完善
3.4 保护地资源产权不明晰
4 优化自然保护地建设的主要对策建议
4.1 提高法律意识,完善法律体系
4.2 理顺管理机制,健全监督机构
4.3 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模式
4.4 完善生态价值实现与补偿机制,保护资金来源多样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自然保护地70年发展历程与成效[J]. 高吉喜,徐梦佳,邹长新. 中国环境管理. 2019(04)
[2]国外公众参与保护地事务研究进展[J]. 尚琴琴,张玉钧,杨金娜,秦子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3]内蒙古自然保护地现状及对策建议[J]. 闫欣. 北方经济. 2018(09)
[4]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J]. 张希武. 林业建设. 2018(05)
[5]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路径初探[J]. 王梦君,孙鸿雁. 林业建设. 2018(03)
[6]中国5种主要保护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J]. 姜超,马社刚,王琦淞,孔石,马逍,宗诚. 野生动物学报. 2016(01)
[7]中国自然保护区数量与面积均衡性关系研究[J]. 旷开金,刘金福,徐道炜,黄嘉航,洪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12)
[8]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与问题[J]. 王京歌. 生态经济. 2015(03)
本文编号:3594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fmb/3594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