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期刊 >

记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发布时间:2016-03-20 13:25

本文关键词:黑龙江中医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师生正在做实验。 东北网记者 包海多 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师生正在做实验。 东北网记者 包海多 摄

  东北网2月12日讯(记者 包海多)中药往往给人一种苦涩的感觉,药学研究更是让人立刻联想起实验室里的枯燥沉闷,而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却有着这样一群朝气蓬勃、充满热情的人,让这份“苦涩”的事业不断结出“甜美”的“果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创建于1972年,经过40余年的发展建设,在北国边陲黑龙江凝聚起一支综合实力在国内同类研究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人才队伍,高层次人才培养桃李满园,中药现代研究硕果累累,社会服务贡献突出,成为中医药领域一支声名远播的“东北军”。2014年,该院被中组部、中宣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科技部联合授予“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

  团队建设人才济济

  药学院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中药学和药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带头人分别是匡海学教授和王喜军教授。两位学科带头人均为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领军人物。

匡海军指导学生做实验。 东北网记者 包海多 摄

匡海军指导学生做实验。 东北网记者 包海多 摄

  匡海学教授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他从事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药性理论及创新药物研究工作30余年,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二十余项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课题以及多项应用开发性研究课题,创新中药化学研究思路,探索出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中药化学研究模式,阐明30余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揭示了这些中药功效的科学内涵,发现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新天然产物,在中药资源开发和创新药物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一等奖1项以及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王喜军教授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国家级教学团队《中药鉴定学》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中药鉴定学》课程负责人、国家规划教材《中药鉴定学》及《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药鉴定学》主编。他致力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方剂配伍规律研究,创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将代谢组学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结合,开展方剂及其体内物质的效应评价,建立中医方剂药物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国家项目25项,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及中医方剂药物代谢组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源文章130余篇,论文被SCI源期刊及核心期刊引用900余次;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

  学院坚持科学管理,实行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了一整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高度重视团队文化建设,,倡导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精神,鼓励学术思想的碰撞和交融,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位学科带头人在引领科研方向的同时,充分发挥领军作用,始终坚持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支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甘于奉献、团结协作、有较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优秀团队。学院现有教师117名,其中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2人、省长特别奖获得者1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中国药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中国中西医结合优秀青年贡献奖获得者2人、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1人和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人,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7人。

  人才培养桃李芬芳

  人才是推动一切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祖国中医药事业不管是继承,还是创新,关键都在于人才。基于这样的认识,药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0年来,学院共培养出博士200余名,硕士生1000余名,为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输出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其中,学院培养的杨炳友博士及夏永刚博士的两篇博士学位论文分别于2008年、2012年荣获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张宁博士的学位论文获得全国博士学位优秀提名论文,成为学院、学校、黑龙江省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标志性成果。

  学院现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教学名师2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课各3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级教学研究项目4项,主持的项目荣获国家级及省级教学研究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主编及参与编写规划教材、协编教材等50余部。

药学院实验室监控下的动物房。 东北网记者 包海多 摄

药学院实验室监控下的动物房。 东北网记者 包海多 摄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很多师生都知道,多年来,药学院的教研室和实验室一直是人气最旺的所在,也是每晚亮灯时间最长的地方,师生一起挑灯夜战做实验的“风景”一年四季不变,不分寒暑和节假日。正是由于这种代代传承的对于科学研究的热忱和执着,才使得这支团队能够不断创造出一个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学院主干学科目前拥有5个明确、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即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和中药及复方作用机理研究方向。学院始终坚持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发展中医药学术为己任,各研究方向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整体实力突出,特色明显,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研究内容达国际先进水平。近年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6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14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以及省级课题50余项;荣获国家级及省级科研奖励50余项,尤其近几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SCI论文二百余篇,其他学术论文700余篇。

  目前,该院中药学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黑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群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学科群牵头学科、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专业带头人梯队“535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学科,中药及方剂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团队、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研究团队和中药基本理论研究团队被评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2011年学院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扎根龙江服务社会

  扎根黑土地,服务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这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一直坚持的办学方向,也是药学院的工作重点之一。学院积极构建生物医药学科群,以提升黑龙江省中药新药创新能力和保障全省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力打造生物医药技术平台、信息平台和活动平台,对加快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立足于黑土地特有的中药资源,学院发挥科研及学术优势,积极开展北药综合性开发研究(包括新产品、新资源、中药复方二次开发等工作),先后对辽东楤木叶、类叶牡丹、麻黄、接骨木、线叶菊、黑水缬草等40余种地产中草药进行了基础研究,并研制开发中药创新品种。其中,学院研制(或联合研制)的中药新药“龙牙肝泰胶囊”、“肝脾康胶囊”、“牦牛骨髓壮骨粉”、“排石饮液”、“前列闭而通胶囊”、“珍芪降糖胶囊”、“北芪神茶”等新药或保健药品行销全国,已累积创收20多亿人民币。新药越橘有效部位群及金柴胶囊已获国家临床批件,完成Ⅱ期临床研究。学院研制的“治疗银屑病二类新药洋金花胶囊”、“抗肝炎新药复方胡黄连胶囊”和“促进骨损伤新药接骨木片”等项目也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并与国内及省内相关企业进行了对接,有的已经作为医院制剂用于临床,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HN666)

本文关键词:黑龙江中医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kzz/36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4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