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借小说家言 以改良群治
内容摘要:《新小说》是清末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日本期间,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十五日(1902年 11月 14日)在横滨创办的中国第一份以“小说”命名的文学期刊,其主要著(译)者有梁启超、罗普、周桂笙、吴趼人等。《新小说》刊载的小说,以内容分类,有历史小说、政治小说、科学小说、哲理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外交小说等,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通过富有趣味的故事,从政治、历史、科学、法律等方面全方位地对民众进行开导教育,希望民众在阅读小说后思考自己所处的历史时代.如《绣像小说》、《新新小说》、《月月小说》、《中外小说林》等,刊物的主编者身份、背景虽各有不同,但是其办刊宗旨却与《新小说》十分相近,都是利用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来批评社会,启蒙大众,培养新道德,改良群治。
关键词:小说;梁启超;中国;连载;创刊号;改良;文学;刊载;民众;日本
作者简介:
《新小说》是清末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日本期间,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十五日(1902年11月14日)在横滨创办的中国第一份以“小说”命名的文学期刊,其主要著(译)者有梁启超、罗普、周桂笙、吴趼人等。《新小说》第一卷在日本横滨出版,从1905年2月的第十三号(第二卷第一号)起,迁移至上海,改由广智书局发行。《新小说》为月刊,但从第4期开始,出版日期经常延迟,常常几个月才出一期,以至于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7月停刊时,5年多的时间里总共才出了2卷24期。
《新小说》不设栏目,内容以刊载小说为主,兼及文艺理论、剧本、诗与歌谣等,先后登载著译小说26种,戏曲10种,歌谣25题,文艺论文4篇,《小说丛话》14次,人物、风景画55幅,“杂记”、“杂录”若干。
“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晚清政府腐败无能,与列强的几次交手,均以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个个不平等条约,最终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朝末年,天灾与人祸、内忧与外患、国难与战乱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命运,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时刻关注着民族的生死存亡,努力寻找拯救中国的良策,摆脱民族危机、求得国家的生存发展成为他们的奋斗目标。
清代印刷业发达,加之戏剧与说唱表演的推波助澜,使得通俗小说在民间广泛传播,成为下层民众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一些有识见的士人从中看到了小说的巨大社会影响力,一改鄙弃小说的传统态度,积极参与小说的创作,不断对政治和一切社会现象进行抨击,提倡维新救国,向民众宣传改良革新思想。
梁启超因维新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后,继续寻找有效启蒙民众的方法。在考察日本各方面的情况后,他发现政治小说在日本明治维新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结合清末小说的繁荣局面,在比较了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社会影响后,他认为小说因本身的通俗性、娱乐性,拥有最大的读者群,社会影响也最广泛,因而是担当开启民智任务的理想工具。他在《译印政治小说序》(1898)中说,“识字之人,有不读经,无有不读小说者”,因此,“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喻,当以小说喻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正是基于此种理念,梁启超创办了《新小说》,以该杂志为阵地,进行开民智、启民德、激民气活动,希望达到救亡和启蒙的目的。在《新小说》创刊号上,梁启超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再次阐明小说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足以支配人的心理,可以改变一代的社会。“大圣鸿哲数万言谆诲之而不足者”,小说“一二书败坏之而有余”;而一二部好的小说,其对于社会人心影响,远胜于千百部“大圣鸿哲”的书。“故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相关文章
,本文编号:347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kzz/34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