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高校间科技创新合作现状探讨——基于2012年合著论文的计量图谱分析
本文关键词:广州地区高校间科技创新合作现状探讨——基于2012年合著论文的计量图谱分析 出处:《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协同创新 大学城 科学计量 知识图谱 社会网络分析
【摘要】:以CNKI为数据源检索广州地区23所本科院校在2012年的合著论文数,分别建立合作频次矩阵和Salton指数矩阵,并用Netdraw生成合作网络图谱,以揭示广州地区高校间科技创新合作的总体情况。研究结果发现,学科相似性是影响高校间科技合作关系强弱的主要因素;高校对外科技合作的活跃程度受到学科特征的影响,理工农医类院校的合作活跃度一般高于文科类院校;大学城等地域因素对高校间合作关系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基于合著论文的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图谱是揭示高校间科技创新合作现状的可行手段。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州地区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研究”(13ZS0043)
【分类号】:G644
【正文快照】: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自从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来[1],国内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和讨论十分活跃,但大多集中在产学研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宇;;U/I知识联盟协同创新绩效的数理分析模型[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 万君;郑艳秋;;知识网络组织之间的协同创新及其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年14期
3 张爱琴;陈红;;产学研知识创新网络的协同创新评价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周健;刘永;;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年05期
5 余玉娴;何斌;;粤港澳高等学校科技合作现状——对广东省高校的调查和若干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8期
6 熊励;孙友霞;蒋定福;刘文;;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4期
7 万幼清;邓明然;;基于知识视角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4期
8 梁立明;沙德春;;985高校校际科学合作的强地域倾向[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11期
9 杨道现;;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23期
10 刘晓文;于瑾;陆娜;;治理视角下的高校协同创新制度设计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1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琼丹;沙勇忠;李慧佳;蔡国瑞;;985大学Web空间内部链接特征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1年06期
2 原毅军;耿殿贺;张乙明;;技术关联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研发博弈[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11期
3 李均;;CEPA签署以来粤港大学校际合作的新进展——基于对中山大学等六校的调研[J];高教探索;2011年06期
4 吴世勇;邓毅;;广州市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2年01期
5 李丽群;刘晓荣;;基于创新集群视角的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J];甘肃科技;2012年19期
6 李天柱;冯薇;马佳;刘小琴;;生物技术集群的创新特性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年11期
7 王孟钧;刘慧;张镇森;陆洋;;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网络协同要素与协同机制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12年12期
8 王艳;纪志成;;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模型与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9 陈搏;;社会知识管理促进协同创新[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10 王家全;唐毅;吴辉琴;;基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科研队伍建设与探索[J];大众科技;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锡杨;;协同创新中心管理体制机制探究[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焱;基于价值实现的电信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林德昌;基于资源网络理论的新服务开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徐辉;知识流程外包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4 任宗强;基于创新网络协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与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湛俊三;地方高校战略联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桑金琰;环境友好型制造企业的协同运作与优化提升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7 赵雪峰;基于价值网的电信运营企业协同产品创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8 楼高翔;供应链技术创新协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郭宏;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技术企业绩效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王小磊;客户协同产品创新中冲突协调与消解的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红志;基于复杂系统的海洋知识创新网络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萍;农业产业集群的知识网络及其创新绩效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吴艳玲;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模式与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钊;虚拟团队知识协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鄢福惠;都江堰市一三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6 张昆;我国科学合作的空间特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蔚娟;创新孵化网络对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曹建萍;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能力整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程蓉;基于产品设计链的企业协同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单良磊;我国企业群的生态协同模式与协同效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志梅;季爱华;;知识型企业生命体动态绩效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周阳敏;;中原经济区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教研研究[J];创新科技;2010年10期
3 龙果;;论技术创新的聚集和创新集群的形成[J];当代经理人;2006年17期
4 刘则渊,韩震;知识活动系统与大学知识管理[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陈劲,王方瑞;再论企业技术和市场的协同创新——基于协同学序参量概念的创新管理理论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张男星;桂庆平;;大学如何推进协同创新——访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J];大学(学术版);2011年12期
7 黄传慧;郑彦宁;吴春玉;;美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8 朱祖平;企业协同创新机制与管理再造[J];管理与效益;1998年01期
9 喻汇;;基于技术联盟的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4期
10 许怀升,吴福光,冯增俊,黄循洛,杨移贻;粤港澳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调研报告[J];高教探索;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 严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牟明善;[N];济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青熹;变革型领导、社会资本与协同创新组织学习的视角[D];南京大学;2011年
2 郑刚;基于TIM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梁祥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联盟及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4 陈光;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5 孙长青;长江三角洲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哲;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文博;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绩效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方瑞;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协同创新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谢芳;企业集团内部协同创新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殷春武;模糊多准则群决策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5 金林;科技中小企业与科技中介协同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程蓉;基于产品设计链的企业协同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张巍;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孟娟;网络环境下企业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华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星;建立肇庆高职教育大学城设想刍议[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冯增俊;中外大学城与广州大学城的发展定位[J];高教探索;2003年03期
3 楚小庆;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大学城构建——从人本主义思想到自然人文特色[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红英;康云;;逛大学城去[J];政协天地;2003年03期
5 肖郴松;大学城集成效应及其问题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袁岳;;大学城里的喜羊羊[J];青年博览;2011年05期
7 ;东方大学城教学共同体成立[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8 袁圣军;大学城社区文化的理论与建设初探[J];江苏高教;2002年03期
9 陈万鹏,扬勇俊;关于“广州大学城”建设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期
10 戚玉松,沈广斌;大学城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江苏高教;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振亮;王贤文;刘则渊;葛莉;;国际创业型大学研究现状的信息可视化计量分析[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则渊;;科学计量学研究[A];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1982-2002)纪念文集[C];2002年
3 刘则渊;朱晓宇;;国际科学计量学及其姊妹学科的计量与图谱[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发展中的浙江树人大学城建学院[A];第七届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赵燕平;孙铁铮;;基于多重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的风险发现与监测[A];第12届全国信息管理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郝志运;钟佳桂;莫云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权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张银妮;;当代中国大学城规划选址探讨[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邓江玉;;大学城若干问题的研究——全国高教科研“十五”规划课题研究论文[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彭岚兰;沈玉芳;柏程豫;;现代大学城发展特点及选址原则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王恒栋;王建;祁峰;;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工程介绍[A];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CAXA、韩道阳;CAD的协同创新设计[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2 通讯员 沈虞婷;江宁大学城召开科技产业工作会议[N];江苏经济报;2010年
3 省委政研室 尹宏隽 安伟;建设大学城[N];河南日报;2000年
4 陆昀;东方大学城遭查[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5 范利祥 罗昌平;大学城成为整顿重点[N];中华建筑报;2004年
6 李娜;济南新城——大学城塑造文化氛围[N];经理日报;2009年
7 记者 林霞虹 毕征 任朝亮 周祚 刘旦 王飞 任珊珊 徐静 王鹤;大学城以南将建限价房[N];广州日报;2010年
8 刘笑一;“阿拉”钟情“大学城”[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9 董锐 李昊原 赵一;郫县“智力新城”全新露脸[N];成都日报;2009年
10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兴华;协同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径[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海燕;基于知识图谱的科学计量学进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秦长江;基于科学计量学共现分析法的中国农史学科知识图谱构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李小宁;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科学计量学的视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唐文献;KBE环境下面向协同创新的产品开发支持系统研究[D];上海大学;2003年
5 申红艳;基于动态建模的网络联盟企业协同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贺灵;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评及增进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陈悦;管理学学科演进的科学计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谢彩霞;科学合作方式及其功能的科学计量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廖丽平;模糊社会网络分析(FSNA)及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10 赵效为;大学城与城市互动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江波;基于CSSCI辽宁省管理学研究的计量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陈文博;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绩效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方明;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徐梦;基于供应链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王丽华;基于创新集聚的协同创新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6 阙攀;大学学术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7 马骥;河南省促进协同创新政策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8 李耕;论协同创新与企业快速成长[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张倩;高校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朱佳力;长株潭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14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angbiaozhuanli/1314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