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资源利用论文 >

新型低共熔溶剂的制备及对SO 2 吸收效果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14 04:29
  随着工业的持续发展,我国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燃煤烟气中SO2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现阶段燃煤烟气的脱硫方法存在脱硫效率和硫资源利用率低以及脱硫副产物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低共熔溶剂(DESs)和离子液体(ILs)因蒸气压高、热化学稳定性好以及对SO2具有一定的可逆吸收能力而广泛用于SO2气体回收的应用研究中,是极具应用前景的SO2吸收剂。本文结合了ILs和DESs的优点,以两种常规ILs为原料,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性优秀的新型低共熔溶剂Emim X-EPy Y,其中X和Y为Cl-和Br-中的任一种。将两种室温下呈固态的离子液体Emim X和EPy Y按一定摩尔比通过机械混合制备出呈液态的低共熔溶剂Emim X-EPy Y,从而拓宽了固态ILs的应用范围和DESs原料的选择范围。对制备出的DESs样品进行了热稳定性分析,系统考察了吸收温度、进气SO2分压、气体流速、吸收剂含水量等因素对DESs吸收SO2效果的影响...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SO2的来源及危害
    1.2 燃煤烟气脱硫方法
        1.2.1 燃煤烟气传统脱硫方法研究目的及意义
        1.2.2 离子液体用于烟气脱硫的研究
        1.2.3 烟气脱硫用离子液体的功能化研究
        1.2.4 离子液体混合物的脱硫效果
    1.3 烟气脱硫用低共熔溶剂的研究状况
        1.3.1 低共熔溶剂简介
        1.3.2 低共熔溶剂在烟气脱硫中的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方案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低共熔溶剂的合成与表征方法
        2.2.1 低共熔溶剂的合成方法及步骤
        2.2.2 低共熔溶剂的合成方法及步骤
    2.3 SO2吸收/解吸实验的装置和方法
        2.3.1 实验装置
        2.3.2 SO2吸收实验方法及步骤
        2.3.3 SO2解吸实验方法及步骤
        2.3.4 低共熔溶剂吸收SO2的影响因素实验
第3章 EmimCl-EPyBr的合成及对SO2吸收效果的研究
    3.1 引言
    3.2 新型低共熔溶剂的合成
    3.3 EmimCl-EPyBr的热性能分析
        3.3.1 EmimCl-EPyBr的熔点分析
        3.3.2 EmimCl-EPyBr的热稳定性分析
    3.4 不同条件下EmimCl-EPyBr的 SO2吸收能力研究
        3.4.1 SO2吸收能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3.4.2 进气流速对SO2吸收能力的影响
        3.4.3 吸收温度对吸收能力的影响
        3.4.4 SO2分压对其吸收能力的影响
        3.4.5 EmimCl-EPyBr对低浓度SO2的吸收能力
        3.4.6 含水量对SO2吸收能力的影响
        3.4.7 EmimCl-EPyBr循环吸收/解吸性能研究
    3.5 EmimCl-EPyBr的形成过程及其吸收SO2的机理分析
        3.5.1 EmimCl-EPyBr的形成过程
        3.5.2 低共熔溶剂吸收SO2的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卤素阴离子对DESs吸收SO2效果的影响
    4.1 引言
    4.2 DESs的合成
    4.3 DESs的热稳定性分析
    4.4 不同吸收条件下DESs的 SO2吸收能力研究
        4.4.1 DESs的吸收能力随时间的变化
        4.4.2 吸收温度对DESs吸收能力的影响
        4.4.3 SO2分压对DESs吸收能力的影响
        4.4.4 DESs对低浓度SO2吸收效果的研究
        4.4.5 含水量对DESs吸收能力的影响
        4.4.6 DESs吸收可逆性及循环吸收能力研究
    4.5 DESs的形成过程及吸收SO2的机理分析
        4.5.1 EmimCl-EPyCl的形成过程
        4.5.2 EmimCl-EPyCl吸收SO2的机理
        4.5.3 EmimCl-EPyBr(1:1)和EmimBr-EPyCl(1:1)的对比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本文编号:3897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3897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a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