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叶生物质炭对风沙土中氮形态分布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2-05 05:50
将杨树叶生物质炭添加到模拟施肥的风沙土中,研究杨树叶生物质炭对风沙土中氮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模式及测土配方施肥模式相比,制备的生物质炭可增加风沙土铵态氮、硝态氮、速效氮和全氮的质量比;在玉米的生长周期内,铵态氮、硝态氮和全氮质量比与生物质炭的添加量成正比;当生物质炭添加质量分数为2%时,与土壤充分混合,铵态氮、硝态氮和全氮的质量比分别为36.43 mg/kg,35.02 mg/kg,5.76 g/kg,传统施肥模式下的质量比最高;速效氮在添加生物质炭的质量分数为0.5%时,测土配方施肥模式下的质量比最高,为79.52 mg/kg.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0,58(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杨树叶生物质炭
图2为水热法制得杨树叶生物质炭的SEM照片. 由图2可见, 生物质炭表面呈鳞状, 类似木炭的层状结构. 此时炭内部大面积的孔状和层状构造基本成型, 比低温时的孔状和层状结构密集, 颗粒产生明显的收缩聚合现象.2.2 杨树叶生物质炭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硝态氮可加快作物生长, 延长作物生长期和采收期. 图4为不同施肥模式下玉米不同生长期土壤硝态氮质量比的变化. 由图4可见: CCK和PCK处理土壤中硝态氮的质量比均呈下降趋势, 但变化趋势不显著; 在两种施肥模式下, CC1,CC2,PC1,PC2,PC3处理土壤中硝态氮的质量比在玉米生长周期内均呈上升趋势; CC3处理土壤中硝态氮的质量比变化不显著, 但仍高于其他处理方式土壤中硝态氮的质量比, 这可能是杨树叶生物质炭增加了土壤的碳氮比所致[31], 或与杨树叶生物质炭提高了土壤的pH值有关[32-33]. 植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硝态氮的吸收能力不同, 幼苗期较弱, 在土壤硝化作用下, 硝态氮迅速富集; 随着作物进入生长旺盛期, 植物的吸收能力逐渐增强, 硝态氮的质量比增长减缓, 并出现下降趋势; 在成熟期, 植物的吸收能力减弱, 硝态氮的质量比略有增加.图4 不同施肥模式下玉米不同生长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质炭对黑土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J]. 赵闪闪,王冰,高云航,高强,刘淑霞.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7(01)
[2]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和田风沙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顾美英,唐光木,葛春辉,马海刚,张志东,徐万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4)
[3]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与环境质量的影响机制与风险解析[J]. 王欣,尹带霞,张凤,谭长银,彭渤.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4)
[4]肥料混施对赤红壤氮磷淋失特征的影响[J]. 曾曙才,吴启堂,陈水莲,卫泽斌. 水土保持学报. 2008(03)
本文编号:3614681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0,58(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杨树叶生物质炭
图2为水热法制得杨树叶生物质炭的SEM照片. 由图2可见, 生物质炭表面呈鳞状, 类似木炭的层状结构. 此时炭内部大面积的孔状和层状构造基本成型, 比低温时的孔状和层状结构密集, 颗粒产生明显的收缩聚合现象.2.2 杨树叶生物质炭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硝态氮可加快作物生长, 延长作物生长期和采收期. 图4为不同施肥模式下玉米不同生长期土壤硝态氮质量比的变化. 由图4可见: CCK和PCK处理土壤中硝态氮的质量比均呈下降趋势, 但变化趋势不显著; 在两种施肥模式下, CC1,CC2,PC1,PC2,PC3处理土壤中硝态氮的质量比在玉米生长周期内均呈上升趋势; CC3处理土壤中硝态氮的质量比变化不显著, 但仍高于其他处理方式土壤中硝态氮的质量比, 这可能是杨树叶生物质炭增加了土壤的碳氮比所致[31], 或与杨树叶生物质炭提高了土壤的pH值有关[32-33]. 植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硝态氮的吸收能力不同, 幼苗期较弱, 在土壤硝化作用下, 硝态氮迅速富集; 随着作物进入生长旺盛期, 植物的吸收能力逐渐增强, 硝态氮的质量比增长减缓, 并出现下降趋势; 在成熟期, 植物的吸收能力减弱, 硝态氮的质量比略有增加.图4 不同施肥模式下玉米不同生长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质炭对黑土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J]. 赵闪闪,王冰,高云航,高强,刘淑霞.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7(01)
[2]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和田风沙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顾美英,唐光木,葛春辉,马海刚,张志东,徐万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4)
[3]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与环境质量的影响机制与风险解析[J]. 王欣,尹带霞,张凤,谭长银,彭渤.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4)
[4]肥料混施对赤红壤氮磷淋失特征的影响[J]. 曾曙才,吴启堂,陈水莲,卫泽斌. 水土保持学报. 2008(03)
本文编号:3614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fmb/3614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