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牙帐到边城:清代伊犁九城环境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31 21:48
伊犁河谷是历史上大多数时期西北各游牧民族的活动舞台。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之准噶尔部崛起于天山北麓地带,并将政治和经济中心移至伊犁河谷,此后历代准噶尔首领鼓励发展农业的政策,使得原本耕牧皆宜的河谷地带的农业快速发展,成为准噶尔部强盛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清代伊犁屯田的前奏。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朝平定准噶尔,占领伊犁。鉴于准噶尔等部反复叛乱的现实教训,同时也为对抗沙俄势力,巩固西北边防,清王朝改变了原有的羁縻政策,设立军府制来管理新疆地区。为安置内地移民,设官治署,伊犁官兵先修小堡,后筑大城,并随着内地移民的不断增加,复增扩新城,最终在伊犁河北岸形成了九城环立,城堡众多,农田广布的农业景观。在原游牧“牙帐”地带基础上建立的伊犁九城,其城市选址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第一,靠近屯田灌渠,以推动屯田活动的开展和有效管理。第二,靠近伊犁河及其支流,满足城市官民的用水需求,并发展内河航运以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发挥。第三,靠近林木源地以获取建城所需的木料和官民的薪柴。第四,临近煤炭产区,以获取稳定的燃料,满足居民需求,并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城市选址与伊犁河谷地理环境相适应,城市...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牙帐: 游牧民族在伊犁地区的活动中心
第一节 伊犁成为游牧中心的地理基础
一、三面环山的地形
二、温和湿润的气候
三、水量丰沛的河流
第二节 准噶尔时期伊犁地区的农业开发
第三节 农业因素对于准噶尔民族崛起的影响
第二章 清军进入伊犁与伊犁九城的修建
第一节 进军伊犁与新疆的统一
第二节 设治安民: 清军在伊犁修城筑堡的必要性
一、清廷对管理准噶尔政策的转变
二、安置日益增多的内地移民
第三节 伊犁九城的修建过程
一、安置屯兵,先修小城
二、设将军府,须筑大城
三、巩固防务,增筑新城
第三章 影响伊犁九城选址的环境要素
第一节 临近木材源地
一、对建城木料的获取
二、满足官民的薪柴需求
第二节 对于河流的双重依赖
一、城市官民用水需求
二、发展内河航运
第三节 因屯成居,沿渠筑城
第四节 靠近煤炭地,获取稳定热源
第四章 伊犁九城的空间结构及水环境
第一节 伊犁九城的城郭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一、伊犁九城的空间形态特征
二、引水入城与伊犁九城的空间形态
第二节 伊犁九城的用水困境及解决方案
一、凿井引渠及其弊端
二、再凿新井,井渠并用
第三节 用水还需防水: 清代治理伊犁河侵蚀的努力
一、建城之初对伊犁河的认知及应对
二、伊犁河对惠远城侵蚀的加剧及官民应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944535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牙帐: 游牧民族在伊犁地区的活动中心
第一节 伊犁成为游牧中心的地理基础
一、三面环山的地形
二、温和湿润的气候
三、水量丰沛的河流
第二节 准噶尔时期伊犁地区的农业开发
第三节 农业因素对于准噶尔民族崛起的影响
第二章 清军进入伊犁与伊犁九城的修建
第一节 进军伊犁与新疆的统一
第二节 设治安民: 清军在伊犁修城筑堡的必要性
一、清廷对管理准噶尔政策的转变
二、安置日益增多的内地移民
第三节 伊犁九城的修建过程
一、安置屯兵,先修小城
二、设将军府,须筑大城
三、巩固防务,增筑新城
第三章 影响伊犁九城选址的环境要素
第一节 临近木材源地
一、对建城木料的获取
二、满足官民的薪柴需求
第二节 对于河流的双重依赖
一、城市官民用水需求
二、发展内河航运
第三节 因屯成居,沿渠筑城
第四节 靠近煤炭地,获取稳定热源
第四章 伊犁九城的空间结构及水环境
第一节 伊犁九城的城郭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一、伊犁九城的空间形态特征
二、引水入城与伊犁九城的空间形态
第二节 伊犁九城的用水困境及解决方案
一、凿井引渠及其弊端
二、再凿新井,井渠并用
第三节 用水还需防水: 清代治理伊犁河侵蚀的努力
一、建城之初对伊犁河的认知及应对
二、伊犁河对惠远城侵蚀的加剧及官民应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944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394453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