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人工林不同大小林隙环境因子差异性比较
发布时间:2022-11-07 18:06
【目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旨在阐明油松人工林抚育间伐24 a后形成的不同等级林隙间环境因子的差异,探讨林隙的形成对环境因子的影响以及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在油松人工纯林选择4种等级的林隙,即林隙直径和冠层平均树高(即林分平均高)之比分别为L-Ⅰ(0.75 H)、L-Ⅱ(1.00 H)和L-Ⅲ(1.25 H)(H为冠层均高)和对照(CK,林冠下),测量了生长旺季的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林隙等级间和林隙内不同区域的环境因子的差异性以及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不同等级林隙间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温度均达到了显著差异(P <0.05),最大差值分别达到了167.94μmol/m~2s和0.7℃,且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而增大。2)3个面积等级的不同区域间光合有效辐射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土壤温度仅在L-Ⅱ面积等级林隙中达到了显著差异(P <0.05),在林隙中心区域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温度具有最大值。3)除了L-Ⅲ面积林隙等级外,其余的林隙等级和对照内光合有效辐射与土壤...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林隙分区方法
1.2.2 环境因子的观测
1.2.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等级林隙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2.2 林隙区域间环境因子的差异
2.3 林隙内环境因子间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2.1 林隙大小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3.2.2 林隙区域内环境因子的变化
3.2.3 光合有效辐射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冀北山地油松、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象因子的响应[J]. 范慧涛,陈立标,陈忠震,谷建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01)
[2]冀北山地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研究[J]. 刘铁岩,毕君,王超,许国民,王立方,尤海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7(07)
[3]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0cm地温的地统计学分析[J]. 李猛,高志强,韩晓增,段文标. 安徽农业科学. 2017(12)
[4]油松人工林不同林窗位置凋落物酶活性的变化[J]. 周红娟,耿玉清,王玲,杨英,杨雨果. 生态环境学报. 2016(10)
[5]A review of the roles of forest canopy gaps[J]. Adele Muscolo,Silvio Bagnato,Maria Sidari,Roberto Mercurio.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14(04)
[6]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大小林隙光照时空分布特征[J]. 刘少冲,段文标,陈立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08)
[7]黄龙山林区油松人工林林窗对幼苗根系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韩文娟,何景峰,张文辉,李景侠. 林业科学. 2013(11)
[8]油松人工林林窗对幼苗天然更新的影响[J]. 韩文娟,袁晓青,张文辉. 应用生态学报. 2012(11)
[9]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和林隙内位置对小气候的影响[J]. 冯静,段文标,陈立新. 应用生态学报. 2012(07)
[10]燕山山地油松人工林林隙大小对更新的影响[J]. 李兵兵,秦琰,刘亚茜,刘相兵,黄选瑞. 林业科学. 2012(06)
硕士论文
[1]子午岭油松林林隙更新特征研究[D]. 王彬.甘肃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704154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林隙分区方法
1.2.2 环境因子的观测
1.2.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等级林隙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2.2 林隙区域间环境因子的差异
2.3 林隙内环境因子间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2.1 林隙大小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3.2.2 林隙区域内环境因子的变化
3.2.3 光合有效辐射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冀北山地油松、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象因子的响应[J]. 范慧涛,陈立标,陈忠震,谷建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01)
[2]冀北山地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研究[J]. 刘铁岩,毕君,王超,许国民,王立方,尤海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7(07)
[3]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0cm地温的地统计学分析[J]. 李猛,高志强,韩晓增,段文标. 安徽农业科学. 2017(12)
[4]油松人工林不同林窗位置凋落物酶活性的变化[J]. 周红娟,耿玉清,王玲,杨英,杨雨果. 生态环境学报. 2016(10)
[5]A review of the roles of forest canopy gaps[J]. Adele Muscolo,Silvio Bagnato,Maria Sidari,Roberto Mercurio.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14(04)
[6]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大小林隙光照时空分布特征[J]. 刘少冲,段文标,陈立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08)
[7]黄龙山林区油松人工林林窗对幼苗根系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韩文娟,何景峰,张文辉,李景侠. 林业科学. 2013(11)
[8]油松人工林林窗对幼苗天然更新的影响[J]. 韩文娟,袁晓青,张文辉. 应用生态学报. 2012(11)
[9]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和林隙内位置对小气候的影响[J]. 冯静,段文标,陈立新. 应用生态学报. 2012(07)
[10]燕山山地油松人工林林隙大小对更新的影响[J]. 李兵兵,秦琰,刘亚茜,刘相兵,黄选瑞. 林业科学. 2012(06)
硕士论文
[1]子午岭油松林林隙更新特征研究[D]. 王彬.甘肃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704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fmb/3704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