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期刊 >

期刊刊号的基本常识_2016中文ei期刊_今日养猪业期刊投稿论文范文免费下载

发布时间:2016-09-07 13:17

  本文关键词:今日养猪业期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月期刊网>>畜牧科学论文发表

今日养猪业期刊投稿论文范文免费下载

当前,随着猪场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群饲养密度的加大,流通领域的活跃,生猪疫病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在疫病类型上,新发疫病不断增加,许多猪病往往是多病因和多因素引起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而且发病症状非典型化,隐性感染增多,单

  当前,随着猪场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群饲养密度的加大,流通领域的活跃,生猪疫病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在疫病类型上,新发疫病不断增加,许多猪病往往是多病因和多因素引起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而且发病症状非典型化,隐性感染增多,单凭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不易确诊,而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有时还需时日。另一方面,在疫病的预防和治疗上,虽然有些疫病目前已研制出有效的疫(菌)苗,但还有不少疫病尚无疫(菌)苗可供利用;有些疫病虽有疫(菌)苗可防,但实际应用还有问题。

  摘要:猪群发病后由于猪体组织器官受损,免疫机能下降,使用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无效。文章就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猪场疫病防治工作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猪场,疫病防治

  猪群发病后由于猪体组织器官受损,免疫机能下降,使用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无效。因此,笔者就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猪场疫病防治工作,浅谈几点思考:

  1猪病防治难的原因

  这些年来,猪病防治难、猪难养一直是困扰业内人士的一个大问题。事实告诉我们在猪病的防治问题上应进行理性的分析,否则,方向错了,做得越多错得越多,走得越快离目标越远,无可置疑,要想让采取的措施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弄清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1.1病原方面的原因

  无疑没有病原微生物也就没有疫病的发生。而病原微生物易于对付也就不存在防治难的问题。疫病防治难与病原的特点息息相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现时猪群健康的最大障碍是原发性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含隐性感染)后的细菌性续发感染几乎是个规律性问题。临床兽医一般只重视对症处理,但往往停药后反复出现类似症状。只要病毒感染不解决,细菌感染问题就会反复出现。猪机体内感染的病毒几乎没有任何药物可以将其直接杀灭,而只能由猪本身的免疫细胞、亚细胞成分及其分泌物来把病毒消灭。

  1.1.2病毒的变异是生物界的家常便饭

  同一病毒存在基因型或血清型不同,毒株间几乎没有交互免疫力的情况,如PRRSV、口蹄疫等。现时猪群普遍感染的多种病毒如伪狂犬病毒、圆环病毒、“蓝耳病”病毒等都是严重摧毁动物免疫系统功能的病毒。

  1.2猪体方面的原因

  从生物进化的哲学角度分析:猪的身体里有一个称为“免疫力”的强大屏障来对抗病原微生物。然而纤细是免疫力的特征之一。免疫力并不是自始自终都是稳定的。导致猪免疫力低下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理化因素

  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素等)、重金属(如汞、铅等)、工业化学物质(如过量的氟等)以及机体代谢紊乱所产生的内毒素都能毒害和干扰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生理机能。大量放射线辐射动物(如长期的紫外线灯照射)可杀伤骨髓干细胞而破坏其骨髓功能,结果因严重损伤造血干细胞而导致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丧失。

  1.2.2药理性因素

  有些药物(如地塞米松等糖皮质类药物、氯霉素、四环素等)即使在治疗量水平也能抑制免疫系统,抗生素、抗菌药物长期大量的使用,可惰化机体免疫活动,破坏机体的平衡状态,损害免疫能力。

  1.2.3营养性因素

  营养与免疫的关系错综复杂,千丝万缕。某些营养元素的过多或缺乏,不论是基础的营养物质,还是必须的营养元素甚至微量的营养物质,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动物机体免疫组织和免疫器官的损伤。

  1.2.4不良应激

  已证明在过冷、过热、拥挤、分娩、断奶、混群、运输等应激状态下,猪体内会产生热应急蛋白等异常代谢产物,同时某些激素(如类固醇)水平也会大幅提高,它们会影响淋巴细胞活性,引起明显的免疫抑制。

  1.2.5传染性免疫抑制性疾病

  许多病原微生物均可诱导机体产生明显的免疫抑制。如猪瘟病毒、猪繁殖―呼吸综合症病毒、猪肺炎支原体等。

  2猪场平时重在预防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这句老生常谈确有它常谈的意义。如果一个猪场发生了疫病,让其彻底消除此病的几率是很小的,随着治疗、消毒等费用的增加,投入成本就会不断地增大。因此,应尽可能地把疫病阻断在围墙外,或是在发生之前就提前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

  2.1猪场的选址要合理

  猪场应建在背风、向阳、地势高且干燥、开阔的地方,忌低洼潮湿之地。应远离其他养殖场或有污染的工厂等。应弃旧建新场,保证水源干净充足。最好有天然的保护屏障,自然阻隔与外界的联系。

  2.2猪场的布局要合理

  母猪舍、育成舍应在上风向,隔离舍和处理室应在下风向。粪污处理宜在下风向,要用沼气池或生物链对养殖废物、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粪污处理通道与饲养通道分开。粪便发酵池应建在院墙外。为防止滋生蚊蝇,场内不要留大水池,地势尽量保持平整,排污沟要加盖水泥盖板。

  2.3营养预防

  加强营养,是疾病防治的基础。所谓“营养”,就是指饲料的安全、优质、高效,达到高投入、高产出。养猪要防病,不能只靠疫苗和药物,关键是提高猪自身的抵抗力,只有增强猪的营养,才能有效提高猪的自身抗病力。要求饲料质量安全、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配比必须符合猪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同时饲料保存得当,无霉烂、变质等现象。

  2.4疫苗预防

  由于规模化、工厂化养殖和品种改良推广,导致猪只携带病源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用疫苗预防疾病,不得不进行。但是,免疫应有制度、有计划,不可随意进行,不可盲目实施。制定免疫制度时,既要充分考虑品种特点、疫苗特性,又要结合本地疫情和本场实际,选择最合适有效的免疫途径、最可靠的免疫程序和最安全的免疫剂量。对新场,应考虑猪只原场发病种类;旧场,要结合历史发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且有效的免疫程序,确定免疫剂量。

  2.5药物预防

  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猪只不同的生理阶段和疾病流行期等,可以采取简单的药物投放预防。如高温天气,投放一些预

  防中暑的中成药;引进猪只,投放土霉素片等。

  3猪场平时防止引进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猪群的抵抗力

  3.1猪瘟的防疫措施

  定期接种猪瘟疫苗,提高猪群的免疫水平。加强检疫,防止引入病猪。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卫生工作,栏舍定期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平时应对猪群进行抗体水平监测,根据抗体滴度的高低,补注猪瘟疫苗,这是预防猪瘟的重要环节。

  3.2猪丹毒的防治措施

  目前使用的菌苗有猪丹毒弱毒菌苗、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及二联或三联苗4种。猪群中一旦发生本病,应及时隔离病猪,并迅速治疗。治疗本病以青霉素疗效最好,其次是土霉素、四环素、恩诺沙星、金霉素及泰乐菌素等。

  3.3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措施

  目前国内生产的菌苗有猪链球菌灭活菌苗和弱毒菌苗(冻干苗)。疫区或疫场应合理地使用灭活菌苗或弱毒苗进行预防。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对本病有疗效。每吨饲料加入125g四环素,饲喂4~6周,可减少本病的发生。但应注意生猪在出栏前7d必须停药。

  3.4弓形虫病的防治措施

  猪场定期杀虫灭鼠,禁止养猫。饲养员及其他工作人员也应避免与猫接触,防止猪的饲料、饮水被猫粪污染。除螺旋霉素有一定效果外,绝大多数抗生素对本病无效。磺胺类药物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磺胺类药物和抗菌增效剂联合使用效果最佳。

  4猪场应制定严格的防疫制度

  第一,制定具体的卫生防疫实施细则,让每个饲养人员了解其重要性,这是做好防疫工作的保证。第二,生活区与猪场分开,猪场或猪舍门口设立消毒池,及时更换消毒液,进入猪场或猪舍要更换鞋帽,鞋底在消毒池内经消毒液浸泡后,方可进入。第三,猪场或猪舍内要划分净道和脏道出口,苗猪、饲料、干净垫料从净道进入,猪粪、死猪以及其他废物从脏道运出,这样可以避免交叉污染。清除猪场或猪舍四周杂草和垃圾,疏通排水管道,排除积水,定期喷洒药物,消除蚊蝇滋生地,消灭老鼠。第四,饲养人员、技术人员实行住场制。育雏期禁止离场,育雏结束后,每月离场不超过四次。第五,猪场谢绝参观,禁止饲养人员、技术人员相互串门,收购商禁止进入猪场或猪舍内,禁止将死猪卖给商贩,以免引起猪病的传播。第六,进猪前、成猪出栏后、雏猪转群前后,猪舍和用具要大清洗,做到无积尘、无蛛网、无污物、无残余物,消毒做到不留死角,应用不同性质的药物交叉消毒,一般要求3~5次,空置猪舍一段时间。第七,猪场环境定期消毒,运输车辆、辗转使用的用具及时进行消毒,猪舍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洗刷饲槽和饮水器,地面清洁干燥,舍内温度、湿度适宜,光照、通风良好,猪群定期进行带猪消毒以及饮水消毒。

  总之,集约化猪场应树立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群体保健的观念,建立健全科学的防疫制度,形成科学、高效的疫病防治运行机制,不断推动猪场的科学化疫病防治工作。

上一篇:畜牧兽医学报投稿论文范文参考
下一篇:畜牧养殖论文高效优质发酵床养猪技术


  本文关键词:今日养猪业期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1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kzz/111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8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