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论文创新 >

傅强 中国联通_未来网络研究院 待遇_刘韵洁:未来网络——中国互联网高速路已经动工

发布时间:2016-06-29 04:04

  本文关键词:刘韵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5年12月10日-11日,由中国工程院、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和下一代互联网工程中心共同承办的2015(第五届)中国未来网络发展与创新论坛在南京盛大开幕。围绕“建设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推动网络发展与创新”的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美欧日等国家地区的未来网络项目负责人、信息领域顶级专家以及国内外主流运营商、知名互联网企业、先进设备商代表等近千人参会,通过主题演讲、学术交流及产品演示等多种形式,共同研讨未来网络的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的建设与应用前景。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韵洁在论坛致辞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刘韵洁认为,互联网至今4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简单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1969年到1989年的20年时间,是互联网的准备阶段;1990年到2010年这20年内,互联网在消费领域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同时互联网也面临安全、扩展、能耗等可持续发展挑战。从2010年以后至今,互联网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个时代就是融合的时代,也被业内称为未来网的时代,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互联网+等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结合的发展提出了新需求与挑战,未来网络迎来发展机遇。

刘韵洁将互联网类比为交通系统,认为由于普通马路的拥塞就有了高速公路,但是互联网却没有相应的服务,其问题并不在于硬件或是软件,而是在于观念,在于行动。实现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必须采用新的网络技术架构。面临目前网络挑战,未来网络就是互联网高速路,是互联网持续稳健发展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了各国竞争的焦点。

傅强 中国联通_未来网络研究院 待遇_刘韵洁:未来网络——中国互联网高速路已经动工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在2015中国未来网络发展与创新论坛上进行主题演讲

从全球看,未来网络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受到世界的关注:发达国家近几年先后启动了一系列国家级的未来网络的项目,美国、欧盟、日本、韩国都在建立国家级的网络实验项目,在学术界已经成为研讨的重要热点;产业界很多知名公司为强占未来网络的制高点掀起了资本并购的热潮,包括AT&T 、思科、 IBM、微软、英特尔、谷歌、亚马逊、德国电信,西班牙电信、NEC、NTT等互联网公司及应用单位都大力投入到未来网络的建设中来,未来网络相关收购高达上百亿美元。2014年,为了满足业务的需求,Google投入92亿美元,利用网络最新技术建设骨干网,通过SDN将链路使用率从平均的30%提升至接近95%。2015年4月,AT&T宣布“按需网络”(Network on Demand)扩展至100个城市,2020年75%的网络设备将由SDN/NFV等新的技术组成,全球电信运营商网络面临重大变革与挑战。

刘韵洁称,我国在未来网络领域也加大了投入力度:2013年2月,国务院8号文件将未来网络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在“统一顶层设计、多网各具特色、资源充分共享、需求驱动发展”的思想之下,初步设定了将未来网络覆盖36个城市,100个结点,,4个数据中心,一个主网关中心,三个副网关中心的总体建设目标。在“开放式的态度,演进式的发展”的核心原则之下,数据平面遵循支持多种可编程技术,支持多种数据平面的设备的设计思路。控制平面则重点解决资源统一抽象与网络虚拟化。预期,未来网络将在SDN等新型网络架构中实现重点突破,可以在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领域进行灵活的定制化设计。

刘韵洁在会上强调:“我们在传统的互联网领域进入的较晚,一直处在被动的状态,但是未来网络基本上与国外同步。未来网络实施是我国第一个重大科学技术实施项目,我们通过建设一个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网络实验环境,探讨现代体系架构,满足我国乃至全球网络与革命性创新研究的需要。促进我国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打造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网络技术与业务方式的新的方式。”

总而言之,未来网络领域全球基本上处于同步发力,这为我国抓住互联网发展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争取国家在未来网络领域的话语权、主动权,实现网络强国建设打下了难得的基础。开展未来网络新型体系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赛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赛迪网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文关键词:刘韵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3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angbiaozhuanli/63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e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