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红豆杉温室扦插繁殖试验
发布时间:2023-01-08 12:52
以不同品种的红豆杉枝条为试材,利用L9(3~4)正交实验方法,探讨了在温室环境条件下,东北红豆杉不同插穗年龄、不同浓度ABT1以及不同浸泡时间对扦插繁殖生根率的影响,并确定了通用于其它种红豆杉扦插繁殖的最佳试验方案。结果表明:3种因素中插穗年龄和浸泡时间显著影响东北红豆杉生根率,而ABT1的浓度对东北红豆杉生根率不存在显著作用。此外,方案组合A1B3C3生根率最高,而A3B1C3生根率与之较为接近,即同为一年生枝条(C3),在较低浓度ABT1(A1:50 mg·L-1)处理较长时间(B3:4.0 h)和在较高浓度ABT1(A3:500 mg·L-1)处理较短时间(B1:0.5 h)均能够得到较高生根率(96%左右),表明较低浓度ABT1浸泡时间稍长,较高浓度ABT1浸泡时间稍短,有利于插穗生根。将A1B3C3组合在南方红豆杉和曼地亚红豆杉中进行验证,2种红豆杉扦插生根率均达到90%以上。该研究所建立的温室内扦插繁殖技术方案,简便易行,可以为其它种红豆杉扦插繁育所借鉴。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1.3.2 扦插方法
1.3.3 最佳试验方案验证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红豆杉最佳扦插方案确定
2.2 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
2.3 最优方案在其它种红豆杉中验证试验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红豆杉属植物的繁育现状研究[J]. 韩彩霞,徐朕,齐晓洋,邓光华. 现代园艺. 2018(15)
[2]东北红豆杉扦插育苗技术研究[J]. 张丽艳. 林业科技通讯. 2018(05)
[3]云南红豆杉扦插育苗技术研究[J]. 尹继庭,苏嗣杰,张雁东,冯丽娜. 林业科技通讯. 2017(10)
[4]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海南曼地亚红豆杉扦插育苗的影响[J]. 陆圆伊,马生军,吕苗,马留纯,王颖,王万勇,梁于朝,耿阳.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7(02)
[5]ABT1在南方红豆杉扦插育苗中的作用研究[J]. 欧滨,洪仁辉,林旭俊,陈良红,李炳武. 热带林业. 2017(01)
[6]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浓度对曼地亚红豆杉扦插生根的影响[J]. 阎小芳,刘庆华,王奎玲. 北方园艺. 2014(20)
[7]不同生根剂浓度与基质种类对南方红豆杉插条生根的影响[J]. 曹基武,刘春林,吴毅,黎恢安,尹大军,伍细莲,吴林世,胥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12)
[8]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扦插繁殖技术研究综述[J]. 李燕.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2(02)
[9]南方红豆杉嫩枝扦插育苗技术研究[J]. 吴秋良,单利英,刘足良. 华东森林经理. 2011(01)
[10]不同激素处理对南方红豆杉扦插苗的影响[J]. 高银祥,于景华,祖元刚,张学科,常影,庞海河. 中国农学通报. 2009(01)
本文编号:3728512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1.3.2 扦插方法
1.3.3 最佳试验方案验证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红豆杉最佳扦插方案确定
2.2 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
2.3 最优方案在其它种红豆杉中验证试验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红豆杉属植物的繁育现状研究[J]. 韩彩霞,徐朕,齐晓洋,邓光华. 现代园艺. 2018(15)
[2]东北红豆杉扦插育苗技术研究[J]. 张丽艳. 林业科技通讯. 2018(05)
[3]云南红豆杉扦插育苗技术研究[J]. 尹继庭,苏嗣杰,张雁东,冯丽娜. 林业科技通讯. 2017(10)
[4]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海南曼地亚红豆杉扦插育苗的影响[J]. 陆圆伊,马生军,吕苗,马留纯,王颖,王万勇,梁于朝,耿阳.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7(02)
[5]ABT1在南方红豆杉扦插育苗中的作用研究[J]. 欧滨,洪仁辉,林旭俊,陈良红,李炳武. 热带林业. 2017(01)
[6]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浓度对曼地亚红豆杉扦插生根的影响[J]. 阎小芳,刘庆华,王奎玲. 北方园艺. 2014(20)
[7]不同生根剂浓度与基质种类对南方红豆杉插条生根的影响[J]. 曹基武,刘春林,吴毅,黎恢安,尹大军,伍细莲,吴林世,胥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12)
[8]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扦插繁殖技术研究综述[J]. 李燕.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2(02)
[9]南方红豆杉嫩枝扦插育苗技术研究[J]. 吴秋良,单利英,刘足良. 华东森林经理. 2011(01)
[10]不同激素处理对南方红豆杉扦插苗的影响[J]. 高银祥,于景华,祖元刚,张学科,常影,庞海河. 中国农学通报. 2009(01)
本文编号:3728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fmb/3728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