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新诗研究论文摘要
本文关键词:2008年新诗研究论文摘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正一月1.《何其芳论》,杨义、郝庆军,《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第16-18页。摘要:何其芳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上的杰出贡献,具有无可代替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传统诗歌 中国新诗 哲学社会科学版 大学学报 中国诗歌 摘要 人文科学版 何其芳 现代性 研究动态
【分类号】:I207.25
【正文快照】: 一月1.《何其芳论》,杨义、郝庆军,《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第16-18页。摘要:何其芳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上的杰出贡献,具有无可代替的历史意义。出诸诗人学者的精深造诣,他以主流批评家的身份诠释作为当时文学之关键的现实主义,反对以“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作为公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泽龙;;新诗的困惑与选择——评邓程《新诗的出路》[J];文艺研究;2009年12期
2 张霆;;传播学视域中的中国新诗的历史演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纪军妮;;“断片”在中国新诗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4 陈爱中;;试论中国新诗的语言表述空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颜培杰;;百年新诗对“天人合一”意境传统的背离[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02期
6 熊辉;;五四译诗与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薛家宝;;徘徊在象征与唯美之间——论王独清和蓬子诗歌的“两面性”[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8 陈义海;;中国新诗的唯美主义潜流——从1919到1949[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9 叶延滨;;中国诗歌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角色[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许霆;;在继承传统诗律中提高新诗艺术质量[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子诚;;诗与历史——对《中国新诗总系》的讨论(摘要)[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吴思敬;;仰望天空与俯视大地——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一个侧面[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张桃洲;;回望百年:忧患与希冀——“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4 李春;;“反声音”:浪漫主义在中国新诗中的发生[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晓娅;乔婷婷;张凤;崔月萍;马富丽;;2006年新诗研究部分论文摘要[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6 王士强;;“只缘身蕴无穷热,化却人间万丈冰”——阅读屠岸[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敢;;新诗理论与批评的现代性——兼评杨四平的《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论》[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崔勇;;新世纪,新诗歌——世纪初中国新诗走向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9 李坤栋;;中西融合 古今贯通——从吴芳吉的白屋体新诗理论与创作看中国新诗的发展途径[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江锡铨;;闻一多与中国新诗浪漫主义片论(摘要)[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俊福;“中国新诗的源头在西方诗歌”[N];贵州民族报;2011年
2 李怡;纠缠不清的“传统”[N];中国艺术报;2007年
3 关海山;中国新诗太原论坛开坛[N];山西日报;2007年
4 ;中国新诗的两次坐失良机[N];中国文化报;2003年
5 张文勇;诗歌:真诚与良知的圣地[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侯马;为阅读而写作的诗歌[N];中国文化报;2000年
7 尹在勤;二十世纪的中国新诗[N];人民日报;2000年
8 昝亮;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脉络[N];济南日报;2006年
9 晓雪邋(白族);中国新诗的回顾与展望[N];文艺报;2008年
10 张元章邋赵婧 黄婷婷 李轻舟;新诗是自由的精灵[N];珠海特区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庆周;外国诗歌译介对中国新诗发生的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卫涛;中国新诗观念和中国古诗观念的变异性关联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张立群;中国新诗与政治文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易彬;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强;中国新诗的视觉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高蔚;“纯诗”及其中国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熊辉;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8 陈学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新诗危机及其所面临的艺术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谢向红;美国诗歌对“五四”新诗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霍俊明;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彦龙;论欧化对第一个十年中国新诗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0年
2 鲍良兵;中国新诗视域中的现代歌诗[D];温州大学;2010年
3 蒋建华;二十世纪中国新诗的悲剧意识[D];四川大学;2006年
4 魏琛;转型期中国新诗之石头意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谷艳丽;1917—1927:中国新诗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陈洁;现代诗歌:论中国新诗与歌词的三次交融[D];西南大学;2010年
7 贺庆;论叶延滨诗歌的上园道路[D];西南大学;2009年
8 张兰;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新诗[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孙莉;论中国新诗的语言艺术[D];延边大学;2003年
10 王劲松;中国新诗的人文价值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2008年新诗研究论文摘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8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368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