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论文创新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发布时间:2016-02-22 10:57

精神分析理论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说人的精神活动,包括三个意识层: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所谓意识,就是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人的心理活动。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等因不符合社会道德或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的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前意识界于意识与潜意识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回忆等常被压存在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控制力松懈时比如醉酒、被催眠或睡眠时,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二、人格结构理论

按弗洛伊德所述,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唯一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其目标只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不被个体所觉察的。

自我,德文原意即“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同时又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非现实的,追求完美的,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它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遵循“道德原则”。

  三、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繁衍与个体生存;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

性欲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他称这种代表性本能的力量为“力必多”。力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一般一个人能否犯神经症取决于他的力比多的力量,以及满足力比多找到的出路,得到满足的可能性。而性欲力比多与生俱来,贯穿于人的肉体生命和人格成长的全过程。特别是儿童时期四个阶段--口腔阶段、肛门阶段、生殖器阶段和生殖阶段--性欲力比多的发展情况对于人的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四、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断言:“梦是完全有效的精神现象,它是(被压抑的)愿望(经过伪装)的满足。”

梦的实质,就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欲望虽然被压抑在无意识(潜意识)中,但它仍在不自觉地积极寻求满足,由于在意识门口有“检查员”,因而不能直接得到满足;但在睡眠时,由于检查作用松懈,无意识(潜意识)中的欲望得以绕过“检查哨”(抵抗),并以伪装润饰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成梦。通过对梦境的解释,可以发现精神病患者的最终的被压抑的欲望。因此,梦的解释也可以成为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但梦的内容并不是欲望的本来面目,还得加以分析和解释,才能寻得真正的根源。

弗洛伊德就把梦境分成为两个部分--显梦和隐意。所谓显梦,类似假面,是“梦所叙述的东西”、“梦外显的内容”。所谓隐意,是假面具所掩盖的欲望,是“那种隐匿的我们只有通过观念分析才能达到的东西”,是“内隐的梦的思想”。梦好比谜语,显梦是谜面,隐意即是谜底。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工作(即做梦)有四种工作方式:第一是“压缩”,即几种隐意以一种象征出现,也就是说,显梦是隐意的一种“简略的译本”。第二是“转移”,即:一方面,将隐意中的因素加以转移,用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用引喻代替原文;另一方面,把梦的思想的精神重点或中心加以转移。第三是“戏剧化”,即“梦中的描述手段”,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示抽象的欲望。第四是“润饰”,即“二级加工”,即对那些已经成为知觉对象的隐意进行贯通断裂、填平沟壑、修补缝隙等等,就是“把梦的工作的最后产物发展为某种统一的东西,某种近于连贯的东西”,以导致人们在做梦时候会感觉到梦境里的一切大多是顺理成章的,而醒来之后再回忆梦境,就又觉得荒谬。

不过弗洛伊德也认为,我们不必过高地估计梦的工作。“除了压缩作用,转移作用,灵活的描述作用,以及使全体经受一次二级处理而外,它就再不能做其它的事情。”“梦不可能意味着别的,而只能意味着梦的工作的结果,也就是内隐的梦的思想由梦的工作所译成的形式”。

 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本我与现实,常会有矛盾冲突,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在不知不觉中,以某种方式调整冲突双方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不自觉地运用此方式,如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抑——所谓压抑,就是自我防止焦虑进入意识的机制。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使用着压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投射——指个体力图把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等导致焦虑的原因转嫁给外界,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常以社会能够接受的行为动机来取代社会不能认可的行为动机。

倒退——当人受挫无法应付时,而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用早期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倒退。人们倒退行为的表现五花八门,有的抽烟、酗酒;有的咬指甲、挖鼻孔;有的迷恋于侦探武打小说;有的则像孩子一样打扮。

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死了叫“归天”,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的痛苦体验。

转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症状表现出来,如抽搐,晕厥等。

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弗洛伊德认为人决不会真正放弃他最初的目标,当他接受某种替代时,实际上是对他最初目标的"补偿",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文饰窘境,以隐满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升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在弗洛伊德之后,他的学生荣格拓展出分析心理学,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等观点和方法,荣格的心理学体系不仅仅只包括种种概念和理论公式的主体,而且还容含着治疗有精神问题的人们的种种方法。另外还有拉康,,他也运用现代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概念对整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也进行了重新审视。这样就使得精神分析理论就显得更加完备和丰满



本文编号:28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angbiaozhuanli/28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8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