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栽培种植论文 >

嵊州市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6-01-08 09:10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浙江文化 > 

嵊州市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选择字号: 【】【】【】

  一、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全市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一)、规划先行,措施到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为扎实推进越乡文化名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制订了《嵊州市文化建设发展规划(2004—2010)》, 确立了“以建设越乡文化名市为统领,建造一批文化设施,驱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轮,打造广场文化、节会文化、外来务工人员文化三个亮点,统筹市区、集镇、乡、村四级文化网络,构建越剧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落文化五个平台,实施越乡文化‘六百工程’,真正让老百姓在富起来的同时乐起来”的总体目标,明确了“繁荣越剧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文化统筹,整合和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活跃社会文化,发展越乡文化经济,培育一批文化名人”等几个方面的发展重点;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一方面加大了对文化发展资金的筹措力度,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培养和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为文化建设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确保了文化事业经费增长不低于当年正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同步增长。2002年财政文化事业经费为341.5万元,2003年为557.9万元,2004年预算安排为719.3万元,增长幅度分别为63.37%和28.93%,均明显高于当年正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与此相应,各乡镇街道近年来也不同程度的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总量年年上升。就文化阵地而言,目前,城区建有文化馆、剧院、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各类文化活动设施,构建了越剧之乡特有的“六个一”:一个越剧发源地、一个省一级专业越剧团、一个越剧艺校、一个越剧博物馆、一个省梅花奖演员学习基地、一个中国民间越剧节,使文化阵地由平面的单一的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乡镇一级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的目标,新建了文化广场、文化公园等活动场所。文化站的建设不断加强,在省文化厅对全市21个文化站的考核中,出现了特级文化站5个、一级文化站10个、二级文化站6个,其中还涌现出了一个全国先进文化站。农村一级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创建为抓手,大部分中心村都已建有各类活动室、阅览室及黑板报、宣传窗等设施。全市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城乡一体的城区、镇(乡)、中心村三级文化阵地。
  (三)、底蕴深厚,队伍庞大,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条件优越。
  嵊州又是闻名全国的越剧之乡、领带之乡、围棋之乡、茶叶之乡和竹编之乡。目前,全市大约有8000人在从事民间表演艺术,其中包括越剧表演、民间吹打乐、高跷表演、舞龙舞狮等。有2000多人在从事民间造型艺术,其中包括泥塑、各类雕刻、竹编、盆景造型等。此外,文艺爱好者队伍也十分庞大,全市有群众文化业余骨干近10000人,其中加入文艺创作、书法美术、摄影等专业协会的就有1000人左右。
  (四)、落实规划,创新载体,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成效明显。
  积极实施以“百个民间越剧团、百支民间特色文化队伍、百个职工之家、百个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百个社区活动角、百个文化经营示范场所”为内容的“六百工程”,定期举办中国越剧领带节。经常性地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近三年来,市里组织的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总数为198次,平均每年66次,直接受益群众数十万。乡镇(街道)自行组织举办的文体活动总数达1254场,平均每年400多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群众不计其数。积极实施“明珠工程”,全市已建成长乐镇一个省级东海明珠,甘霖、崇仁、黄泽、三界、石璜、浦口六个绍兴市级文化明珠。广泛开展特色村的创建活动,全市现有绍兴市级文化特色村22个,体育特色村17个,嵊州市级文化特色村20个,体育特色村30个。重点培育文化示范村,在全市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结合“四提倡四反对”“双整治双创建”等活动,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近年来全市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通过走访和问卷发现,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文化设施总量不小而实用量不足
  目前全市农村文体活动的设施总量为2083个,其中包括篮球场、乒乓球室、老年活动室、棋牌室、影剧院、健身室、书画室、古戏台、阅览室、多功能厅等,但是真正成为多数农民的文化活动场所的却是少数。全市2083个文体活动设施中,老年活动室为704个,棋牌室为464个,功能定位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大多数农民的活动阵地。全市现存古戏台173座,然而,目前真正作为演出场所在使用的不到40个,全市共有影剧院34个,但经常在放映影片的只有9个,文化设施闲置不用和挪作他用现象十分明显。
  (二)、民间文艺队伍庞大而文化工作专业人才欠缺
  目前,我市绝大部分民间艺人都已经成为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基本不再参与农村的文化活动。全市21个文化站共有在编文化员56名,但全都或多或少地兼干着其它工作,有的甚至工作重点不在文化工作上。文化员队伍总体素质偏低,大多是当年从农村里选拔出来的文艺骨干,专业出身的几乎没有。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
  (三)、农村文化活动频繁而农民参与度不高
  乡镇(街道)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大多是为配合国庆、元旦等庆祝活动或者某项阶段性工作而搞,对普通农民的影响不大。文艺活动中比较常见的戏曲演唱活动,目前仍局限在集镇,而且参与人员基本固定,场次虽多但人员不增。
  (四)、文化产品日渐丰富而贴近农村农民的实际不够
  现在,各类文艺下乡活动虽然形式优美、格调健康,但是取材于农村生活的十分少见,农民真正感兴趣的题材不多,艺术品味虽高但贴近广大农民的实际需要不够。全市乡镇(街道)一级藏书总量为141780册,学校藏书总量为2571423册,除了一些经典的文学著作外,很多内容都已经落后过时,适合当代农民阅读的作品极少,而且一些地方还没有图书阅览室,普及程度不够,许多农民根本无书可读。调查显示:目前可以有地方去看书读报的农民只占12%。
  三、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综合调查走访,我们认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群众得实惠的原则;二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的原则;三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要与时俱进,确立一个适应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需要的大文化理念。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必须提高思想认识。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二是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要顺应农民群众的需要,变“要他干”为“他要干”,努力使基层文化建设深入人心。三是必须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要健全各级考核机制,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以实际行动传播先进的时代理念,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影响和带动周围的群众,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要立足长远,建设一支适应农村基层文化工作新要求的文化人才队伍 。
  首先要抓好专业文化队伍,充分发挥其骨干作用。要抓好组织落实,健全基层文化机构,积极探索新的用人机制,调整乡镇、街道文化站的管理体制。乡镇、街道文化站有专职编制人员外,还可聘请兼职人员,不得随意借用文化站干部。
    其次要培育基层文化带头人,注重发挥其引领作用。要想方设法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外要花大力气培养农村文化的后备队伍,尽快改变某些传统特色文化的断层现象。对这些从事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人员,有关部门要有计划地分类分批组织培训。
  再次要培育群众自发建立的文化社团,积极发挥其生力军作用。如全市各地的越剧演唱队,长乐等地的吹打乐队、诗社、书画社,这些文化社团在当地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对丰富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要开拓创新,设计一套适应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活动内容和载体。
  就嵊州实际而言,一是要继续举办各种节会。通过节会的举办,可以转变农民群众对文化的态度,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化建设的热情。今后还可在办节形式上继续作有益的探索,要多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多采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加强与广大群众的贴近性。二是要经常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文化下乡活动一方面应该加强城乡交流,另一方面应该积极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间文艺资源。活动内容上要力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使活动成为反映农民呼声,满足农民需求的有效载体。三是要不断深化文化特色村创建活动。实践证明,从已建成的文化特色村看,由于设施先进,活动频繁,农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改善。四是要适时组织各种竞技活动。
  (四)要加大投入,建设整合一批形式多样的农村基层文化阵地。
  在保证原有经费足额到位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一是多渠道筹措。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现有的文化经济政策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渠道投入体系;二是多方式建设。采取政府投资、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助、民办以及租赁等多种方式,逐步形成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化的格局。三是多资源整合。要对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进行一次梳理、归类和整合,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用好用活文化设施,减少资源浪费,尽快建成融政治思想教育、文化水平提高、科学技术普及、经济信息传递、文化体育娱乐和文学艺术创作于一体的新型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



本文编号:25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enghuobaike/25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2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