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辣木种质资源叶片氨基酸组成及营养评价
发布时间:2022-01-23 03:53
测定10份辣木种质资源叶片的氨基酸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还原糖、总黄酮、粗脂肪、粗多糖、维生素E、钾、钙、镁、铜、锰、锌、铁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14项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不同种质的综合品质.结果表明:10份种质叶片中的氨基酸种类齐全且质量分数丰富,总量介于16.00%~26.02%之间,均含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营养物质质量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氨基酸总量、可溶性糖、还原糖、粗多糖、粗脂肪、总黄酮、维生素E,维生素E质量分数最低,为0.06 mg/hg~0.72 mg/hg,不同辣木矿质元素质量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钙、钾、镁、锰、铁、锌、铜、钙质量分数最高,为2.66 g/hg~5.33 g/hg;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将14个营养指标简化成5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92.93%,评价出LM009,LM006,LM008和LM010这4份种质的营养品质较高. 10份辣木种质资源可聚为2类, LM001和LM008聚为一类,剩余的8份聚为一类.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2(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辣木品质聚类分析系统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来源辣木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比较[J]. 张肖娟,朱强强,庞欠欠,黄业伟. 食品安全导刊. 2019(09)
[2]不同种源辣木嫩叶部分营养成分分析[J]. 蓝金宣,李开祥,梁文汇,陈金艳,黄晓露,李建凡,曾祥艳. 广西林业科学. 2018(04)
[3]辣木叶多糖MLP100-3的提取纯化与体外抗炎活性研究[J]. 崔璨,王欣宇,苑广伟,刘泽平,陈晓阳,王磊.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8(05)
[4]135份国外藜麦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王艳青,李春花,卢文洁,孙道旺,尹桂芳,陆平,王莉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05)
[5]辣木叶黄酮对小鼠血脂调节作用研究[J]. 孙朦,王鸿飞,王凯凯,李艳霞,许凤,韦莹莹,邵兴锋,李和生. 核农学报. 2018(08)
[6]不同辣木种质资源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分析[J]. 李嘉,胡诗羲,王荣香,贺滉,詹园凤,党选民. 热带作物学报. 2018(01)
[7]不同基质和干燥方法对大球盖菇营养成分的影响[J]. 柳丽萍,钱文春,占鹏飞,宋文淼,闻燕,王庆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8]不同品种辣木叶多糖的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研究[J]. 董竹平,李超,扶雄. 现代食品科技. 2018(01)
[9]不同着生部位辣木叶营养成分差异分析[J]. 高敏霞,王小安,叶新福,韦晓霞,周丹蓉,潘少霖,陈文光. 南方农业学报. 2017(08)
[10]辣木叶黄酮结构分析及其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J]. 王远,郑雯,蔡珺珺,袁田青,宫兴文. 食品科学. 2018(02)
本文编号:3603544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2(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辣木品质聚类分析系统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来源辣木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比较[J]. 张肖娟,朱强强,庞欠欠,黄业伟. 食品安全导刊. 2019(09)
[2]不同种源辣木嫩叶部分营养成分分析[J]. 蓝金宣,李开祥,梁文汇,陈金艳,黄晓露,李建凡,曾祥艳. 广西林业科学. 2018(04)
[3]辣木叶多糖MLP100-3的提取纯化与体外抗炎活性研究[J]. 崔璨,王欣宇,苑广伟,刘泽平,陈晓阳,王磊.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8(05)
[4]135份国外藜麦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王艳青,李春花,卢文洁,孙道旺,尹桂芳,陆平,王莉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05)
[5]辣木叶黄酮对小鼠血脂调节作用研究[J]. 孙朦,王鸿飞,王凯凯,李艳霞,许凤,韦莹莹,邵兴锋,李和生. 核农学报. 2018(08)
[6]不同辣木种质资源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分析[J]. 李嘉,胡诗羲,王荣香,贺滉,詹园凤,党选民. 热带作物学报. 2018(01)
[7]不同基质和干燥方法对大球盖菇营养成分的影响[J]. 柳丽萍,钱文春,占鹏飞,宋文淼,闻燕,王庆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8]不同品种辣木叶多糖的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研究[J]. 董竹平,李超,扶雄. 现代食品科技. 2018(01)
[9]不同着生部位辣木叶营养成分差异分析[J]. 高敏霞,王小安,叶新福,韦晓霞,周丹蓉,潘少霖,陈文光. 南方农业学报. 2017(08)
[10]辣木叶黄酮结构分析及其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J]. 王远,郑雯,蔡珺珺,袁田青,宫兴文. 食品科学. 2018(02)
本文编号:3603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fmb/3603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