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护理论文怎么写_儿科护理学论文
本文关键词:护理学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在儿科病房的应用。方法:通过总结儿科病房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加强管理,执行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护理人员提高了护理安全意识,把握了每一个护理环节,消除了不安全隐患,确保护理安全。结论:重视儿科病房的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为患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关键词】 儿 科; 护理安全; 对 策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s of nursery security in paediatrics ward. Method: To summarize the hidden danger of nursery security in paediatrics ward, strengthening of management, carrying out the effective nursery countermeasures.Result: Elevation the consciousness of nursery security in nursing staff, assurance each step of nursing service, getting rid of the hidden danger and insuring the nursery security.Conclusion: To think highly of the nursery security in paediatrics ward, elevation the quality of care, to provide safe、 satisfied and high-quailty service for the patients.
Key words: Paediatrics; Nursery security; Nursery countermeasures
儿科病房收治的对象为心理、语言、行为发育不够成熟的小儿,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症状不典型,意外事件多,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大,护士工作量大,容易发生差错事故。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善于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对应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1]。
1 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因素分析
1.1 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职责是工作的指南,是护理的法宝[2]。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实际工作中,少数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欠缺,诸如查对不严,交接班不认真,违反操作规程,巡视患儿不及时,导致打错针,发错药,抽错血,为患儿抽血或静脉穿刺后忘松止血带等现象的产生。值班时未体现慎独精神,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从而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
1.2 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儿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儿科护士特殊的素质要求,要求护士具有爱心、耐心、同情心。由于护士超负荷工作,加上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使护士身心疲惫,工作质量下降,易发生差错事故。个别护理人员对业务不熟练,观察病情不到位。服务态度不好,解答问题语言生硬,或不予解答,不能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与家长发生冲突。这些因素容易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
1.3 带教因素:由于护生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熟悉程度欠缺,基础理论薄弱,操作能力较差,必须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工作。带教老师的指导十分重要,直接关系护生业务能力的提高和责任心的加强,从而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
1.4 病房管理因素:病房是患儿治疗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当加强管理。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流行季节,患儿多,房间拥挤,恢复期和急性期患儿共处一室,如果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易发生交叉感染,这些也会成为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因素。
1.5 用药安全因素:小儿在用药上特殊性强,用药剂量小,个体差异大,加药程序复杂,新药品层出不穷,药物的商品名称繁多,剂量复杂,不易掌握,易发生配错药,剂量换算错误等。家长不遵医嘱给患儿服药。由于儿童血管壁薄,通透性高,在输液过程中使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穿刺部位常出现皮肤苍白,渗出肿胀,甚至坏死等,给患儿带来痛苦。这是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重大隐患。
1.6 患儿及家长因素:患儿年龄小,不配合治疗,一些家长缺乏医学常识,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不配合治疗和护理,经常住院患儿家长的依从性差等。这些行为也给儿科病房护理安全带来影响。
2 针对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因素的护理对策探讨
《儿科护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1.儿科护理学论文
2.《儿科护理学》教学的探讨
3.儿科护理学论文(2)
4.浅析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
5.儿科护理中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6.浅谈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7.儿科护理学理论教学策略
8.《儿科护理学》教学的探讨(2)
9.探索儿科护理学中的整体护理教学
10.新生儿护理论文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新生儿护理论文
下一篇:小儿尿道下裂一期成型术的护理
儿科护理学论文相关推荐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医院内护理管理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和技术能力,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护理人员品管圈管理质量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品管圈是一种新型的质量管理方式,是指相近工作场所或互补、相同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自发的、自动的组成小圈团体,按照特定的活动程序集思广益、相互合作,共同解决管理、工作现场和文化等方面的事件或问题[1].本研究搜集护理人员32名,对其品管圈管理的管理质量和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13年2月~2013年6月吉林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32名,随机均分为甲组和乙组(n=16)。甲组6名护士,6名护师,4名主管护师;平均年龄(35.26±2.24)岁,其中7名中专,5名专科,4名本科。乙组7名护士,5名护师,4名主管护师;平均年龄(35.27±2.25)岁,其中6名中专,6名专科,4名本科。甲组和乙组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甲组16名进行传统管理,对乙组16名进行品管圈管理。品管圈管理的方法如下:(1)确定活动主题,分别是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病房管理和高级护理。将16名护理人员分为4组,每组4人,采取投票选举或推选的形式确定1名圈长。分组时必须遵循新老结合的分组原则。按照每位圈员不同的特长、兴趣和爱好,选择活动主题。圈长根据活动主题确定质量标准,为了保证工作目标的有效完成,应当制定奖惩制度,对完成目标的圈员进行奖励,对未完成目标的圈员进行惩罚[2].(2)各个圈长对各自圈实际的工作情况等进行仔细分析,并结合实际制定解决现状问题的策略。总护士长必须对圈长的分析结果和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供圈长参考[3].(3)定期组织会议,对阶段时间内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并及时解决。严格控制会议的时长,每次会议不得少于30min.在会议中,每位圈员都可以将内心想法、建议等向圈长反映,圈长必须认真倾听每位圈员的意见和建议,好的建议应当接受。会议以每周1次为宜。必须提高对会议的重视,不得随意请假和无故迟到、早退等[4].采用月评估的形式对阶段内实现的成果、质量等进行分析、讨论,按照奖惩制度执行奖惩[5].
4个月后,对甲组和乙组的患者满意度、护理优良率进行调查、对比,对甲组和乙组病房管理进行评分、对比,对比甲组和乙组护理管理的总有效率。
1.3统计学方法。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2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甲组患者满意度为75%,其中4例不满意,7例满意,5例非常满意;护理优良率为81.25%,其中3例差,9例良,4例优;病房管理评分为81.03分;护理管理总有效率为75%,其中4例无效,7例显效,5例有效。乙组患者满意度为93.75%,其中1例不满意,6例满意,9例非常满意;护理优良率为93.75%,其中1例差,5例良,10例优;病房管理评分为95.6分;护理管理总有效率为100%,其中3例显效,13例有效。乙组患者满意度、护理优良率、病房管理评分、护理管理总有效率显着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内护理管理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和技术能力,提高整个科室的护理质量[6].越来越多的医院科室将品管圈应用到护理管理中,通过护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提高团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加强每位护理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提升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执行力、依从性,从而极大地提升、改进护理质量[7].在应用品管圈时,圈长应当将每位圈员作为活动的主导地位,对每位圈员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考虑,好的建议应当接受,以此增强每位圈员的革新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改进意识,促进每位圈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创造力[8].本研究中,应用品管圈的乙组患者满意度达93.75%,护理优良率为93.75%,病房管理评分为95.6分,护理管理总有效率为100%,未应用品管圈的甲组患者满意度仅为75%,护理优良率为81.25%,病房管理评分为81.03分,护理管理总有效率为75%,甲组和乙组各项情况相比,差异较大,表明品管圈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对提高患者满意度、护理优良率、病房管理评分和护理管理总有效率均有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品管圈对于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章飞雪,黄建莉.“品管圈”活动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实践[J].中国现代医生,2012,14(13):45-46.
[2]刘红.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效果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398,697.
[3]丁昊.医院“品管圈”管理的方案设计及实施效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伍慧.品管圈在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中的运用[J].当代医学,2014,20(5):17-18.
[5]王申.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现状[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0(6):574-576.
[6]石晶,程青虹,王子迎.品管圈在国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农垦医学,2013,10(11):58-59.
[7]孙旭晴,陈金芳,毛秀英.品管圈用于ICU提升基础护理合格率的实践与体会[J].浙江医学教育,2013,13(16):52-53.
[8]陈蜜蜂.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10):246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气管切开患者的循证护理体会
下一篇:没有了
护理人员品管圈管理的管理质量和效果相关推荐
气管切开患者中实施循证护理过程中,需对护理有关文献进行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气管切开患者的循证护理体会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循证护理作为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护理工作中的一项实践过程,通过对患者及其所患疾病给予正确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从中发现疑难问题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此解决患者难题,达到良好的治愈目的。气管切开护理作为重症监护病房中一类最为常见的护理方法,若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则可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但若未能给予有效的护理对策,则可直接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气管切开作为一种有创的人工气道,此类患者所需的呼吸道管理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目前护理工作中需用来解决的问题。本院现针对收治的60例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分析,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气管切开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与循证护理组,各30例。常规护理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45.6岁;循证护理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9~73岁,平均年龄47.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呼吸道护理方法,循证护理组给予的护理对策如下。
1.2.1体位护理 在行气管切开术之后的8~24h内,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行平卧位,在手术治疗后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保持患者床头抬高15~30°[1]。此种术后体位不仅可改善患者通气,同时可改善患者的组织供氧量。体位护理中需注意的一点是保持患者头部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在协助患者翻身时应尽量防止套管旋转的角度过大。
1.2.2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对患者及时行吸痰护理,在吸痰时先将口鼻分泌物吸净,在将气道内的痰液吸取干净,所采用的吸痰方式主要为密闭式气管吸引。当痰管进入到气道内后可遇阻力,此时将痰管上提1~2cm后再向下按压负压控阀后旋转上提,在分泌物过多的地方需停留一段时间后迅速推出,避免对呼吸道造成反复刺激[2]。在吸痰前需确保给予患者充足的氧气,面对较为清醒的患者可鼓励其自行咳痰,从而减轻因咳痰而引起的不适及并发症。
1.2.3气道冲洗 采用0.45%的低渗盐水让患者吸入,待患者吸入后再次浓缩使其接近0.9%的氯化钠溶液,避免对患者气道产生刺激性作用,此种气道冲洗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生理盐水。有临床研究结果指出,于气管内滴注0.9%的氯化钠溶液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此,临床上多主张采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于患者每次吸痰前抽取此液体2~5ml注入到患者气道内。对于痰液较为黏稠的患者,可给予反复多次的冲洗,但要避免每次冲洗时间不宜过长[3]。
1.2.4持续微量泵控制的湿化法 保证湿化液沿着套管壁缓慢、均匀的持续流入,以此减少对气道造成的刺激,减少刺激性干咳的发生率,从而确保患者气处于近似生理湿化的状态下,达到改善患者呼吸道环境的目的,从而符合呼吸道对湿度的生理需求。对行气管切开术后但不接呼吸机的患者于套管外口接人工鼻,不仅可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同时减少痰痂堵管的发生率[4]。
1.2.5超声雾化吸入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痰液量、痰液药敏试验结果来决定超声雾化吸入的次数,而在为患者行超声雾化吸入期间需同时给予患者吸入氧气,将氧气流量控制在3~5ml/min,并保持雾化器嘴距离人工气道8~10cm,避免因雾气进入后而发生窒息。
1.2.6预防局部感染 每周定期对气管内套管进行消毒清洁处理,每周清洗2~3次,对气道外套管的消毒清洗则最好控制在手术后1周内,保证气管导管内的纱布清洁干燥,每日进行更换。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常规护理组患者30例,6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占20.00%,痊愈29例,占96.67%,1例患者死亡,占3.33%。循证护理组患者30例,2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占6.67%,痊愈30例,占100.00%。常规护理组与循证护理组发生肺部感染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气管切开患者中实施循证护理过程中,需对护理有关文献进行学习,使护理人员掌握新型的护理方法,包括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与临床症状来决定吸痰时间以及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湿化液持续滴入气道法等。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循证护理工作实施期间的核心思想为通过运用最好及最新的科学依据来提供相关护理服务,其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证据直至解决问题[5]。以往临床上所使用传统呼吸道管理仅重视执行过程,但循证护理可则通过上述护理过程减少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6]。不仅可显着提高治疗的成功率与临床治愈率,同时可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HaglerDA,TraverG.Endocrachealsalineandcatheters:Sourcesoflowerairwaycontamination.AmJCrit,2014,3(6):444-447.
[2]徐文芳.循证护理在气管痰痂防治上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9(9):31-32.
[3]贾俊卿,毓军.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呼吸道管理.护理研究,2004,12(18):1039-1049.
[4]陈书琴,杨灵霞.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华北国防医药,2010,22(3):285-286.
[5]王凤玲.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5):789-790.
[6]陈红芹.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山东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1):178-180.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的成效研究
下一篇:护理人员品管圈管理的管理质量和效果
气管切开患者的循证护理体会相关推荐
手术室通过开展优质护理转变了手术室的工作模式,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成效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优质护理已经成为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手术患者术前存在焦虑、紧张等情绪变化。因此,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使患者在围手术期受到人性化、规范化的优质护理服务[1-3],本文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3年12月128例在我院行择期手术的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现将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3年12月128例在我院行择期手术的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72例,女56例,平均年龄(46.8±9.6)岁,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优质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每组64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焦虑水平及患者出院时的满意度,采用状态(S-AI)和特质焦虑(T-AI)量表评价并记录患者术前的焦虑水平(分数范围24~82),分数高低与焦虑程度成正比。患者出院时对围术期护理的满意程度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问卷回收率100%。
1.3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优质护理组手术前焦虑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出院时对围术期护理的满意程度:观察组61例,占95.3%,对照组54例,占84.3%。观察组高于常通护理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优质护理方法
3.1术前访视:手术前1天,负责巡回的护士随同麻醉医生一起深入病房,与患者的责任护士、床位医生沟通,查阅患者的病例资料,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及一般资料,与患者面对面的接触,通过与患者的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对手术的接受能力,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不同的方法向患者耐心地讲解麻醉、手术的过程和安全性,缓解、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及思想负担,告知患者禁食、禁水的时间及重要性,指导患者训练正确的咳嗽方法,通过术前访视使患者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治疗[4-6]。
3.2术中支持和管理:手术当天巡回护士应随同患者一起进入手术室,主动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设备和仪器及相关人员,调节好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如果患者有恐惧、不安心理,及时给予安慰,做好患者的约束、固定,防止坠床,与医生协助摆放好患者的手术体位,使患者卧位舒适,特殊体位应注意患者受压部位的保护,防止压疮、关节脱位及神经损伤的发生。认真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在确认无误后方可手术,以保证患者的安全,严格清点手术用品并详细记录,术中增减敷料和物品,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共同清点确认,关闭切口前后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手术过程中所用的敷料和物品,确保与手术清点单上的数字完全吻合。加强患者术中体温的监测,注意患者皮肤温度的观察,防止异常体温的发生,特别是低体温的发生[7-9]。术后与麻醉医生等一起将患者安全送回病房,转运过程中须稳妥地固定好患者及各种管道,使用监测设备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4讨论
术后随访:术后第1天应对患者进行回访和探视,询问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检查患者有无压疮、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征询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室的满意程度及需要改进措施。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术后康复知识[10]。通过随访了解手术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持续改进措施。
手术室通过开展优质护理转变了手术室的工作模式,术前访视、术中支持和安全管理及术后随访,加强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使围手术期的患者享受到人性化、系统化、规范化的优质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避免了缺陷和差错的发生,缓解了患者术前的紧张和焦虑,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红艳.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新思路[J].吉林医学杂志,2010,31(31):5682.
[2]李玲娣.转变理念开展手术室优质护理[J].吉林医学杂志,2012,33(20):4396.
[3]郭玉洁,孟萌,姜安丽.护理人文关怀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索[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9):1317.
[4]何谏齐,张志慧,秀仪.手术室优质护理模式建立[J].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到位问题及防范措施
下一篇:气管切开患者的循证护理体会
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的成效研究相关推荐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作为内科常见性疾病,发病率呈显着上升的趋势,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心血管内科护理问题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健康的重视度也在逐渐的增强,而心血管疾病作为内科常见性疾病,发病率呈显着上升的趋势,并且该疾病还具有发病快、病情复杂的特点,假如在临床救治过程中护理不到位或者不及时,就会成为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而对患者的救治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因此,加强临床不安全因素的相关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86例2013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0例,女46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2.2±2.8)岁,患者所患疾病种类具体为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伴冠心病、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
1.2方法
对以上86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并总结患者护理期间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将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向86例患者发放,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因素、人际交流、工作责任心和护理的专业水平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而对心血管内科的20名护理工作者也同样发放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因素、书写规范、管理制度缺陷、临床用药不合理及业务水平等方面。
2结果
据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回收的86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不安全因素调查问卷中,患者指出的不安全因素主要为医疗服务水平存在不足(15例)、环境因素(20例)、医患沟通障碍(27例)、护理工作者责任心不强(11例)、护理专业水平不足(7例)、其他(6例);而20名护理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安全因素主要为患者因素(10名)、文书不规范(4名)、用药不合理(5名)、管理制度缺陷(4名)、护理专业能力不足(5名)、其他(3名)。
3讨论
3.1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3.1.1环境因素
患者在入院治疗期间,相关的环境因素主要为硬件设施、配备及物品放置等,假如地面过滑或者是病床未安装护栏,就会导致患者受伤。
3.1.2护理专业知识不足
基于该科室的患者病情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对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水平有较高要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护理工作者在该方面严重不足,并且预见性和主动性较差,进而在安全、服务和法制意识上严重匮乏,在护理质量上无法做到与时俱进。
3.1.3护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匮乏
通常情况下,该科室的患者以中老年人群居多,在理解和认知能力上严重不足,再加上护理人员耐心匮乏,进而极易引发医患纠纷。
3.1.4文书不规范 文书书写规范的重要性是广大护理工作者明确的,但是由于法律意识匮乏,且将救治患者作为了工作重点,使得在进行记录的时候常出现字迹潦草、漏记、记录不全的现象,进而导致误诊[2]。
3.1.5医院管理因素
医院护理管理机制的匮乏是导致护理工作者职业道德薄弱、工作流程不合理、护理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再加上患者日益增多,而护理人员数量却有限进而使得护理质量大打折扣。
3.1.6操作和用药因素
基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用的药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假如使用不当,就会导致错误的发生,还有就是在用药的过程中不注意核对就会导致用药剂量不合理。
3.2安全防范对策
3.2.1加强医院环境建设
保证病房的干净卫生和整洁,并且微波炉和电视等设备安装于病房,带给患者家的温暖,构建和谐的住院环境。
3.2.2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进行定期的评估、考核,对专业知识水平不足的护理工作者进行培训,同时指派优秀的护理人员带领,保证操作技术的娴熟和专业知识的扎实,同时促进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将医患纠纷发生几率大大降低。
3.2.3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语言的沟通和交流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应用的时候也要讲究技巧性和艺术性,保证态度的诚恳、语言的文明、仪态的大方,同时将爱心、细心和耐心灌注,杜绝敷衍了事、语调生硬,以此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患者晨晚间护理的时间充分的利用,主动热情的向患者询问饮食和睡眠等情况,将更多地人文关怀给予患者,促进患者信任和理解程度的提升,及时听取患者的建议和意见,并对问题耐心解答,对患者给予充分的尊重,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3.2.4加强护理文书记录和管理
在医疗文件中,护理记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并慎重对待护理记录,保证书写的规范性,杜绝字迹潦草和涂改,同时规范性描述药物和疾病的名称,将潜在的安全隐患封堵,也对护理工作者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还要及时详细的记录危重患者的病情发展,防止医护记录矛盾的产生[3]。
3.2.5强化医院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医院的护理管理制度,促进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与心血管内科护理特点相结合进行相关制度的制定,如交班巡查制度、责任制度、文书书写规范制度、工作流程等,并将相关的制度贯彻落实,使所有护理工作者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岗位等,将自身或者帮助同事把护理工作做好,促进护理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
3.2.6规范操作和用药
在相关制度建立的前提下,将各级护理工作者的职能充分的调动,保障临床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水平。同时将“三查八对一注意”贯彻落实,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科学、合理和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将护患纠纷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了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和环境因素这几个方面,因此在后期的临床护理中,要想确保护理安全,就必须加强医院环境建设、重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加强护理文书记录和管理、强化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操作和用药,以此来保证护理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申时艳.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4):100-102.
[2]陈丽清,林群带.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5):145-146.
[3]张新玲.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内蒙古中医药,2013(29):172.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在输血患者中进行人性化输血护理策略
下一篇: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的成效研究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到位问题及防范措施相关推荐
本文关键词:护理学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56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angbiaozhuanli/125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