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 2 WO 6 基Z型异质结的构建及其光催化降解乙烯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19 01:07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大气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生活,急需得到有效的解决。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利用太阳能来降解大气中的污染物,凭借着自身安全、清洁、绿色、环保等优势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核心问题是寻找高效稳定的光催化剂。本论文以空气中含量低、危害大、极稳定、难降解的乙烯为例来展开研究。根据半导体光催化降解乙烯的原理,利用超薄的Bi2WO6纳米片与其它合适的窄带隙半导体材料复合来构建Z型异质结光催化材料,从而系统展开光催化降解乙烯的研究。本论文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采用两步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CoO和Bi2WO6的复合光催化材料,利用XRD、UV-Vis DRS、Raman、XPS、SEM等材料表征方法对其形貌与结构进行表征,然后对其光催化降解乙烯的性能进行了详细测试。性能测试表明相对于单独的Co O和Bi2WO6,复合光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当Co O和Bi2WO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大气中的乙烯气体
1.2.1 乙烯的来源
1.2.2 乙烯的危害
1.2.3 乙烯的治理方法
1.3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
1.3.1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1.3.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活性的影响因素
1.3.3 提高光催化活性的方法
1.3.4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1.4 半导体光催化降解乙烯
1.4.1 半导体光催化降解乙烯的基本原理
1.4.2 光催化降解乙烯的研究现状
1.4.3 Bi2WO6基半导体材料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创新点
1.5.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5.2 本论文主要的创新点
第2章 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测试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 实验中测试仪器参数及其方法
2.3 光催化降解乙烯的性能测试
第3章 CoO-Bi2WO6 Z-Scheme异质结的构建及其光催化降解C2H4性能测试
3.1 前言
3.2 本章实验的理论依据
3.2.1 态密度分析
3.2.2 功函数分析
3.3 本章实验样品的制备方法
3.4 测试表征、性能测试与结果讨论
3.4.1 样品表征测试
3.4.2 样品性能测试
3.4.3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dS-Bi2WO6 Z-Scheme异质结的构建及其光催化降解C2H4性能测试
4.1 前言
4.2 本章实验的理论依据
4.2.1 态密度分析
4.2.2 功函数分析
4.3 本章实验样品的制备方法
4.4 测试表征、性能测试与结果讨论
4.4.1 样品表征测试
4.4.2 光催化性能测试
4.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本论文的工作总结
5.2 在本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57999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大气中的乙烯气体
1.2.1 乙烯的来源
1.2.2 乙烯的危害
1.2.3 乙烯的治理方法
1.3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
1.3.1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1.3.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活性的影响因素
1.3.3 提高光催化活性的方法
1.3.4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1.4 半导体光催化降解乙烯
1.4.1 半导体光催化降解乙烯的基本原理
1.4.2 光催化降解乙烯的研究现状
1.4.3 Bi2WO6基半导体材料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创新点
1.5.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5.2 本论文主要的创新点
第2章 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测试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 实验中测试仪器参数及其方法
2.3 光催化降解乙烯的性能测试
第3章 CoO-Bi2WO6 Z-Scheme异质结的构建及其光催化降解C2H4性能测试
3.1 前言
3.2 本章实验的理论依据
3.2.1 态密度分析
3.2.2 功函数分析
3.3 本章实验样品的制备方法
3.4 测试表征、性能测试与结果讨论
3.4.1 样品表征测试
3.4.2 样品性能测试
3.4.3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dS-Bi2WO6 Z-Scheme异质结的构建及其光催化降解C2H4性能测试
4.1 前言
4.2 本章实验的理论依据
4.2.1 态密度分析
4.2.2 功函数分析
4.3 本章实验样品的制备方法
4.4 测试表征、性能测试与结果讨论
4.4.1 样品表征测试
4.4.2 光催化性能测试
4.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本论文的工作总结
5.2 在本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57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395799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